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艱難勸下來的事情,才越受重視。為了說服扶蘇,齊王給了好幾次賄賂,投入的沉沒成本太高,反而沒辦法輕易放棄了。
這個時候扶蘇表達了秦國的為難之處:糧食不夠用。
齊王:寡人之前都給了那麼多錢了,好不容易說動長公子攻楚,決不能因為糧食這等小問題功虧一簣!
缺糧是吧?給給給!
酈食其趁機提出了偷梁換柱的建議,說可以用運送書簡的借口運糧,避免臣子阻攔大事。
齊王建:好主意啊!酈食其你真聰明!
糧食裝車之後,竹簡再往車上一堆。糧食藏在裡頭,大家隻能看見外麵的竹簡,太妙了!
但酈食其又說:不行,竹簡如此笨重,影響運輸。這樣,我秦國有一種新的書寫載具,十分輕便,看著卻體積不小,也比竹簡好遮掩。
先秦時期書籍字數都不太多,書本薄薄一本就可以承載一部著作。用它來抄錄的話,一車不僅能裝很多糧食,還能裝好多本書,比竹簡劃算得多。
扶蘇親自帶人試驗了一番。
他試出了書冊和糧食要如何堆放,才能放入儘可能多的糧草和書籍,還能做到完美掩飾下麵的糧食。
齊國確實有很多藏書,父親想要,那扶蘇一定要為父親弄到。
有紙有印刷術總不能放著不用,正好仗著齊國人不了解書本紙張的特性,糊弄他們。
任哪個沒見過紙的人都想不到,一張紙就能記載一卷竹簡的內容,更想不到一本書能輕到那個地步。到時候看到沉重的車轍印也不會多想,隻以為書本就是這麼重。
得到齊王的答複之後,秦國的匠人就帶著他們提前做好的工具,在士兵的護送下奔赴齊國了。
秦匠一來就直奔稷下學宮,帶來的幾車工具把學宮裡的諸子們給驚到了。
這都是什麼東西?
卻見三人一組取出竹簡,一人辨認文字並翻找字典對照,一人從活字轉輪-盤裡尋找字模組裝,另一人負責塗墨印刷和校對。
一份竹簡沒用太久就組裝好了,然後是用空白紙張印刷再裝訂成冊。一整份的著作至多幾個時辰就可以完成印刷,為了保險起見秦國還印了好幾份。
印刷好的著作直接被士兵裝車帶走,拉去和糧食混裝。之後也由秦國士兵負責護送回國,士兵全程凶神惡煞,禁止外人靠近。
不能靠近就沒辦法上手觸摸,隻能遠遠看著秦人忙活。大家不明覺厲,隻知道那是新奇的好物,全都眼饞地看著。
秦國居然弄出了這麼方便就能複刻著作的東西嗎?要不要去秦國轉轉,看能不能學到技術?
