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想出新招了?”趙丹年的氣色不錯,頭發都變黑了似的。
楊銳將報考誌願的事說了,又道:“平衡誌願的工作,我覺得非校長您不可了。”
趙丹年聽的胡子一跳一跳的,等楊銳說完了,不爽的道:“報考誌願,不是高考結束以後的事嗎?”
“學生們是考後報,咱們得考前就幫他們考慮好不是?”楊銳一副老師的做派:“另外,我想把咱們同學選擇的誌願,和省裡其他學校討論一下,等高考結束了,這就不方便了。”
除了校內平衡誌願,校外平衡誌願也是存在的,不過,這也就是僅止80年代的好事了。
這年月,能夠有大量學生考得上大學的中學,屈指可數。就河東省來說,平江市一中,二中和三中,再加幾所企業中學,就是所有能有雙位數大學生的中學了。
至於地區,通常隻有一中或二中才能列在表裡。
縣鎮就更少了,除了少數一兩個高考強縣,普通的縣一中,都可以不做考慮。
如此一來,真正能夠參與高考競爭的中學,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試的年代裡,這二十所中學,就差不多壟斷了一半的名額。
而二十多個單位,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小圈子互相討論同一個問題了。
全國高考錄取大約30萬人,這其中,本科的名額不到15萬,分攤到30多個省,每個省隻有不到5000人能考得上本科。
5000人的一半,再分攤到二十所中學,平均125人,也就是說,一所中學如果能有100人考得上本科,就是妥妥的重點中學了。
再劃分文理的話,一所重點中學被錄取的理科生,平均也就是50人左右,與西堡中學鴻睿班的人數相當。
楊銳覺得,此時的鴻睿班,理所應當的應該參與到平衡誌願的圈子裡去。
趙丹年卻被他的大膽給驚住了,許久方道:“楊銳,你又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啊。”
“這個難題,隻有您才能解。”楊銳恭維著校長。
趙丹年歎氣:“我豁出一張老臉去,和他們說一說報考誌願的事,倒是可以,但你的鴻睿班,今年要是考砸了,我的老臉可就撿不回來了。”
“您若是害臊,就把咱們的報考誌願表丟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琢磨去,軟的來不了,就來硬的唄。”楊銳很大度的樣子。
趙丹年一口否定:“把咱們的高考誌願表丟給他們,光讓他們研究咱們,我能乾這種事?”
“那您是答應了?”
“你都做到這一步了,我不答應也不行了。”趙丹年敲敲桌子,將楊銳拿來的誌願表看了又看,突然喜滋滋的問:“你估計,能考上多少人?”
“您覺得呢?”
“就預考的成績,能有二十個?”趙丹年儘可能的叫了一個大數字,他是看著鴻睿班一步步起來的,這個數字,是在他認為合理的基礎上,加上了美好的願望。
楊銳撇撇嘴,卻道:“要論分數,肯定不止這個數字,但最終能有多少人被錄取,還得看您的。”
“這可是你說的!”
“是我說的。”
“那你看好了。”趙丹年仿佛年輕了幾歲似的,臉上都泛著油光,心中不停的念經:西堡中學考上大學生了,西堡中學考上大學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