第 44 章 隋唐五代傳(十五)(2 / 2)

中醫辯證倒是不需要“眼見為實”,他們能理解所謂看不見摸不著之“毒”,就是想深入探究一下:“這毒,從何而來呢?”

“那酒能消滅毒瘡,止住膿水,可不是殺死了‘毒’嘛?這‘毒’、這‘細菌’在哪呢?”

——

白白:“低溫發酵度過了一個冬天的春酒,就好比在冷藏室低溫保存的食物,即使表麵看起來沒有壞,可能存在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還想食用最好徹底加熱,利用高溫團滅細菌。誒,說到這,我突然有個問題想考考你,食物是熱的放冰箱,還是冷卻後再放冰箱呢?”

小酒不假思索:“我都是冷了之後啊,熱的會給冰箱升溫,說是會提高冰箱裡細菌滋生吧?”

白白解答:“實際上,食物熱的時候,細菌總數是最少的。食物敞著口,先放室溫兩三個小時,又溫暖又潮濕,細菌一看,這不是我最愛的培養皿嗎?紛紛在溫暖的食物中落腳了。”

小酒疑惑:“但我覺得沒壞啊?”

白白:“在冰箱放置放置一兩天的,一般徹底加熱後不會有問題,但是這種保存方法即使密閉保存,因為

前期細菌已經進入密封盒,所以頂多幾天,就會腐敗變質,湯湯水水尤其明顯。()”

但是若我們將其趁熱分裝密封,細菌無法安家,就能獲得最長的保質期。?()?[()”

“最初的罐頭就是用這種原理製作的,19世紀初,拿破侖重金懸賞軍隊的食物保存方法,一名法國人就將熟食裝入廣口瓶,再置於沸水鍋中,加熱許久後,一是消滅細菌,二是排出空氣,形成罐內低氣壓,趁熱迅速軟木塞塞緊,再用線加固或用蠟封死,因為內外氣壓差罐子密封性極強。”

小酒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學到了。”

天幕之下的古人也恍然大悟:“學到了!”

後唐的糧曹官興奮:“軍隊口糧,確實長期吃不到新鮮的蔬菜,隻有餅子沒有菜,人就會沒力氣,但新鮮蔬菜又占地方又不抗餓,還不好儲存,難運得很嘞,也就能做成菜乾。”

戶部官員苦著臉瞥他一眼:“不批。”

糧曹官拍案而起:“你還想不想要晚飯了?”

戶部尚書慢吞吞地撐腰,回以凝視:“你還想不想要飯碗了?”

“柴火不要錢啊?”

“沒事,等打下兩川就有錢了!”士卒們都這麼口口相傳,精氣神為之一振。

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天府之國在底層士卒的幻想中富庶繁華,可能猶如遠東在西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遍地黃金,俯仰皆是富貴榮華。

——

小酒咕咚咽了下口水:“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童年記憶紅毛丹罐頭。”

白白順便也說:“網上教授自製水果罐頭也是用加熱法,玻璃器皿和蓋子用沸水煮過殺菌,加入煮得熱熱的水果及糖水,趁熱合上蓋子,簡單易得。杜牧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是貴族享用的金貴水果,從巴蜀到長安,荔枝早就不新鮮了,也損壞了大半,靡費甚多,更顯榮寵。但在嶺南,荔枝卻是蘇東坡能‘日啖荔枝三百顆’,多到爛在地裡賣不出去的爛賤貨。”

“唐朝時的嶺南地區已經開始大量種植荔枝了,廣州港口發達,但水果因為不好儲存,無法成為貨品,如果當時大唐人掌握水果罐頭的製作方法,給嶺南那盛產各種熱帶水果的蠻荒之地打開新產業的大門,長安人人能嘗一口千裡之外的甜蜜,大唐的果酒品種也將百花齊放!”

“據說漢武帝試圖將嶺南荔枝移植到國都,以便享用,可惜無一存活,後來就下令嶺南地區的官員每年要進貢新鮮荔枝。可是白居易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儘去矣。’嶺南到長安比起巴蜀的子午道運輸更遠,也不知漢武帝吃到的是色香味哪個階段的荔枝,可惜他嘗不到荔枝罐頭。”

劉徹:“!!!”

誰說朕不能嘗到?

少府:“如此簡單詳儘的製作方法,記下了嗎?”

謄錄官:“記下了記下了!”

什麼細菌,竟然是導致食物腐敗的真凶,簡直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不,這簡直是把新世界大門給卸了啊!

萬物皆可煮,等於萬物皆可罐頭!

想想論顆賞賜的荔枝,想想離開家鄉永遠吃不到的蓴菜/豬玀/三月生等家鄉野菜,“咕咚”,不知誰咽了口口水。

北宋。

苦中作樂的蘇軾在南方火辣刺目的天光下眯著眼看天幕,眉毛一挑,進房內提筆書信:“兄弟啊,想你啦!嶺南的水果真好吃,我自製個罐頭給你嘗嘗啊!”

一個月後,打開陶罐,差點被臭味掀了一跟頭的蘇轍:“!!!”

壞了吧,這絕對是壞了吧?

他看著蕩漾著黃綠色古怪粘稠的液體……金、金色傳說?

就這色澤、這質地,實在讓人有不好的聯想。

老哥,你到底做了個啥?

他展信:“吾弟……海外小國慕□□之威儀,尋仙人所雲,皆新心馳神往,舶近港內,船中有該國特有臭果,如爛牛肉之臭,但果肉大而酥白,甜美可食,其子可炒,其味如栗,兄念吾弟新奇未見……”

蘇轍:“……”我可謝謝你了。

甜美可食?

你聞著這味兒,給我把這話再說一遍?!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