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是很令人得意的事,可在此之前,它會消耗研究者大量的精力、體力、智力和時間。
一篇普通的論文,往往就需要研究者一兩個月的辛勞,如果是想要有點水準的文章,研究者往往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加班和放棄節假日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半年乃至一年才寫一篇論文亦是正常。
高等級的論文往往需要團隊合作,三個人五個人的團隊是一篇牛文出現的基礎,如果要撰寫頂級論文,比如試圖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這樣的期刊上的論文,它甚至需要二三十名研究者的通力合作。
例如自80年代開始就很受人關注的埃博拉病毒,有關它的文章,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不止一次的登上生物界的頂級期刊,而在文章的標題下方,不止一次的會出現二三十名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出現著作者名字被黑框標注的情況。
楊銳做實驗和寫論文,比其他人輕鬆的多,但他並不想總吃老底,內心裡,楊銳也是有一顆科研夢的。
正因為如此,當實驗室初步建立起來以後,他每做一項實驗,即使是重複試驗,也力圖完美,就當是給自己補課了。
一名優秀的研究員,要有天賦,但也不全靠天賦,也得有機會,特彆是練手的機會。
在讀書的時候,楊銳得到的機會不多,還不可避免的浪費了大部分。
可現如今,沒人因為楊銳的一點失誤,而阻止他繼續做實驗。
不斷進行的獨立實驗,以及對實驗助手的指導,都增加了他的經驗,擴展了他的思維。
明顯察覺到這些好處以後,楊銳做實驗是越來越認真,一點空閒都會用出來。
而塗憲,隻能看著他做實驗。
這個塞滿了設備的實驗室,令塗憲手足無措。
何成熟練的做著楊銳的實驗助手,他喜歡化學和生物,也喜歡實驗室的工作,因為經常與楊銳在一起工作,他總能得到額外的指導,成績不僅沒有落後,反而不斷的上升,這也穩定了他的助手工作。
終於,30分鐘以後,塗憲閒不住的道:“要不然,我給你打個下手?”
“我在試一種茄尼醇提純的新方法,這方麵你熟悉吧?”楊銳繼續儲備自己的技術壁壘,這是一項很有前途的技術,將已經建立的優勢穩定和擴大,才是最正確的科研思路,否則,光是不停的建立基礎,就是猴子掰苞穀了。
塗憲點頭,說:“我看了你寫的所有論文。”
“那就好,我們這一次修改了幾樣溶劑,之後的提純方式也有改變……”楊銳說的是一種較為麻煩的提純方式。不過,實驗室裡覺得麻煩的方式,在工廠裡卻不一定了。
塗憲認真的聽了以後,又在紙上記下了幾個重要參數,接著奇怪的問:“你怎麼想到這麼多的方案的?”
“用腦子想的。”楊銳說了一個不好笑的笑話。
塗憲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認真的給楊銳打下手,一邊做,一邊問。
楊銳有時間就給解釋幾句,但說的並不多,實驗室裡的工作是一個緊著一個的。
塗憲反而喜歡這樣的節奏,能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
兩人垂頭工作,就此到了晚飯時間。
楊銳將手上的一組茄尼醇測試完成,看看手表,道:“休息吧,該吃飯了。”
“楊教授稍等……”塗憲脫口而出的稱呼,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