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 朝廷封王的詔書和蘇葉的信同時抵達,戚十一直接棄詔書不管,反而看起了蘇葉的信。
來宣旨的欽差臉色變了變,卻不敢發作。
誰不知道現在戚十一炙手可熱, 誰也惹不起, 萬一他一個不高興,直接發兵攻打大楚怎麼辦?
不說彆的, 光東北就是一個巨大的缺口, 戚家想反,燕山內外響應者雲集。
要是他態度不好, 戚十一以此為借口,他就成千古罪人了, 被殺了祭旗都是輕的, 就怕皇帝不過癮,滅他九族!
不僅是皇帝, 朝臣們有一個算一個, 都不會放過他。
因為一旦戚家反了, 東北平原肯定並入戚家地盤, 而不再屬於大楚。
看那些女真人受戚家驅使, 為他南征北戰, 就知道他們對戚家是當成主公效忠的。
許多大臣的糧莊還在東北平原上呢,如果真的反了,他們的利益就收不回來了。
在臨出發前,他的上司一再交代,要和顏悅色,不要得罪戚家。
當然了,他也肩負探查的工作, 看戚十一在大漠上是個什麼地位,是真的橫掃大漠,讓那些韃靼瓦剌人不敢反抗,屈服於他的統治。
還是隻是打贏了,其實離治理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是這樣,大楚不介意動動手腳,讓戚十一沒法輕易掌握統治,最好時常有叛亂拖住他的手腳。
然而一路行來,欽差看到的都是柔順的外族人,他們似乎對戚十一心服口服。
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能做到如此程度,除了強大的武力讓人敬佩,還有超強的政治手腕,該打壓打壓,該拉攏拉攏,毫不含糊。
合理公平的分配好利益,然後改善普通牧羊人生活,讓他們立刻恢複生產,在冬天來臨之前,囤積足夠過冬的物資。
雖然時間不長,可韃靼和瓦剌犧牲了將近二十多萬人,雖然一大半是被俘虜,送到彆處去服役了,可對於兩族百姓而言,確確實實少了二十多萬勞動力,且還是最年輕健壯的那一批。
留下來的多數是老弱婦孺,有些部落還能剩下一半青壯,有些就隻剩老人和女人在苦苦支撐了。
現在是夏季還好,等到冬季沒了食物來源,將會餓死更多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戚十一以雷霆手段,把所有人重新聚集到一起,給眾人重新劃分了放牧的草場,並且強調,不允許大部落仗著人多勢眾,去劫掠小部落,搶他們的草場也不行。
要是被發現,他不管是不是有苦衷,整個部落的男子全部被斬殺,他親自讓你沒有搶劫的實力。
夏天過完,牛羊吃得肥肥的,就統一去規定的個地點,屆時大楚的商人都會過去貿易,帶上足夠過冬的物資。
他們可以用牛羊馬匹換這些生活必需品,且為了不被惡意降價,規定了統一價格。
按照計算,隻要每個人養頭羊,到冬天換來的物資,就可以過一個有糧食有炭火的安穩冬天。
有本事一點,如果養上五六頭,剩下兩頭還能換來年春天的物資,沒有也不要緊,因為春天也會有一場商貿交流,大楚商人會帶來新的物資。
那麼問題來了,草原上剩下的這些人,每人有頭羊的財產嗎?
肯定是沒有的!
那些有地位的貴族和首領就算了,他們手裡的羊多的數不清,可更多的普通百姓一家能養四頭就不錯了。
最後還有奴隸,他們自己就是主人的財產,更不用說擁有私產了。
在這方麵,戚十一暫時管不了那麼多,事得一步步做,奴隸暫時隻能由奴隸主養活,不過那些普通牧民,他倒是能幫上一幫。
在知道蘇葉喜歡錢財後,戚十一打贏後立刻搜刮錢財,把瓦剌王庭和韃靼王庭幾乎搬空了,且他要求所有搜到的財物都得上交,然後按級賞賜下去。
古代打仗,將軍衝在最前麵,每打下一座城池,都會把城內的財富劫掠一空,一部分上交,一部分私吞,最後隻剩下一點點才會分給那些士兵。
這樣做有好處,能提高士兵的積極性,但壞處也很明顯,養成了士兵和土匪一樣的習性,燒殺搶掠,甚至還有不顧百姓死活的,殺光,搶光,實在惡劣。
戚家作為武將世家,有嚴格的軍紀軍規,對底下士兵的約束很強,不允許他們傷害百姓,當然獎懲製度也比較完善。
蘇葉按照這些規定,修改一番,形成更完善的製度。
首先第一件就是所有劫掠到的財物必須上交,分出一半,存入軍庫,作為軍餉,軍糧,武器等未來都從這裡支出。
考慮到大楚可能對戚十一的忌憚,未來或許會在糧食和軍餉上克扣,而草原上能使用的資源隻有牛羊,東北平原有一半土地掌握在大楚朝臣手裡,在不撕破臉的前提下,不好動他們的地。
那東北剩下的土地是主要糧食來源基地,考慮到還有那麼多普通女真人和韃靼瓦剌人,不能把所有糧食都充當軍糧,存錢買糧就必不可少。
