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被他握手搖的上下起伏,笑道:“不要謝來謝去了,你隻要能給實驗室做出東西來,經費付出就是應該的,你如果做不出東西來,那是我眼光不行。”
這話說的,幾個人都覺得入耳。
李文強也高興道:“您放心吧,我把這本書的事折騰完了以後,就全副精力投入到實驗室裡來……”
“不用全副精力,七成就行了,該寫書的寫書,該發論文的發論文,咱們是做研究的,又不是在工廠搞流水線,你們有想寫的東西就記錄下來,有想發表的論文或者專利,又或者書籍,就交給李章鎮來做,咱們實驗室對這些都有獎勵。”實驗室的成績歸根結底是要體現在紙麵上的,光做實驗不寫paper的,那才叫一個傻。
王曉芸則被楊銳說的獎勵給吸引了,問:“還有獎勵,獎勵什麼?”
“老李這次的獎勵是1000元,如果得獎的話,就再多給。”楊銳說著笑笑,道:“咱們實驗室的各項製度還不完善,就慢慢補全吧,遇到了,咱們就商量著來,總的來說,實驗室做的好,大家都有好處,實驗室的成果不好,那就沒辦法了,私人實驗室,如果真做的資不抵債,以至於母公司無法承擔,那也就隻好倒閉了。”
楊銳說的很實誠。至於母公司,自然是離岸公司了。
眾人被楊銳刺激的又是高興,又是擔心。
80年代的中國人,還真不知道倒閉是怎麼回事,但就他們知道的部分,已經夠駭人的了。
不一會兒,實驗室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工作模式。
楊銳招募來的都是30多歲的小牛,各自做事都有了自己的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無礙了。
楊銳按照前日做好的分配表,開始給諸人新的任務。
有的人之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也是不管,後麵的任務和前麵的任務都要做,楊銳隻看成果。
這也是招小牛的好處,儘管還是需要培養,可基礎能力均已具備,尤其是具有完善的自學能力,減輕了楊銳的負擔。
30多歲,對一名研究者來說,也是到了分水嶺的年齡。
該出成績的,四十歲以前基本都能出了。
三十多歲還出不了成績的,以後再想出成績就更難了。
而能做到院士的,少說都要十幾年的牛掰才能被選出來,如李文強等人,積累期再長,也就是幾年的功夫,之後,就該是耀人眼球的成果高峰期了。
大部分研究員,在三十歲到四十歲,四十歲到五十歲期間,會完成人生中絕大多數的成果。
大部分智力型行業大多如此,十幾年二十年的高峰期過去,一名研究員若是能夠掌握一間研究室做老板,那就還能延續幾年的高產出,否則的話,也就慢慢陷入沉寂了。
而在高峰期之前,大部分的研究員都是處於靜默期的,這一方麵是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不夠,另一方麵,也是他們的社會資本積累不夠,如果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年輕的研究員除非找到特殊的項目,否則,他們很難用少的可憐的資源做出優秀的成果。
正常情況下,一名二十多歲的研究員,也就是比同齡人做的好一些而已,因為年輕研究員獲得的資源都很少。
直到獲得的資源增加以後,研究員們的水平差距才體現的出來。
這就好像將年輕的韓信任命為班長,他並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指揮技藝,如果運氣不好,一堆箭射過來,該死也就死了,不過,隻要運氣不太差,擁有將才的韓信在班長的位置上,肯定會表現優異,理論上,他會以更快的速度升到排長、連長的職位上,同樣的,他依然會表現優異,但不會太優異……直到成為掌握了千軍萬馬的將軍的時候,韓信的將才方能爆發性的增長起來,一下子拉開了自己與普通將軍的差距,等到手下的軍隊有數十萬,上百萬的時候,韓信的指揮技藝已是天下無敵了。
要說做班長時代的韓信是否有將才,答案也許是不一定的,但要說做到團長旅長的韓信是否有將才,答案就是一定的了。不過,要想從團長旅長中篩選出韓信,那可太難了。
研究員也是一個情況。
在讀書期間,一堆實驗狗裡,厲害的也就厲害一點點,看著或許是健壯一些,或許還不一定是最健壯的,但是,從研究生到助教,從講師到副教授,從參與項目到主持項目,從主持小項目到主持大項目,差距也就一步步的體現了出來。
像李文強這樣能做到三國院士的,隻要資源給的夠多,幾年時間,成果就能有一大堆。
隻不過,除了楊銳,沒人敢給他這麼多的資源罷了。
就像是營長團長水平的韓信,沒有人敢把他瞬間提拔到司令的位置上。
楊銳也沒有直接提拔小牛們,不過,實驗室資源的增加卻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事實。
然而,包括黃茂在內,大家都隻顧著樂嗬了,沒有一個人能從碎片化的研究任務中,發現楊銳的目的。
如PcR這樣的項目,原本也是不需要告訴大家全部內容的,隻要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部分,最終的結果,自然會呼之欲出。
經過幾個月的人員準備,設備準備,特彆是資金準備以後,楊銳也是默默的開啟了他的PcR計劃。
隻不過,除了他自己,沒有一個人知道,華銳實驗室真正在做的實驗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