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就很少了,全國滿打滿算,也不到1000人,分配到各個領域,都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或者突破性的進展才行。其中厲害些的,已經堪比院士,或者就是等著當院士的候補院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機會或者正在獨立運作自己的實驗室,申請國家級實驗室也不困難。通常來說,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往往都在拿國家級的經費,比如863計劃等等,就是這些大大犇們的囊中之物。
院士組成的科研團隊自然是最強的,不過,院士也有強弱之分,就像是房地產開發公司有強弱一樣,低端的大牪跳過建築公司,直接找包工頭以省錢,高端的大犇同時攬下數個項目,然後分給大牪級的建築公司以賺錢。
人體基因組計劃是與新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的三大計劃。其龐大項目儘管最初由美國組織,但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又有英法德日中五國,以及後來的歐共體加盟,這令整個計劃變成了百年難遇的盛會,而其最初的主導者為諾貝爾獎得主沃特森,也就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主兒。至於提出人體基因組計劃的美籍意裔諾貝爾獎得主杜爾貝克因為逼格不夠,隻能前往意大利組織該國的人體基因組團隊。
曆史上,中國一共獲得了人體基因組計劃的1%的工作量,由四名大犇帶領各自的大牛大犇團隊,分彆完成。
中國遲遲到94年方才加入,倒是留給了楊銳一線希望。
不過,要加入這樣的盛會,就不能浪費大學的4年時間。
學生是不能直接參與學校或政府間項目的,但要是先加入一個團隊,再通過能力自我上升,進而分包項目,還是有可能的。
對普通學生來說,可能僅僅也就是可能,可是對滿腦子論文的楊銳來說,哪怕是一點點可能,也很容易就無限擴大。
若非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和資曆,他現在丟一篇《sce》的論文出去,立刻化身小牛,自然不肯在小項目組裡耗費精力。
楊銳消極對待,辦公室裡的其他學生卻是積極的希望加入唐集中的科研組的。
他們沒有楊銳的資源,能夠進入大牛唐集中教授的項目組,已經是極好的選擇,相比大四生鐘誌文,好的不是一星半點。
十多秒的沉默後,一名研究生左右看看,率先道:“我認為雙向電泳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實驗技術,尤其是現在的蛋白質研究變的深入了……”
這位說完,另一名大四學生開口道:“……我覺得玻璃管的冷卻需要多加注意,因為蛋白質和膠都很容易變質,一旦冷卻不好,就容易讓實驗數據不真實,我看了唐教授的幾篇文章,我覺得實驗設計的非常好……”
學生們一個接著一個的講話。
讚美教授的工作是麵試的主要部分,任何一名教授都願意招收與自己誌同道合的學生,即使隻是科研民工,也得是用力一致的才行。
同時,教授的論文也是科研民工的基礎工作,你都不知道教授的項目是什麼,又何談加入項目組。
做了功課的學生們儘其所能的展示著自己,表達自己的科學之心的同時,證明自己的實力。
唐集中的主要研究內容是蛋白質,而雙向電泳作為一項8年前新發明的技術,是唐集中最近常采用的方式,大家也儘可能的圍繞此點來發揮。
唐集中一個個認真的聽了下去,最後將目光放在了楊銳臉上,問:“你是楊銳吧,也說說看。不用緊張,想到什麼說什麼,你還是大一學生,不會對你做太高要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