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令人悠然神往的頂級期刊S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呢?通常來說,也就是3以上,4不滿。
換算一下,就是在通常情況下,發表在《細胞》,《自然和《科學》上的論文,平均被引用數是3以上,4以下。
而不通常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情況?就是楊銳這樣的論文出爐的情況。
作為一篇注定要改寫生物學曆史,以及人類科學史的技術,短短的幾個月間,獲得2篇論文引用就是所謂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而它就引用方麵的價值,現在已經相當於5篇S級論文,2篇乃至4篇普通的sci級論文了。
就是與同類優秀的超頂級論文相比,PCR也是創紀錄的優秀。
同樣發表在《自然》上的超頂級論文,它們中較高引用數的,一般也就是2到3,很少有聽說4甚至5引用數的,在科學領域,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翻倍問題了,全球的生物學實驗室就那些,大家各有各的領域,不是涉及範圍非常廣的學說,達到1的引用數,就已經算是紅遍全球了。
但PCR的終點,遠不是2篇引用。
這是注定要改寫曆史的技術,全球的生物實驗室,即將不分領域的去了解它,使用它,引用它。
楊銳極有自信的站在講台上,麵對“吱吱嘎嘎”的攝像機,等著有人來與自己辯論。
他足足等待了一分鐘。
漫長的一分鐘,教室內寂靜無聲。
“沒人有異議嗎?”楊銳清朗的聲音在教室裡回蕩。
以中國人的謙遜,楊銳將自己的PCR技術,與經典遺傳學理論,以及重組DNA技術並列,稱之為第三代技術,本應該是有人高呼“狂妄”的。
然而,一分鐘後,並沒有人這樣做。
楊銳於是又等待了一分鐘,依然沒有人這樣做。
楊銳遺憾乃至於悵然的歎了一口氣。
雖然攜2引用,足以碾碎任何學術界敵人,但是,一個敵人都沒有的長驅直入,未免還是有些令人寂寞了。
孤獨求敗?還不至於。
畢竟,這裡是講堂,講課的人可以任意的講述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它並沒有權威性。
如果是一次國際會議的話,舉手的人大概會突破天際吧。
但是,講堂儘管沒有國際會議的莊嚴肅穆,依舊是一個正式場合。
楊銳更願意自己的基因組學,以更全麵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
著書立說,立說需要一本書那麼厚的信息,才能證明自己。
“既然沒有反對,那我就以此為基礎,來講一講專用於基因組的研究方法。”楊銳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基因組的研究方法”幾個字,瞬間引爆全場。
比起楊銳為PCR插起的大旗,直接的技術指導,顯然更令學者們興奮。
當然,學生們就完全不明白周圍的專家教授興奮個什麼勁了,一個個茫然不知所措的望著黑板。
終於,向來大膽而自負的王東明同學再也忍不住了,舉手道:“楊老師,我們從哪裡能看到這堂課的課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