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劇迷們原本就覺得這一幕曾經上演過, 結果林濟這篇文章發表後不久,居然被工業部門下屬的《XX日報》轉載了。
林濟這篇文章分析了《淬火》的優勢,卻不僅局限於《淬火》一部劇,而是盤點了機床行業的發展曆程、列出行業中的模範, 加上自身創作劇本時的感悟, 才慢慢琢磨出的一篇長文。
“林濟怎麼寫出《淬火》的, 看他這篇分析就知道了,編劇紮紮實實地累積再創作, 在某些業內人士口中, 卻是題材選取不好、觀眾難以消化。”
“諷刺意味拉滿了。”
“問題在於,林濟分析出的優勢都是有數據支撐的,而《劇作家》的點評, 所謂的題材不好和觀眾不消化,他們前期做過調研嗎?有調查問卷嗎?什麼都沒有就開始批判了。”
“+1,《淬火》收視率上升, 證明叫好不叫座的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 《劇作家》高估了自身, 也低估了觀眾。”
“笑死,這群編劇收視率被小林吊打也就算了,寫正經文章也被人家吊打,偏偏還舔著臉對人家指指點點,還不如去教小林跳廣場舞呢。”
“樓上你這種蔑視廣場舞的想法是錯誤的, 你以為這群人去跳廣場舞,會比人家叔叔阿姨跳得好?”
《XX日報》轉載後,又有幾家官媒跟著轉發了林濟這篇文章,眼下《淬火》熱度攀升,觀眾們的視野聚焦於濟川這座城市, 濟川機床廠和曾在重工業高速發展時期立下汗馬功勞的企業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這正是工業部門期待《淬火》這部劇達到的效果。
“小林寫劇本的時候應該沒想那麼多,但因為他踏踏實實地查資料、想劇情,把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生活展現在觀眾麵前,反而會更吸引人。”
“現實向劇本注重真實,改編劇本尊重原作,創新題材又很有腦洞,小林不火天理難容。”
“《代號11》播出之後,業內就一直在提倡從現實中挖掘資料,編劇們也跟著做了,就是一股腦去拍諜戰劇去了,沒往其他現實題材上挖,不過這也和編劇的水平有關,林濟敢寫的題材其他編劇未必敢寫,把《淬火》交給其他編劇寫,收視率這個坎就先過不去。”
《淬火》臨近大結局時,吳誌遠創立的企業實現了騰飛,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杆企業,還參與了部分行業標準的製定,雖然危機一直存在,可這批由新丁成長為行業骨乾的機床人卻一直堅信,形勢必然會越來越好。
這算是林濟個人的願景,準確地說,是他創作《淬火》劇本時,為他提供意見的專家們的願景。
淬火有重生之意,機床產業曆經一遍遍淬火,未來某日必然可以重生。
結局是《淬火》唯一一處不夠現實向的地方,因為現在的濟川機床廠依舊在等待崛起的機會。
“我喜歡這個結局!!”
“小林果然是理想派的,雖然刀起人來也很虐就是了。”
“《淬火》就是部從前到後都讓人暖洋洋的劇,我一開始擔心它會很枯燥無聊,看完才發現,故事很精彩,角色很美好,乾貨巨多,所以我看得特彆投入。”
“有類似《淬火》的小說嗎?一位看完《代號11》找諜戰小說,看完《後宮》找宮鬥小說的劇迷發問。建議小林去網文站當股東,精準預測下一個創作熱點。”
“笑死,小林已經夠忙了好嗎?我很擔心他那篇原因分析上教科書。”
“……彆,本編劇專業畢業生實名憤恨中,小林的上一篇長文我都能全文背誦了。”
《淬火》快播到大結局時,收視率已經達到了5.9%——這是大江衛視近年來未曾有過的收視佳績,而正如業內所預測的那樣,到了大結局這一集,《淬火》的平均收視率穩在了6%以上,有6.21%。
幾家評分網站上,《淬火》的得分都超過了9.5分,開播前期,支持這部劇的觀眾多分布在北方,而到了大結局階段,《淬火》在各地都擁有一批穩定的粉絲。
劇評人們不得不絞儘腦汁繼續誇《淬火》。
好在《淬火》收視率雖然破了6,卻沒有打破《靜梧傳》的收視紀錄,他們也不需要誇讚林濟在這部劇中的“想象力”,講述現實故事的劇集,角色所代表的一群人已經足夠劇評人們分析一波了。
當然,劇評人們寧願頭痛,也好過電視劇圈一潭死水。
走上劇評人這條道路,是因為他們確實對電視劇行業懷有愛意,出色的劇集越多,他們才越有點評的欲望。
從某種程度上說,自從林濟加入編劇行業以來,劇評人們再也不缺劇點評了。
因為除了《後宮》《靜梧傳》這些出自林濟筆下的劇集外,林濟也帶動了多種題材的發展,林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第二個和第三個勇士同樣會有出色的產出。
“林濟就是和同行們處不好。”一位劇評人感慨道,“不過你們有沒有覺得,林濟紅了之後,咱們的生態變好了很多?”
“確實。”另外一位劇評人點了點頭。
劇評人這個行業,雖說沾了點電視劇圈的邊,有人確實在電視劇圈裡發展過,但客觀來說,在不少電視行業從業者眼裡,他們是外行。
劇組隻希望劇評人承擔無腦吹的角色,幫劇集多宣傳宣傳就行了,一旦劇評人的發言不符合劇組的心意,他就會被惱羞成怒的編劇或者導演罵,承擔著有事鐘無豔無事夏迎春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