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科研前沿(2 / 2)

重生之神級學霸 誌鳥村 6971 字 11個月前

光是這一組項目的名字,就足夠吸引《cell》的編輯與審稿人的矚目了,當然,它也能吸引理查德的矚目,與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諸位領導的矚目。

除此以外,剛剛結束不久的國際醫學與生物大會,也是能讓領導們提神的要點。

北京天天都有國際會議開,80年代更是如此,因為其他城市更沒有機會來開辦。

不過,生物體係的國際會議,一年也開不了幾場,剩下的功夫,地質學的,天的,搞電信的,造鋼鐵的,玩林業的,鬨環境的保護的,也都排著隊等開會呢。

國際醫學與生物大會,是今年以來的第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場生物專業會議。

而楊銳登場演講,本身就證明了他負責人的身份。

王曉芸佩服的看了楊銳一眼,不用長篇大論,開始就能抓住重點,這就像是寫論文用摘要就說服了彆人一樣,實在難得。

塗憲則適時的跟了一句:“楊銳是在主會議廳做的報告,得到了在場四百多名中外學者的一致好評,《光明日報》等報刊,也做了專題報道。”

媒體也是證明楊銳主持研究的重要佐證。

喬所長和張書記的目光,不約而同的看向梅所長。作為正職所長和書記,他們兩人已然是科研官僚的存在,關心上級好惡多於科研本身。而生物製品研究所內,目前仍在一線的是梅所長,也是多個項目的實際主持人。

此時此刻,梅所長的內心是崩潰的,而他的表情,也是崩潰的。

“在主會議廳做報告的中國人,聽說是北大的,和加州大學的理查德教授做的是相同的項目?”梅所長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仔細看了楊銳片刻,半是解釋的道:“咱們所的兩個名額,我讓給老周了……”

“重新認識一下,我是北大本科生楊銳,我們不是與加州大學的理查德教授做相同的項目,我們是選擇了相同的方向,然後在競爭中獲勝的項目,如果你們關注過,也許聽說了此事,總而言之,項目一共分成三個部分,誘變基因,克隆基因,然後確定鉀通道的功能,我們在第一階段的論文,就將理查德實驗室遠遠的甩在了後麵……”楊銳的臉上帶著濃濃的自信,炫耀卻不使人生厭,鉀通道的項目可是實打實的做了半年多,而且衝破重重阻礙,又有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做陪襯,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耀眼了。

同樣的項目,如果是唐集中做出來的,現在估計已是全國讚譽一篇了,楊銳以前的聲望值不夠,但這一篇論文也補的太足,隻聽的梅所長等人頭暈目眩。

楊銳沒有真的去做一個完整的報告,而是怎麼簡略怎麼來,但越是這樣,報告就顯的越難,因為每一句差不多都代表著一次實驗難點。

若是正常去做的話,這樣一篇能上頂級期刊的論文,讓十幾人乃至二三十人的大中型生物實驗室做個五年七年不稀奇,做個三年五年不吃虧,楊銳精煉出幾分鐘的內容,每一秒代表的都是一名研究員數日乃至數十日的思考。

梅所長開始還能聽的懂,然後就開始半懂不懂,當半懂不懂積累的多了,梅所長也開始有聽天書的感覺了。

當然,大的方向他是明白的,但報告聽的不就是細節?當兩三分鐘的不適應期過去,梅所長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處理引物的?”

對他來說,這也是難得的機會,國內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論文,能發表世界級水平論文的研究員不是沒有,梅所長平日裡卻難以接觸到,那都是各個大學的高層和核心了,等他放下了麵子,不再考慮王曉芸的事情的時候,梅所長再感受到的就是機會了。

“我說不定也能循著這個熱點做些什麼。”對研究員來說,這樣的想法再正常不過了。

楊銳隨口回答,表情絲毫不變。

喬所長等人的表情就變化多端了。他們聽得懂的聽楊銳說話,聽不懂的看梅所長的表情,這時候才發現王曉芸所言非虛,楊銳竟然真的是個少見的天才!

天才也是分等級的,在學校裡考第一名的學生也許就被老師叫天才了,但在科研院所,讀書時期不是學霸的反而是少數,他們當年或許享受過天才的待遇,開始工作以後,要想在科研領域表現出天才,成功者寥寥。

楊銳這種一躍擁有頂尖實力的天才,那就更稀罕了。

再由此推斷華銳實驗室的水平,各人的想法已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吱嘎。

辦公室門再次被推開了。

正越說越快的楊銳停了下來,讓梅所長等人鬆了一口氣,講太快,後麵聽不懂,可就浪費機會了。

現在,沒人覺得自己有本事讓楊銳再講一遍。

進來的是李章鎮,他用大舌頭普通話道:“不好意思,楊先生,車在外麵等了。”

“再等一會,我就出去。”楊銳向其他人笑笑,道:“準備去實驗室看看,順路過來的,恩,我們繼續?”

“繼續繼續。”梅所長搶在喬所長之前說話了,他已經不關心王曉芸是走是留了,他現在對鉀通道的研究更有興趣。雖然被楊銳喝了頭羹湯,還吃掉了魚身肉,但這畢竟是世界頂級的生物前沿研究,順著它走,就意味著站在了生物世界的前線,放眼看去,滿是機會。

李章鎮笑笑出去了。

須臾,李章鎮回來了,這一次,身邊站了一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向眾人友好的笑。

喬所長等人心下疑惑,但楊銳還在講話,也就沒人打斷他來打招呼。

又過了一會,辦公室門再次“嘎吱”一聲被推開了。

喬所長拍拍額頭,皺眉看去。

這次進來的去是一名中國人,五六十歲的年紀,有點眼熟,安靜的站在了李章鎮的另一邊。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