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裡,吉良方收集的資料越多,就越是心驚膽戰。
百分之五點六的死亡率,而服藥人數已經是過百萬的規模了,長期服藥的也有幾十萬,總死亡人數還不知道有多少——因為有些服藥的危重病人的確是因為自身心臟病而死,雖然他們現在不死,之後也要因為服藥而死。
更令吉良方吃驚的是海外分社剛剛轉回來的一條信息:
“經證實,因為無法預測的原因,服用律博定後再停藥,同樣有心臟驟停的風險……”
生死兩難!
吉良方心頭湧出來的就是這麼一句話。
如果京西製藥總廠在中國開始銷售這種藥,結果會怎麼樣?
中國的心臟病人可是一點都不少的,大部分也都是長期服藥的,像是降血壓之類的,全國更是有幾千萬人在服用。
隻要京西製藥總廠的公關做的好,能夠將律博定放進醫保名單裡,再說服醫院和醫生開藥,不過就是弄兩次北戴河研討會的事。
到時候,40萬張處方單大約隻是小意思,100萬人也丁點不稀奇,旁的不說,現在離休乾部有多少人?他們的醫藥費可是全報銷的,有新藥好藥斷然沒有不用的道理,就這麼點規模,隻會是供不應求,不可能生產出來的藥賣不出去。
想到此處,吉良方渾身抖了抖,竟是如書上說的,不寒而栗了。
“孫璿拿到了一個大新聞啊。”吉良方突然又有些羨慕,做記者的,一生的希望不就是搞個大新聞嗎?
而此等規模的藥害事件,又剛剛在國內媒體討論的如火如荼,已經鐵定是個大新聞了。
不過,吉良方倒是不準備搶孫璿的頭條了,他在新華社裡工作,節操是需要顧忌一些的,再者說,他本人並不在直接的業務部門工作,搶頭條的步驟也太繁瑣了。
當然,這也是在向領導彙報以後的結果。
新華社不是靠觀眾吃飯的,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報紙和電視台這樣的媒體機構,所謂BtoB是也。至於領導們,他們更不是靠搶頭條升遷的,政治聲望反而更重要。
因此,吉良方的工作就變成了儘可能快和多的搜集資料,以備領導垂詢。
多出來的一天或者兩天時間,此時也顯的彌足珍貴了。
包括美國分社的幾名同事,也是一個電話以後,就忙的腳不點地。
不怪他們沒有提前準備,新華社的美國分社雖然是他們海外最大的分社,但其實也就是幾個人而已,除了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以外,他們每日將各大媒體的新聞搜集起來就很費功夫了,根本顧不上遴選。
而且,目前的國內新聞界,對國外新聞的需求,要麼就是莊重的政治性新聞吸納,要麼就是求新求奇的娛樂性新聞,對於藥害事件這樣的社會性新聞,並不關注。
事實上,就算是關注,他們可能也更在乎哪裡龍卷風了,哪裡洪水了,哪裡地震了,又或者墜機翻船這樣的消息。
美國太大,每天都有全美關注的突發性新聞出現,比如金門大橋堵車或者壞掉了,一定有無數美國人想知道怎麼樣了,而中國卻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身在美國的新華社職員也不知道國內正在討論律博定,為了節省電話費,他們打電話回家的時間都少,更多的是寫信。同樣,他們也不知道律博定的英文原名,所以,他們隻是例行其事的搜集了一些tambocor的新聞,然後跟著諸如美國總統說了什麼,美國副總統說了什麼,美國國務卿說了什麼,美國國會議長說了什麼,美國參議員說了什麼,美國州長說了什麼,美國大富翁說了什麼,美國前總統說了什麼,美國的中國人民老朋友說了什麼,美國明星愛老虎油中國的什麼……這樣的消息一股腦的用國際郵包送回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