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角度來說,這其實沒什麼了不得的。美國的新聞熱炒,一方麵是現在的中國話題很火熱,另一方麵是楊銳的年輕和諾貝爾獎本身。對媒體來說,提名意味著能拿到諾貝爾獎,而對被提名者本身來說,提名諾貝爾獎和獲得諾貝爾獎的關係——請問村上春樹。
諾貝爾獎提名委員會每年都會列出上百個名字來角逐諾貝爾獎的歸屬,這使得提名的價值與獲獎的價值區彆甚大。
不過,諾獎提名是保密的,這使得被泄露出來的名字,往往具有很強的獲獎可能。
因為每年泄密的提名者很少,媒體的興奮也就可以理解了。
楊銳點點頭,謝過劉院長,帶著李衝和他的攝像師往實驗室裡走,一邊介紹,一邊詢問他對諾獎是否了解。
還沒到采訪時間,李衝很振奮的說了起來。
諾貝爾獎不是針對當年的項目。曆代的科學發現,隻要發現者沒有掛掉,就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這使得被提名的名單非常的長,但其中的許多名字都是固定的。
而在諾獎的提名單以外,其實還有另一張並列的等待單,等待單上,永遠都是一串重量級的名字,它們屬於一些重要理論尚未被證實的學者——這些重要理論一旦被證實,提出者是百分百的會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比如霍金就在等待單的前列,他的理論不被證實,那他這輩子都拿不到諾貝爾獎,而一旦證實,當年的諾貝爾獎就一定是他的。
即使知道諾獎的提名機製,這樣的名單和名字,反而更令李衝佩服。
1983年的中國,除了年輕和衝勁還有什麼?
楊銳的年輕,隻是讓此事更不容易了。
短短的一段路後,三人進入實驗室。
望著忙碌的研究員們,李衝自動閉嘴,道:“楊銳先生,您可以先忙,我們在旁拍攝就可以了。”
“哦,那太好了,等實驗室下班以後,咱們再聊。”楊銳一點都不客氣。
離子通道實驗室的工作也很多,千頭萬緒的,時間怎麼都不夠用,楊銳也不願意耽擱。
再強的學者,那也是一篇篇論文刷起來的,憋屁一樣的憋大招的學者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了。
經費和信任,還有學術地位都是用論文刷出來的,一個勁的喊著要信任的學者,卻連一點富餘的時間都不願意留出來證明自己值得信任,此事本身就很值得懷疑。
楊銳對做實驗沒有什麼抵觸,事實上,實驗室的環境令他心情愉快,有種旅遊般的快樂——當你旅遊的時候,你會有孤獨感和無所事事的閒適,但當你結束旅遊的時候,又會懷念這種感覺。
楊銳很快進入狀態,專注而忘我。
李衝打了個手勢,讓攝影師將黑洞洞的鏡頭對準楊銳。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