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全員教授(1 / 2)

重生之神級學霸 誌鳥村 6955 字 10個月前

劉院長張嘴結舌,不能理解的看向楊銳,心道:你真當教授是能批發還是怎麼的。

朱處長更是忍不住的提醒道:“楊主任,楊教授,沒有這麼申請教授的,每年咱們有多少個名額,那都是上麵給分配下來的。退休一位給一個,除了戴帽子下來的,沒有多出來的。”

“一個都沒有多的?”楊銳問。

“一個都沒有多的。”朱處長肯定的道。

楊銳嗬嗬的笑兩聲,道:“我們離子通道實驗室,做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清晰構象,又做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晶體結構,還做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以我對世界生物學界的了解,這三個項目,每一個都是諾獎級的,不說換三個諾貝爾獎吧,換三個教授的頭銜都換不到?來,你告訴我,這個教授晉升的門檻究竟有多高?”

“我不是這個意思……”朱處長見楊銳不高興了,聲音一下子變的微弱起來,趕緊求饒道:“楊教授,我不是說你們不該做教授,要是我有決定權,一級教授我都願意給,咱們這不是沒有這個名額了嗎?”

在學校裡,行政官員其實比專注於學術的教師有權力的多。但是,這種權力架構得是橫向的位置相似的才行。楊銳如今都已經攀到學術高點了,不僅在中國生物界是頂尖的,在世界生物界也是有名有號的,不提他有什麼背景和豐功偉績,僅此一點,朱處長就得小心伺候著。

楊銳卻不因為他的態度好就覺得高興,豎起一根手指道:“穀強獨立發表三篇頂級論文,在g蛋白偶聯受體的項目中,是我的先鋒大將,立有奇功,值一個教授的頭銜。”

他又豎起第二根手指,道:“許正平是多年的副教授了,在離子通道實驗室兢兢業業的工作了三年時間,保質保量的完成了我安排的任務,如今各項條件都滿足硬性要求,值一個教授的頭銜。”

第三根手指豎起:“蘇先凱獨領g蛋白課題組,銳意進取,是離子通道實驗室裡第一個接觸g蛋白偶聯受體項目的研究員,為離子通道實驗室在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有頂級論文在身,值一個教授的頭銜。”

楊銳數人頭似的數名字,又將範振龍、田兵、焦陽平、王思勝和蘇帆點了出來,最後擺出一個八來,道:“我的人做出了世界級的成果,就要有世界級的待遇。劉院長,您說說,我的要求過分嗎?”

算上已經是教授的滿海、馮俊明和陶學林,離子通道實驗室竟是一副要全員教授的節奏。

以行政官員的思維來看,楊銳的要求當然過分了。

沒有實驗室有資格全員教授,這樣的組合也不健康。

紡錘形的結構向來號稱穩定,實驗室是其實也一樣。

太多拿主意的大佬不是好事,太多跑腿的無能小弟也沒什麼鳥用。

骨乾型的中間層是最重要的,像是穀強、範振龍等人,之前都是離子通道實驗室的骨乾成員,是他們一手一腳的將楊銳的設想執行下來的。

否則,光憑楊銳一個人,g蛋白偶聯受體這麼大的項目能玩幾年。

但是,劉院長是有智商的,同樣橫向比較一下離子通道實驗室完成的項目的水平,彆說全員教授了,全員院士都有資格。

楊銳也是如此判斷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院士,有幾個能全程參加諾獎級的項目的,有幾個能全程參與3個諾獎級項目的?

如果楊銳現在將離子通道實驗室拉出去,全員出國的話,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大學,估計都舍得10個教授的頭銜。就是哈佛和耶魯這樣的大學,都能給出類似的條件。

相比g蛋白偶聯受體項目,動輒幾千萬美元的開銷,10個教授的頭銜又算得了什麼。今年以來,全球在g蛋白偶聯受體項目上,花費千萬美元的實驗室,起碼是兩位數的。

得到成果的,一隻手都數得過來,得到世界級成果的,一個都沒有!

楊銳之前是沒有想到此點,現在想到了,就必須為手底下人爭取這個利益。

否則,彆看離子通道實驗室現在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似的繁華,手底下的研究員說跑就跑了。

任何世界頂級的大學,如果能用一個教授的頭銜,外加正常薪金水平,挖角一名全程參與過g蛋白偶聯受體項目的研究員,想必沒有幾所大學和研究所能忍得住。

這裡麵的利益太大了。

不扯學術目標,僅僅是節省下來的經費,都要以千萬美元來計算。

他們所能帶來的寶貴經驗,是其他實驗室要用海量的資金堆砌起來的。錢學森為何能被稱作是價值5個師的男人,因為他在馮卡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裡已經燒掉了超量的資金,而馮卡門為什麼敢在噴氣推進實驗室用海量的資源來燒遠程火箭和空氣探索,因為他已經在古根海姆氣動力實驗室燒過風洞了,而在燒出了名貴的風動之前,馮卡門在亞琛工業大學的氣動力研究所,燒了超不多14年的經費,才儲備了大量的經驗。

錢學森等於跳過了前麵的所有步驟,他固然還是需要購買相應的儀器設備,做許多的重複實驗,但其數量和成本已大大降低了。

這項工作,換成另一名非馮卡門係的學者,是做不來的。

再嚴密的實驗記錄,也記不下學者們腦海中的每一個思緒。

一支成功的科研隊伍,就像是一支奪冠的球隊似的。

成功和奪冠一樣,都是具有屬性加成的,那種瀕臨成功的觸感,那種麵對成功的戰栗,那種在最壓抑的時刻對自我的壓抑,是不能用數據來衡量的。

弱小的奪冠隊伍,會在成功之後,成為豪門的菜市場。

弱小的科研隊伍,一樣麵臨著成功後的被肢解。

80年代的中國的封閉性,給了楊銳極大的轉圜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無視所有研究員的訴求。

世界名校的教授頭銜、一年數萬乃至於數十萬美元的薪酬、世界最好的研究和生存環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