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村裡人就知道邱則銘離開了。
畢竟村裡兩位最耀眼的年輕人沒出席今天的小學開學儀式就很奇怪,有人問到劉通那兒,劉通就沒瞞著了,不少人震驚,而老知青那邊自是被震起了一番浪花。
的確有不少人心裡不平衡,可看看邱則銘做出來的成績,又不得不承認人家的優秀,但還是酸溜溜一句:“那是周同誌想出來的點子……”
旁邊有人提醒:“周同誌是邱則銘他對象,人家不分彼此。再說了,周同誌將編製業帶的也很火,她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這麼兩大攤子事,總得有人管塑料大棚啊。”
有那忍不住的跑周嘉妮前頭說酸話,周嘉妮正煩躁著,一改往日的笑眯眯,來一個懟一個,冷聲道:“大棚建起來,可還有一茬接一茬的種植,還有蔬菜銷售,有的是能出成績的活兒等著大家去做,誰不服去乾就是了。成績亮眼了,還怕回不了城?”
又道:“你們下來時間也不短了,彆再說還不會種菜,也彆說乾不好。塑料大棚我隻是提供了一個方向,剩下的都是邱則銘一點點帶著村裡的叔叔大爺做起來的,他一開始也不懂種菜,但他能熬著油燈啃資料,能挽著褲腿跟村裡的莊稼把式站在田壟裡做實驗,虛心請教種地種菜經驗。那會兒你們在乾啥?也彆說沒人給你們安排任務,沒人給你們分活,啃資料這事也沒人給邱則銘做硬性規定,他怎麼就知道鑽研學習?”
那些人沒想到周嘉妮火氣這麼大,說話還直至要害,訕訕笑道:“邱同誌就是努力,我們得向邱同誌學習。”
灰溜溜的走了。
收到邱則銘的第一封來信,周嘉妮正在聯合各家做乾豇豆。
介於去年的經驗,今年村裡大家的自留地種了不少豇豆,趁著搶收之前開始曬了。
彆的村也有。
如今不是做粉皮的旺季,趙海還趁晚上來了一趟,問周嘉妮還要不要乾豇豆,周嘉妮點頭:“要,有多少來多少,攢多了我一並隨貨發到省城。你也可以收些鮮的自己曬出來,再按乾豇豆的價格給我,也甭往這邊送了,我去你們大隊的時候捎著。”
“好嘞周同誌。”
“一定要曬透,要保質保量。”
“你放心吧周同誌,保證不讓你失望。”
剛把給邱則銘的回信寄出去,又收到了李燕寄來的信件,她在信裡欣喜地表示,她能回城了,並約好了時間跟周嘉妮通電話,商量跟那邊的合作問題。
總不能她回城了,就嘎嘣把這條線掐斷,但是找彆的知青接手,還是讓當地公社繼續跟這邊對接,她要聽聽周嘉妮的主意。
周嘉妮去找魯照亮商量這事,主線畢竟在魯照亮那兒,而再換的知青也不是她知根知底的了,出了什麼岔子她這邊不好交待。
而且李燕回來,她以後會減少對那邊遠程進貨的次數,轉戰到了跟絲綢廠的孟豔那邊。
這段時間跟廣交會上認識的幾位都有書信往來,聯係最密切的是孟豔那邊,編織廠跟絲綢廠那邊下過一次訂單,這麼長時間才收到一批貨。
周嘉妮自己想要的絲綢小手帕,從廠裡拿不到貨,她就郵了布票和錢過去,讓孟豔幫忙從當地供銷社購買絲綢小手帕給她寄回來。
為了表示感謝,送了孟豔兩款女士編織包,單肩的那款和女士公文包,還接到她的訂單電話,各訂了十來款。
把李燕的事一說,魯照亮想也沒想便選擇直接公對公,他表示,換了彆人他們這邊不知根不知底,也不穩定,直接公對公好了,至於知青個人需不需要這份成績,魯照亮沒這個覺悟。
跟李燕這邊通完電話,李敬黨讓人喊周嘉妮去廠裡開會,商量秋季廣交會的事。
春季廣交會的出口訂單已經全部圓滿完成,但出口公司和友誼商店那邊一直有新單子,所以前進編織廠做的還是出口的活。
讓周嘉妮看了幾款廠裡技術人員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造型的籃子、藝術品,並進行了指導,接下來便是就選品問題展開討論。
上回那些款依舊能用,這趟不光有新品,最好還要提前生產,跟臨市工藝品廠那樣,能讓顧客當場提貨。
“交流學習這一步走對了,咱們的技術人員思路擴展不少……”李敬黨指著其中兩款新樣品讓周嘉妮看,有了點臨市工藝品的風格。
周嘉妮點頭:“等秋季廣交會結束,可以進行第二輪的交流學習。”
“有這個計劃。”李敬黨興致勃勃地道,“臨市那邊也是這個意思。”
李敬黨又拿起那套迷你笸籮、箢子,笑道:“沒想到這套小東西還挺受歡迎,出口公司那邊加了單了,這次廣交會帶上。”
如今距離秋季廣交會還有一個多月,要提前準備起來。
這次的人手,還是李敬黨親自帶隊,周嘉妮的名額也不變,村裡社員兩個,老知青兩個,廠裡非本大隊的優秀青年技術人員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