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焦這個話沒錯。”
四人齊齊表達態度,進而投入到了更有力的社會活動當中去。
沒幾天時間,一個區級實驗室的編製,竟然真的讓四人給弄了過來。
區級是北丶京市的區級,用行政級彆來說,就是正廳級的編製,比不上省級實驗室的水準,也相當於普通高校的校級實驗室了。
這個級彆,要用來勾引大牛是不夠的,但作為初生的實驗室,卻是相當不錯了。
事實上,大部分初生的實驗室都達不到這個程度,慢慢晉升才是實驗室的主流。
也是楊銳的條件夠硬,丁十一等人又夠賣力,才有這樣一個實驗室出來。
畢竟,新設實驗室是要編製辦點頭的,而編製,從來都是不夠用的。
丁十一等人是從農業部直接要來的實驗室名額,又將之掛靠到了海澱區,過程繁複不說,用掉的人情也是不少。
楊銳是一陣真誠的感謝。
他當年讀研的時候,學校的老師想弄一個實驗室編製,不知道是多困難的事,有時候請客吃飯,花費幾年的時間都搞不定——至於花錢,更是提著豬頭拜不到廟門了。
一間區級實驗室,就等於是一個小單位,八名研究員的編製,更等於是八名公務員的編製——放在30年後,這8個職位值得幾百上千人考試來競爭,如今,卻是楊銳一言而決了。
丁十一認真看著楊銳的表情,確認他的確是在感謝,不由的又是一陣感慨,心道:學術大家,估計都是這樣子吧。
楊銳毫無所覺的回家。
第二天,楊銳又向蔡教授說了說自己的想法。
蔡教授自然隻會是支持,且問:“你想要什麼樣的研究員?”
招募研究員是不能滿世界招聘的,就現在的環境,你招聘也是招聘不到的。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仍然是同行推介為第一手段,就算是哈佛之類的高校,也喜歡這種做法,因為研究員的許多特質是簡曆上展露不出來的,另一方麵,自然是研究員的人數稀少。
找不到工作的研究者和找不到員工的實驗室,永遠都不會少,而它們又是永遠無法互相滿足的。
蔡教授身在北大多年,資源眾多,而且,他的推薦和引薦也是相當有力度的。
楊銳道了謝,笑笑道:“我想先等一下,做點基礎的工作,再搞招募。”
“哦,也好,你計劃做什麼?”
“搞福利吧,得讓人家來了看到,咱們這裡的待遇是一等一的。”
“人還沒招,怎麼搞福利?”
“先把離子通道實驗室的搞一搞。”楊銳說著看眼蔡教授,道:“您要是不反對的話。”
蔡教授大手一揮:“我反對什麼,你願意搞福利,那是你們實驗室的事。”
實驗室向來都是獨立的小單位,均分經費之類的行為,從來都是實驗室內部的事。
不過,蔡教授很快就為自己的隨意後悔了。
……(。)</dd>,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