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價值幾何(1 / 2)

重生之神級學霸 誌鳥村 3748 字 10個月前

1987年的年末,對於許多工廠和國企乾部來說,是一個難忘的記憶。

這一年,他們(旅)遊曆了西歐、南歐的大好河山,見識了北歐的風情與姑娘,在途徑阿姆斯特丹而不去紅燈區的日子裡,代表團的成員們,討論出了許多個項目。

在此過程中,楊銳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了進來。

科研是一個堆積沙堡的過程,需要許許多多的沙子們參與進來,這樣的沙堡,才有可能豎立的久一點。當然,沙堡總是要塌的,偉大的經典物理的大廈坍塌過,偉大的完美數學的大廈坍塌過,偉大的化學……茅草屋塌了就塌了吧,沒啥稀罕的。

關鍵問題在於,科學家是需要無限多的資源和無限多的支持的。

身為中國科學家,越是頂峰的科學家,越是希望中國強大和富強。

即使影響力不能寬廣到這個程度,讓一個行業或者幾個行業成長起來,也是非常好的。

事實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國家本身也是不多的。中國的國土麵積廣大,工業基礎不錯,又有大量的工業人口和科研人數,同時也積攢了一定的外彙,這才能閒下心來,慢慢尋找合適的產業去發展。

換成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年攢出百多億美元的外彙可能不難,大量的受過基礎教育的勞動人口就很難了,至於80年代的中國所擁有的200萬科研人才,更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可以說,建國30多年,積攢下來的這批科研人員,是中國最大的資產,也是中國改開以後,能迅速發展的主因。

相比於工人三個月能乾活,三年能熟練,十年可精通的要求來說,科研人員的第一要求是受過高等教育,甭管本科專科的,這就是差不多15年的受教育時間。

而要到能乾活的程度,再加三年的碩士或者研究所行走是必要條件,學的慢一點的,6年上手並不意外。至於達到熟練要求,或許同樣隻需要追加三年,可要論精通的話,就不止對時間有要求了,天賦和學習的強度都是很高的。

從來隻聽說工人有八小時工作製,或者三班倒的,就沒有聽說過科研人員有按時間工作的,下班以後自學,不斷加碼幾乎是科研人的正常生活狀態。

中國產業界的發展,與其說是工廠的效率增加,不如說是不斷的技術革新的產出。

武@漢著名的星期天工程師,就是工程師周末去鄉鎮小廠打工,給鄉鎮老板做圖紙,裝設備,教工人……

中國的鄉鎮工廠大部分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一個膽子大的鄉鎮老板,喊上幾個三個月前還在鋤地的泥腿子,開一間工廠就生產起來——熟練的產業工人全都在國企裡,除了農民之外,鄉鎮企業是找不到勞動力的。

然而,泥腿子並不是天生就懂機器,會技術的,鄉鎮老板也不可能車床銑床焊接鉗工一把抓,更不可能包攬工廠的所有設計,就算是山寨乃至於做假貨,也得有懂行的人來教。

星期天工程師就是這樣應用而生的。

類似的模式,其實到了30年後,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一家化工廠生產出了新型化工產品,一家食品廠生產出了新的食品添加,一家機械廠生產出了新的設備,但若是深究一下,很容易發現,這家化工廠,這家食品廠,這家機械廠,都沒有自己的研究機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