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不是?”律師微笑。
楊銳微笑:“對你來說,任何生物學理論都令人難以置信不是?”
楊銳的反應,對法官沒什麼影響,卻是一下子讓記者們興奮起來。
杜邦的律師愣了一下神,發現楊銳是在諷刺自己,不由的笑了笑,道:“我是說知識儲備,總是需要一段時間吧,你覺得一年的大學生涯,可以給你儲備相應的知識嗎?”
楊銳向前伸腦袋,靠近話筒,道:“可以。”
杜邦的律師再愣,問:“你的意思是,一年的大學生涯,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不。”楊銳看著杜邦的律師,看著律師道:“有的人一百年也做不出諾爾比獎級的成果。”
旁聽席上的記者已經笑噴了。
律師神色不變,問:“我換一個說法,楊銳先生,你是怎麼在一年的時間裡,一邊學習一邊完成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事實上,我隻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pcr的全部設計和論證。”楊銳聳聳肩,道:“在此之前,我還做了另一項研究,克隆誘變基因以確定離子通道的功能是更困難的研究。而成果的價值並不是根據研究的難易來決定的,當然,pcr的技術還是有一些難度的,但我覺得,3個月的時間足夠了。”
“你的意思是說,三個月的時間,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不是任何人,是我。”楊銳在法庭上不會有絲毫的謙虛,挺起胸來,道:“靈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到了靈感,剩下的工作,隻是重複的體力勞動。你的助手在給你打手勢了。”
楊銳指了一下律師的身後。杜邦的律師們顯然有些混亂了,他們本來想要質疑的就應該是靈感來源,而非是誰做出了pcr,做出了pcr的就是楊銳,這一點已經被本傑明多次證實了。
負責詰問的杜邦律師臉色難看,而記者們卻是開始瘋狂的撰寫文字,又或者不開閃光燈的摁動快門,這是大眾最喜歡的橋段,用一己之力戰勝強大的公司組織。
法官不得不再次拿起他的小錘。
中國來的學者們看的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美國的法庭是這樣的,更想不到,楊銳不謙虛起來,竟然如此的狂放。
杜邦的律師結束了詰問,換本傑明上台,後者程序化的一票問題後,道:“楊銳,你是怎麼想到pcr技術的創意的?”
楊銳露出回憶的神色,道:“我當時在雲南,中國的一個省,那裡的公路有一個特點,非常的繞,幾乎全都是盤山公路,我坐在車上的時候,看到盤山公路,又聯想起自己正在做的耐熱聚合酶,突然覺得,這樣的環境,很像是dna的螺旋結構……”
記者們再次興奮起來,大眾最喜歡的不就是聽故事。
如果楊銳一本正經的講自己的pcr研究,記者們大概會昏昏欲睡以後,回去編一個精彩故事,但是,楊銳的故事卻是更引人入勝,更有傳播的價值。
至於杜邦的律師們,在楊銳說起故事以後,已是表情黯淡。
美國的法庭,本來就是故事與故事的對決,楊銳的故事比杜邦所謂的“70年代老諾貝爾獎得主鐵樹開花”的故事,卻是好了不知多少。</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