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這樣一來,新帝所掌握的兵權,都是我們的,太上皇那邊......”蘇葉沉吟了一算,決定暫時不大動了。
經過新帝一鬨,太上皇肯定萬分警惕,任何風吹草動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先太子曾派軍師去各個軍營,不過時間尚短,他們的位置還很低,”陳景軒提醒道,“或許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他們加速升職。”
蘇葉想了想,緩緩搖頭,“不行,軍師的作用隻能出主意,順便監督,掌握軍中情報,讓他們代替將軍打仗不現實。還是讓他們仔細觀察,看軍中是否有能力出眾的中低階將領,幫助他們提上去,將軍可以不是我們的人,但不能沒有能力!”
另外她還想成立一所軍校,專門用來培養優秀的將領,但這事太敏感了,不像法學院和工學院容易隱藏,泄露一點就是萬劫不複。
思慮過後,還是放棄了,等她長大掌權了再說,有些事不能操之過急。
陳景軒點頭,表示明白,“鹽政推行一定會遇到助力,那些人阻止不了太上皇和新帝的意願,可能會對林家不利,要不你?”
他想說,讓蘇葉一直待在自己這裡更安全些。
蘇葉搖頭,“我不會有事,有我看著,林家也不可能出事,放心吧。對了,聽說高家二房來了金陵?”
“是,太上皇讓高古梁接替甄家成為江寧織造,高古梁帶著嫡次子一家來了金陵。”陳景軒道。
高古梁有四個兒子,嫡長子已經中了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自然不可能辭官跟著父親來江南,那自然隻有還是秀才的嫡次子了。
剩下兩個庶子都還小,十一二歲的年紀,在京城讀書。
而嫡次子高華啟讀書一般,相比兄長二十五考中進士,他今年二十有三,至今還是秀才,未來科舉前途有限,於是跟在父母身邊,操持一些家務,也說的過去。
但真正的理由是,高華啟和妻子姚氏曾誕下一女,隻是不幸夭折,正好這時候,太子妃嫡女被悄悄送出宮,順勢頂替了這個孩子的位置,取名高婉瑜。
高家怕皇家覺察,也怕在京城久了,不小心泄露一星半點,引來滅頂之災,乾脆跟著來了江南。
“高古梁為人如何?”蘇葉沉吟,她有一個大計劃,如果能把高家拉進來,能事半功倍。
不行的話,可能就要多走彎路了。
“高家非常識時務,也低調,從不冒尖,”陳景軒評價道,“高家的祖訓就是平庸,低調,不強出頭,要不是疼愛女兒,當初也不會成為太子的嶽家。”
說實話,他還真有點佩服這家人,永遠處於中不溜的位置,無論是在朝堂的地位,還是在文人中的名聲,亦或者在京城的世家中。
高家獲得過最高的官職,就是正二品,每每做到頭,有機會身為正一品的時候就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給子孫輩讓路。
高家的子孫也出息,不僅會讀書,做官的能力也不差,可清流中卻甚少聽到高家的名聲,張家才是那個讀書人的領頭羊。
他們一家把低調貫徹到底,卻也安穩到如今,即便太子失勢,太子妃沒了,也沒讓高家受影響。
“謹慎,低調,有人情味,”蘇葉評價,這是一家不錯的人,確實可以合作,“那麼你就去提醒他們一下,新帝查過高婉瑜的來曆,不過被我們引開了,相信他們會明白是什麼意思。”
陳景軒到不意外蘇葉會利用這一點,“你想做什麼?”
蘇葉拿出一遝圖紙和資料,“這是改進的紡織機,不僅可以把棉花,蠶絲紡織成布,羊毛也可以,且速度是原來的好幾倍,有了這個,布的產量一下子就提高了,價格也能壓到最低。”
機械化生產布匹,然後傾銷到全世界,走資本主義進化的路,讓某些國家無路可走!