印刷仿製是不難,可是那個紙張不同,他們光看著不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啊。
沒多久,鹹陽迎來了大批量的學子。
彼時扶蘇正在試典禮上要穿的衣服,秦王政百忙之中抽出空來,陪兒子一起試衣服。
他像個挑剔的甲方,在衣服上挑出了不下十
個毛病。扶蘇倒是沒什麼感覺,他都習慣了,負責製衣的繡娘快要嚇昏過去了。
為了拯救可憐的繡娘,扶蘇招來侍官彙報正事,讓父親分散一些關注。
侍官說起了運糧的事情:
“士兵已經按照吩咐將糧草運到了趙魏邊界。”
運糧是有個損耗的,畢竟負責押運的士兵也要吃飯。古代交通不發達,路難走,速度也慢,誇張的時候運一份糧需要消耗十份糧。
所以七國之間互打很容易調集大量糧草,不需要運太遠的路。等到漢朝打匈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光運糧就是個讓人心頭滴血的損耗。
不僅是糧食,士兵也是。
七國庶民拿起武器就能上戰場,放下武器就能回鄉種田。
不管打仗還是種田,基本都在家門口。不需要走太遠的路,分分鐘拉起來幾十萬大軍。
等到了打邊疆異族的時候,十萬大軍都難湊。千裡迢迢趕過去,實在是不容易。
要不是後來的朝代人口越來越多,邊疆想湊出數十萬大軍,那是在想桃子。
秦王政和扶蘇商議之後,以儘量少浪費這些來之不易的糧草的原則,乾脆把糧食就近運到趙國和魏國的邊境。
下一個不是打魏國嗎?還省得再從關中調糧這一步了。
齊、魏、趙是接壤的,糧車從北邊進入趙地,那裡有個三國交接的區域。沿著其中魏趙的國境線運糧,最為方便。
雖然難免還是要繞點路走大道,但也比直接送去關中要好。將軍們提前商量好了進攻的路線,糧食就運到屯兵點存放。
侍官接著說:
“書籍被單獨分出來,暫且存放在齊趙邊界了,等湊夠幾車再一同運來鹹陽。”
秦王政頷首:
“善。”
反正書籍也不是主要目標,晚點送來不耽誤事情。
活字印刷的書籍存在很多小毛病,比如字體排列不夠整齊、字模高低不同導致印刷出來的紙張文字深淺不一等。
這些小毛病在速度和效率麵前不值一提,等東西送到了再找人雕刻精細的雕版也不遲。
隻要沒有錯漏,問題就不大。
秦王政更關注的是趙國貴族的近況。
秦軍已經將逃亡的趙國貴族搜刮了一個遍,剩下死豬不怕開水燙一樣待在城內、企圖蒙混過關繼續過好日子的,也沒逃過去。
秦軍網羅了他們的一堆罪名,找的都是什麼欺壓庶民之類的,保證不會引起底層趙人的反彈。然後光明正大地抄家分錢,和庶民們達成了共贏。
被抄家後的貴族求助無門,窮困到快要活不下去的地步。隻能帶著剩餘的糧食去外地投奔親友,不然留在原籍難道要去種田?
說到種田,他們更是咬牙切齒。
天殺的秦人沒收了他們多餘的土地,隻留下能養活家中主人(不包括仆從)的田畝數量,讓他們自己耕種。
遊俠願意給貴族當護院就是為了
白嫖飯食和住宿,
現在沒飯吃,
不少沒那麼講究忠義的就乾脆跑路了。
趙地日子難混,不如去其他幾國重新找個東家。
沒了健壯的遊俠幫忙,貴族哪裡會種地呢?想讓奴隸去種地吧,秦國官吏說奴隸也是財產的一部分,統統沒收。
沒收之後他們就再沒見過自家的奴隸,有人說是被秦人送去乾徭役苦工了,也有人說他們恢複了庶民的身份。
貴族這邊不清楚具體狀況,隻知道自己沒人伺候了,氣死個人。
實際上奴隸確實恢複了庶民的身份,隻是他們光有身份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日子也很難過下去。部分人能留在縣衙協助,能分到足以果腹的糧食,但名額有限滿足不了那麼多奴隸。
可見貴族手裡到底藏匿了多少人口。
這些可都是國家的勞動力,做出的貢獻全便宜了貴族。