那些朝臣們,有錢自然願意賣,除非朝廷明令禁止。
可說到底,東北糧食禁止了,和草原的羊毛貿易要不要禁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他們還要通過這個節製草原的發展,所以肯定會賣的,這部分銀錢必須保留。
而剩下的一半,可分為個部分,其一是打贏了按級封賞,配合按功勞升官,差不多能犒勞大部分功臣。其二用來作為撫恤金,發放給那些受傷的,傷殘的,以及死亡家屬。
最後一部分自然歸入戚十一的私庫,變成他送給蘇葉的‘嫁妝’。
作為草原的新大汗,他隻拿了六分之一財物,其實並不多,因為這些錢並沒有搜刮普通牧民,都是從那些被吞並的貴族中來。
但他此舉算是完全打破了草原上的習俗,資源統一上交管理,打仗的時候大家出人,王庭出軍糧和軍餉。
這就讓那些大小部落沒了發展軍事的機會,必須統一歸戚十一管。
這對弱小部落來說是好事,能保證他們在草原上的財產安全,對某些部落實力不俗,野心勃勃的首領來說,就萬分難受了。
可這些刺頭從一開始就被戚十一踏平了,新選上來的首領,為表誠意,也把大部分馬匹和牛羊獻了上來。
因而至少現在,還沒人敢反對他的治理方案,全都乖乖照做。
威懾已經足夠,接下來就是拉攏了。
蘇葉給他的建議,那部分收起來的錢財暫時可以先用起來,轉起來才能錢生錢嘛!
怎麼轉呢?其實很簡單,讓那些實力弱,沒有多餘羊的部落,可以向王庭貸款,不收利息,你要是少於每人頭羊,都可以去向王庭打申請,購買到足夠頭的數。
等到一年後的秋末,再把羊還回來就是,彆以為這是虧本買賣,不是,羊是會生育的。
隻要照料好,它會生下小羊,一年兩產或產,而借走一隻還一隻,隻分公母,並不要求大小區彆。
你借去的是小羊羔,等來年還回來羊羔也沒問題,且還不需要利息。
這就和借雞下蛋是一個意思,因而絕對算仁政了。
那些普通牧民們,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沸騰了,紛紛找來王庭。
而蘇葉早就讓糧商會準備好,緊急送過去一批賬房先生,把事情完成的井井有條。
今年冬天能安穩活下去,不用時時警惕,擔心其他部落打過來,他們能安心的在分配好的地盤放羊,並提前找好過冬的地盤駐紮,至少能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存率。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普通牧民還是感激戚十一的,即便戰爭剛剛平息,親人族人許多都死在戚家軍手裡,他們也無力去怨懟什麼。
草原上就是這樣,你強眾人就都聽你的。
在這一係列的舉措下,戚十一很快安定了民心,讓當地的生產生活走上了正軌。
以至於欽差到來,看到的是一片生機勃勃景象,仿佛之前的大戰不存在一般。
問起對戚十一的印象,都誇他是天下第一勇士。
欽差:......
明顯不可為,他還能如何,隻好客客氣氣的宣讀完聖旨,憋著氣被人帶下去了。
索性戚十一任性,蘇葉派來的大管事可是個人精,他是專門挑中送過來的理政人才。
武有戚十一和蘇合,文有毛鑫和迪古,毛鑫是律法學院培養的人才之一。
他是個天才,學習律法和工業都非常快,不過年就完成了全部課業,通過考核後,申請回內陸考科舉,因為他想當改革的先鋒,就要先考中科舉,率先爬上高位再說。
這樣聰慧的人,在四書五經方麵還過得去,可在詩詞歌賦上天生缺一根筋。
然而現在的科舉,寫詩作賦是必備技能,且在全卷中占比分數極高。
因而他隻考到了秀才,就再無寸進,蘇葉隻好培養他提升政事能力和政治敏感度。
先送去各地當師爺,對各處有個基本了解,然後捐了一個小官在京城朝堂觀摩學習,結合學到的律法政治思想知識,分析改革方案。
再好的方案,想要落實,都要因時因地,一點點滲透,潛移默化,再順理成章變革。
步子不能一下子跨得太大,會導致兩極分化,因而有了方向,執行還需要一點點優化。
而這就需要聰明人長年累月按照現在的思想和習俗,想儘各種辦法去實現。
毛鑫就是這個人選之一,現調來大漠,是為了打磨能力,積累經驗。
他作為文官,專門管理草原上內政。
而迪古,專門負責個商貿市場建立,算是從糧商會中選出來的能乾人,他屬於毛鑫管理,可在商業方麵又是獨立運營。
軍隊,文政,錢財,方權力交叉又互不影響,誰也不能一言堂。
戚十一對於她這種明顯分權的行為,絲毫不放在心上,而戚家,之前就說了,戚家本來也沒謀反的意思。
他們還以為毛鑫和迪古都是朝廷派來的,現在又下旨冊封戚十一為漠王,豈不是和那些異姓王一樣了?