陳景軒接過,一頁一頁細細翻看,除了蘇葉說的改良紡織機,還有羊毛的收購,處理,紡織等詳細資料,另外有關於棉花的種植,上麵也有詳細的說明。
“西域適合種植棉花?”這是陳景軒沒想到的。
“不錯,西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夏天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適合棉花生長。唯一的問題是地廣人稀,種植棉花需要人手,可以想辦法遷一部分人過去,但總歸杯水車薪,因此我發明了這種半自動化的種棉器械。”
這些機器要靠人工操作,不能像現代機器那麼自動化,比如推土的,得人推著去平整土地。
但對這個時代而言,已經足夠實用了,能剩下許多力氣,有了這些器械,一個人就能發揮出五個人的戰鬥力。
再加上西域並不是荒無人煙,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員居住,把他們雇傭來乾活,或者乾脆告訴他們棉花的種植方法,向他們收購,都是可行的。
因此遷移過去的百姓預計不會太多,前期有個一萬人左右就夠了。
這是預防當地人不相信,不願意給他們乾活,或者跟著種植。
等到江南這邊的紡織業走上規模,會越來會需要西域的棉花,到時他們發現有利可圖,會自動自覺去種植。
甚至一些靠近邊關,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會去西域種植棉花。
隻要西域能源源不斷生產棉花,江南這邊就可以大量養蠶,棉布是中低端產品,走量,絲綢就是高端產品,方方麵麵壟斷整個市場。
陳景軒看完,忍不住倒抽口氣,“江南的糧食關係整個大楚的糧食安全!”
要是百姓們發現有利可圖,都不種地了,改成種桑樹養蠶,那就麻煩了。
“我知道,因此需要提高糧食的產量,一是引進高產良種,二是改良現在的種子,讓他們更加高產,資料我都有,你找一批有經驗的老農去實驗。第三,開發南邊和東北的土地,南邊可以一年三熟,東北的黑土地適合種植,又正好在邊關,可以施行屯田製。”
這些實施方案,蘇葉都整理好了資料,用空間裡的打印機打印出來,一並交給陳景軒。
南邊其實人口不少,但很多是山民,雖名義上是大楚的地盤,但很多地方各自為政,由土司或者寨主管理,亦或者是國中國的存在。
即便他們沒有像藩屬國那樣,成立一個國家,但當地的百姓隻聽自己族中長老的話,並不關心大楚朝廷。
可以說,南邊是一個個封閉的小社會,他們之所以沒有聯合起來,反抗大楚的統治,也是因為大楚對南邊施行的政策,那就是讓他們自治,不派人管理,也不收稅。
但不代表就放任自流,實際上每年派往南邊的官員都不少,他們的目的不是管理,而是監督,但凡有哪些勢力想要聯合到一起,就想辦法攪黃。
另外也有駐兵,這些士兵一是為了防止叛亂,二也是防止某個勢力吞並其他勢力。
如果出現了,當地駐軍就會出動,幫助弱的一方,號稱維護正義!
實際上就是不想讓他們壯大,進而威脅到大楚的統治。
因為這樣的政策,南邊那廣闊的麵積,從廣東到廣西到雲南,都不完全屬於大楚,可操作的空間很大。
這些地方,糧商會完全可以帶著大筆銀子過去,購買許多良田,成立一個個農場,然後雇傭當地人種植。
作為商人,會比較受當地人歡迎,不會引起掌權人的忌憚,且雇傭當地人,能促進當地與大楚的融合。
南邊雖然氣候條件好,但有許多東西是缺乏的,比如技術,比如鹽鐵等,因此他們時常需要和商人交易,尤其是中原的商人,非常受歡迎。
以商會的名義在那裡投資,很容易找到一批員工,不用擔心吃不開。
而北邊,太上皇年輕的時候,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且有不少戰功,北邊的幾個遊牧民族都被打服了,這二十幾年還算安穩,雖時有擾邊的舉動,但隻是小規模試探罷了。
蘇葉收購羊毛的目的,也有一部分想徹底解決北方的隱患,隻有讓那些遊牧民族養更多的羊,減少養馬,才能完全解除危機。
馬在冷兵器時代,實在是個大殺器。
雖然她已經計劃開啟熱武器時代了,但總不能用武器直接把北方全滅了吧?
遊牧民族的生存本就艱難,尤其遇到天災,除了劫掠,他們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因此想要他們放下屠刀,唯一的辦法就是養著,讓他們有機會吃飽穿暖,人家也不是非要野蠻搶奪。
因此收購羊和羊毛,讓那裡的百姓隻要肯努力,就不用擔心餓死的問題,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北邊的危機解除,東北就不再危險,能確實的成為全大楚的糧倉。
不過這個需要時間,目前還是邊關,往那邊遷移大量百姓不合適,也沒人願意去。
即便許多百姓已經無地可種,從有田變成佃戶,再賣身為奴,也不願意去邊關。
那邊除了地廣人稀的當地人,就剩下駐兵和流放過去的人。
流放過去的人可以組織起來,但畢竟有限,想要大量開發,補上江南的缺,還是需要士兵屯田,不說多的,但凡他們能解決了自己的口糧問題,朝廷就減少了一大消耗,江南也不需要再支援邊關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