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外國教授(2 / 2)

重生之神級學霸 誌鳥村 8120 字 11個月前

“那你拍到照片了嗎?”王國華笑問。

曹寶明咳嗽一聲:“快了,我有線索了。”

聽他們說話的幾人笑了出聲,裡麵的景語蘭都忍不住莞爾。

幾個人繼續打牌、幫忙,直到滿鍋的紅燒肉、土豆、豆腐端上桌,從容的陣型瞬間被打亂。

“大亂燉,清蒸黃魚,還有煎帶魚。”許靜笑著端盤介紹。

“看看味道好不好。”景語蘭溫柔的招呼著客人似的,接著端上了拍黃瓜等素材。

“跟著老大有肉吃啊。”曹寶明激動的身子都在顫,為了健身,他幾乎天天都吃黃豆和豆腐,現在瞅著滿鍋的紅燒肉,情緒瞬間就來了。

其他人抽抽鼻子,也都丟下了撲克,開始搶占有利位置,隻有楊銳左邊的位置,被他們刻意留給了景語蘭。

“菜是我切的。”劉珊坐在楊銳右邊,爭取存在感。

“辣椒是我碾的,還削了一半的土豆。”王國華也舉手。

曹寶明嗬嗬一笑:“你還偷吃了紅燒肉呢。”

“你也偷吃了。”

“不可能,我背著你的,你怎麼看到了?”

“猜你就偷吃了。”

幾個人笑看兩人耍寶,然後拚命的搶肉吃。

吃飽喝足,依然是沙龍時間,大家分成兩撥,一些人聊自己喜歡聊的話題,一些人用英語對話,像是一個私人的英語角,因為有景語蘭和楊銳的存在,這時候的英語角的水平比學校裡的要好多了。

愉快的度過周末,楊銳返回實驗室工作,將一周的收尾處理了以後,想起王永教授的邀請,繼而前往他的實驗室。

不像是唐集中追求國家級實驗室,王永的牛度略遜,實驗室也沒有唐集中的規模,不過,因為成功的邀請到了一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訪問學者,王永的實驗室因此得到了加強,購買了幾台新儀器,再加上公共實驗室的時間傾斜,研究條件倒是不錯。

王永對楊銳的到來頗為高興,立刻將他介紹給來自美國的學者理查德,並詳細的描述了他的論文和研究。

理查德是個四十多歲的毛臉白人,聽到Jmc的時候,才稍微看了看楊銳,用英語說:“在美國,很多研究生畢業都能發表Jmc級彆的論文,大學生能做到此點的不多,不錯。”

王永拍拍楊銳的肩膀,道:“楊銳不止是大學生,還是大一學生。”

“哦,剛上大學的第一年就參與了研究和論文?”理查德略表驚訝,並道:“中國的科研氣氛很好,這麼年輕的學生就得到了機會,非常好。在美國,很多學生都是不關心論文和研究的。當然,真正關心科研和論文的學生,也能夠很早就達到目標,不過,在大一時期可以做到Jmc論文是需要機緣巧合的。”

“多謝。”楊銳笑笑。

理查德嚴肅的看著他,說:“科研之路漫長,希望你能保持這樣的勁頭,爭取在畢業以前完成一篇《sce》,你現在有了方向嗎?”

楊銳愣了一下,略顯苦笑,說:“我在做鉀通道方麵的研究。”

王永更顯尷尬,說:“在中國發表sce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楊銳同學的研究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理查德教授,咱們休息片刻,聽聽楊銳同學在鉀通道方麵的理解?”

“好吧。稍等我幾分鐘。”理查德結束了正在做的實驗,在實驗室的角落裡擺開了茶壺和茶杯,說:“我不攝入咖啡因,所以隻有茶了,斯裡蘭卡紅茶可以嗎?”

“當然,多謝。”楊銳點了點頭,態度積極,他也想了解一下現在的國外同行。

到目前為止,他隻接觸過捷利康的研究員,比如首席技術官特拉普。特拉普雖然是謝菲爾德大學的前教授,但他畢竟已經卸任了。而大學的工作與公司,尤其是製藥公司的工作是兩樣的,基礎學科的研究幾乎都是大學在承擔,前沿科學也是屬於大學的。

理查德帶著嚴肅的微笑泡了茶,卻道:“我首先要說,在《sce》上發表論文並沒有那麼難,任何一名研究者的目標,也應該是這樣的期刊。雖然中國的條件不好,但我想,條件會漸漸的好起來,王教授或許等不到了,你能等到。”

他對楊銳說著,當然,僅隻是鼓勵而已。

《科學》和《自然》毫無疑問是世界最頂級的期刊,但是,歐美國家,每年能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論文的學生並不少,比如PcR的發明者穆裡奇,他的博士論文就發表在了《自然》上。後世的中國學生,也經常有在s上發表論文的。

儘管就一個群體來說,s並非高不可攀,但就個人來說,2000年以前的s卻比考一個全國高考狀元難多了。

實際上,即使到了21世紀初的頭幾年,能夠在《自然》、《科學》和《細胞》上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依舊寥寥無幾,全國高考狀元還每年都有一個,而中國本土做研究,中國本土發表的s的文章,卻不一定能保證每年都有一個。

進入10年代自然好了不少,但要是想想中國有上千萬的研究生,數百萬的專職研究員,十數萬名留學菁英,上萬名的傑出青年學者,上千名的長江學者,數百名院士……這麼多人,才能保證每年有多篇s的論文發表,平均到個人頭上,可以做到發表的幾率就很低了。

而在80年代,《sce》這樣的期刊可以說是高不可攀,除了從國外回來的新鮮熱辣的高等級海龜以外,本土學者幾乎是想都不敢想。

首先一點,就是大家的研究層次有差彆。中國其實還在學習國外的知識,用官方的口吻,就是一名“學生”,實際上,中國的學者,目前充當的就是學者的角色。

當彆的國家的頂尖學者在科學前沿衝鋒陷陣的時候,中國的頂尖學者還在複習過去十年失去的東西,連複製外國的研究成果都不一定能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又何談世界級的高端期刊。

楊銳其實依然是一名學生,但和王永教授這樣的學生比起來,他的基礎或許差一些,對世界前沿的科學的理解卻要好的多。

見理查德將自己的姿態擺的這麼高,而王教授又有些尷尬,楊銳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隨口跑出不要錢的理論,道:“我認為鉀通道的研究會在未來幾年產生巨大的進步,首先是克隆技術的進步,通過從齧齒類動物和人體內克隆多個亞型的K2p通道,我們能夠對鉀通道充分的分類……”

正在泡茶的理查德慢慢的直起腰,兩隻耳朵竟而奇怪的聳動起來。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