恰好秦國沒收了大量趙國土地,正發愁沒人種呢。
隻是按照秦國的律法,不能直接分給沒有足夠軍功的庶民。扶蘇想了個委婉的法子,將地租給這些原本是奴隸的庶民,多收一部分糧食作為租稅。
趙國有些庶民沒有自己的地,也會依附貴族成為傭耕。傭耕很多都不給國家交稅,隻給貴族交租,不然兩邊一起交,那就不剩多少糧食了。
貴族仗著傭耕沒有土地,不得不選擇依附自己,把田租定得很高。偶爾有一兩家定得低一些,就會被稱讚仁厚。
可真是臭不要臉。
官府出麵租賃自然就沒這些亂象了,傭耕們發現隻要是沒有地的都可以去租官田。而且田租加賦稅一起也沒有貴族要的多,全都十分驚喜。
隻是有一點讓他們憂慮,官府說秦國有軍功授田的製度,授的都是這些官田。如果以後他們手裡的田被分給功臣了,他們就沒有田可重了。
官吏還說,如果不想這樣朝不保夕的話,那就老老實實服兵役。隻要在戰場上殺了敵,就能分到田地,到時候就不愁了。
原本庶民們對秦國的徭役還很排斥,經這一遭,不少沒地的傭耕都心動了。
趙國可不給他們憑軍功分田,但他們照樣要被抓去打仗。都是打仗,當然要選待遇好的那個,好歹不會白死。
前麵說到好多趙國貴族跑了。
逃命的時候錢財能帶走一些,土地卻帶不走。這些失去主人的土地都被充了公,算作是官田。
就連有些被找上門抄家的貴族,大部分田地充公之後活不下去投奔親友去了,留在原地本來剩給他們的土地也被秦吏毫不客氣地收入囊中。
既然你們不要這點地,那我大秦就笑納了。
這群貴族可不知道,跑去下個地方也是一樣的境遇。有的親友涼得比他們還快,有的則是先一步丟下家當跑去他國了。
最倒黴的要數剛投奔親戚被接納,下一秒親戚也被抄家。
整個趙國上下無一幸免。
為了應對秦國的土匪行徑,部分貴族選擇了隱居山
林。帶著錢財找個附近的深山當隱士,
這總成了吧。
秦吏:你當我們傻?
秦吏直接以分錢利誘當地的庶民,
打聽到貴族的去向。然後再配合秦軍一起,把這群躲進山裡的家夥當匪徒給剿了。
既然是剿匪,那肯定不用留下他們的性命,可以一口氣殺光,這樣還方便點。
順帶一提,趙國各地確實是有匪徒的,或者說全天下都有。短時間內沒辦法做到全部剿滅,不過可以趁著剿滅貴族時順道清理一下。
庶民發現經過“剿匪”的郡縣連正經土匪都沒多少了,不由得驚喜交加。消息很快就口耳相傳,散播到了各地。
黎庶苦匪徒久矣,有這個先例在,彆說秦人給他們分錢了,不分也願意帶路啊。
一大家子躲起來怎麼可能掩人耳目,躲藏的過程總會被人看到的。
上輩子當地官吏大多任用的還是原本的六國舊吏,自然願意互相打掩護。現在全是秦吏,根本沒有人會幫他們糊弄士兵。
很快,趙國境內能清理的貴族都清理掉了。
不斷有消息靈通的貴族從隱居地出來奔逃向齊國等地,不再抱有僥幸心理,然後被還沒從邊境撤走的秦軍好一頓搜刮。
秦王政最後看著報上來的金銀和糧食數目,震驚了好半晌。
金銀暫且不提,這群貴族也太能藏糧食了。這麼多糧食,就算不動用關中的糧草,也不找齊國借糧,都足夠他們打下魏國了。
秦王政的雙眼亮了。
他看向韓國的方向:
“韓地的小貴族,是不是沒有清理過?”
以前他覺得小貴族沒什麼底蘊,都是蚊子腿肉懶得動。沒成想趙國貴族給他上了一節課,告訴他們,不要小瞧任何人。
小貴族怎麼了?小貴族也很有錢的!
秦王政心想,韓地太小,貴族數量也不夠。不指望能搜刮出趙國那麼多的糧食,搜出能打半個燕國的他就滿足了。
扶蘇脫下了繁複的禮服,在父親身邊坐下,拿過奏報看了一眼。
他點點頭:
“韓國可以動,不過是複刻趙國的操作罷了,沒有難度。”
再趕一波韓人去齊地吧,齊國應該已經習慣了。!
無字驚鴻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