哦不不不,他們怎麼會一樣的。
現在四個異姓王隻剩下兩個,南安郡王為了自家能世襲罔替,直接出賣了老兄弟東安郡王,把他克扣糧餉,與外邦擅自勾結的事暴露出來。
東安郡王直接被抄家,成年男子砍頭,未成年流放,女子充入教坊司。
而西寧郡王參與了當初皇子謀反,被太子誅殺,剩下嫡支嫡脈竟皆被殺,唯獨剩下一支,就是當今皇後的父親,原是西寧郡王的庶子,因為新帝的原因,被封了承恩公。
但這個承恩公一點實權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新帝想要立皇後養子為太子時,其他皇子不滿,實在這個弟弟既不是正經皇後嫡出,外家又沒什麼勢力,比不上他們母家。
西寧郡王府算是徹底沒了,而最後就隻剩下北靜王了。
北靜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特殊就特殊在一代代王爺都死的早,代代單傳,傳到現在北靜王水溶身上,已經第四代了,且他在繈褓裡就繼承了爵位。
也因為早逝,北靜王府的兵權早早就上交了,現今幾乎和軍中沒了關係。
加上水溶又是繈褓繼位,長到現在,連政事都沒接觸過。
北靜王府本就沒幾個主子,王爺又都死的早,家裡女眷自也沒什麼本事去外麵憑借權勢做壞事,隻在家安享富貴,順便打理家產。
都是當初跟著□□打天下的,榮寧二府能這樣富貴,北靜王府也不逞多讓,且因為主子少,花銷更少,娶回來的女眷都是高門精心培養的嫡長女,打理家產不在話下。
因為富貴是儘不缺的,就更沒有必要去外麵摟銀子了。
所謂仆隨主人性,主人都這樣安分,仆人就更不敢放肆。
皇家對於這樣安分的王府,自然以拉攏為主,好顯示恩德,不殺功臣,因此年年賞賜,從不落下北靜王府。
但水家算是徹底退出了政治中心,安享尊榮罷了。
最後南安郡王,因建立水師,打擊海盜,建立功業,加上靠出賣東安郡王,讓新帝找到借口,抄了幾家勳貴,順便打擊了太上皇的勢力,高興之下,竟還真的恩準了世襲罔替的旨意。
不過爵位雖然有了,卻不允許再參與政事了,和北靜王府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了,差彆還是有的,首先南安郡王的世襲罔替是明旨下發的,算是過了明路,沒有意外,能一代代傳下去。
而北靜王就不同了,他們能繼續襲王爵,看得還是皇帝的心意。
要不是皇家想要安撫勳貴,獲得一個大度的名聲,北靜王府早就可以變成侯府,然後國公府邸了,爵位是一點點往下降的。
戚家和他們的區彆挺大,雖然先前這四座王府鎮守邊疆,手握兵權,可實際還是大楚皇帝的臣子。
而戚十一即使獲得冊封,本質上相當於屬國,和海外那些屬國的意義是一樣的。
所以沒有意外的話,戚家是可以在大漠一直稱王下去,王位傳承不需要聽大楚的。
戚家人也沒打算真的在大漠待下去,其實他們早已習慣了東北的生活,那裡才是世代居住的地方。
等到大漠徹底平定,他們還是會回去的,因此對於‘朝廷’派來的毛鑫,迪古等人,一點意見都沒有。
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武將,打天下是他們的任務,管理自然歸文官。
戚十一知道他們的想法,乾脆也沒解釋,戚家人這樣想,反倒省事,以後大漠和西域並入大楚也不會有什麼阻礙。
他回到自己王帳,打開蘇葉的信一字一句閱讀。
信很厚,除了交代之後的發展方向,以及對西域的謀劃外,剩下的就是說遊曆的經過,看到什麼,產生了怎樣的思想變化,以及她對未來的暢想。
蘇葉在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戚十一認同自己的理念,潛移默化影響他,達到思想統一。
這樣未來戚十一就是她大刀闊斧改革的幫手,而不是反對派。
戚十一認真看完,忍不住眯起眼,眼裡全是興味和躍躍欲試。
他喜歡刺激,無論是打仗,還是改革這種注定血流成河的政局變動,都讓他熱血沸騰。
然而更興奮的是,蘇葉說到做到,說要把他當成未來的皇夫,現在就已經開始在影響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