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蕁本來想,這樣做會不會被豪族給排斥,連司俊也在猶豫,後來經過了係統裡小夥伴們教導,他才知道,不用太擔心。
第一,世族的人才優勢和削弱,是後世人分析出來的,那時候的人實際上看得並沒有那麼透徹。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後世的人看了曆史走向,才能理清並總結出這些結論。甚至當帝王在推行科舉製的時候,也可能隻是單純想廣納賢才,並未想過這是挖世族牆角的問題;
第二,類似做法很常見,特彆是在亂世中。周文王時,就廣納賢才,不問出身,親自考核。春秋戰國時,隻要是叫得出來名字的英明諸侯,都曾經修建了各種建築或者高台,以顯示自己廣納賢才的決心,比如戰國時期齊桓公田午時修建的稷下學宮,當時幾乎容納了所有諸子百家學派,是推動百家爭鳴的關鍵。劉蕁目前的做法與這些人並無區彆。
隻是這些措施都是爭霸時的“一時之計”,益州的官吏們當然不會想到,劉蕁是想將這些製度延續下去。
不過當這製度成熟穩固之後,就算有人反對,通過這個製度獲利的人也不會同意。
當大量“出身不好”的庶族人才們進入了權利中樞機構,若士族門閥不將其完全接納,他們為了自保,自會組建保護自己利益的另一個勢力。
而士族門閥們都是驕傲的,即使有賢能之士會不看身份地位出身,客觀評價對方。但士族門閥中的人太多了,隻有“傲氣”卻沒有匹配“傲氣”的才學和眼光的人更多,有這些拖後腿的人,帝王隻要稍稍有些心計手段,就不怕自己的官員們抱作一團。
對此,劉蕁的老師,慕晏和宿誼特彆有發言權。特彆是慕晏,他本身是世族出身,卻幫昱朝皇帝完善科舉製,挖世族的牆角,分化世族內部勢力,並且幾乎沒有遭到反對。
雖然慕晏所在國家已經完成了大一統,皇帝是憑自己打下的天下,實力和魄力都很足。但益州在司俊的管理下已經是鐵板一塊,又有外部壓力,劉蕁推行科舉的處境說不定比他當初還容易些。
待劉蕁重新組建了自己的朝廷,再將這製度推行到全國,就容易許多。
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凶險,這就要看劉蕁自己發揮了。
劉蕁雖學了許多東西,但之前一直被囚於宮中,還未將自己所學用於實踐,一切不過是紙上談兵。
這是他第一次踐行小夥伴們交給他的知識,雖然之前因為太緊張嘴上跑了一會兒火車,現在看來,也算是開門大吉,出師順利?
劉蕁開始走神。
司俊瞟了一眼劉蕁,知道他思維不知道發散到哪去了。
不過劉蕁這模樣倒是一副認真聆聽的樣子,這大概是在於澤高壓下練出來的。若不是司俊很了解劉蕁一些小動作,也看不出來。
因劉蕁一副側耳聆聽,十分認真的模樣,官吏們“吵”得更厲害了。
司俊忍不住心裡歎氣。
在他手下,這群人還沒這麼吵。
那時候,他們還恪守著上下級的地位區彆,說話雖有夾槍帶棒,但並仍舊顧忌著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