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伍德博物館算是中型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品都是當年老托馬斯從中國帶回來的皇家珍品,書畫作品不多,絕大多數都是金銀珠寶,常年在三樓、四樓展出;一樓則是大型雕像和石刻,二樓是書法、繪畫,也有現代美國藝術家的作品。另外有一座副樓,收藏了整整一棟樓的不對外展出的中國文檔文件和古籍、孤本。
奧爾加不善經營博物館,因此這20年來格林伍德博物館的藏品增加的不多。博物館由專業人士經營打理,每年舉辦兩次募捐晚宴,奧爾加倒是不拒絕參加晚宴。博物館每年舉辦幾次展覽,主題不一,有歐洲著名畫作的巡展,也有亞洲文化和文物展覽。
格林伍德博物館是美國東海岸除了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之外的第三大中國文物收藏者,很多遊客都對中國文物很感興趣。還有許多研究中國及亞洲曆史與文化的知識分子經常申請借閱館藏文件。
尼古拉斯很驕傲的向女兒介紹,當年祖父花了一大筆錢才將這些文件帶回美國,其中祖母家裡的文件就有很多,祖母出身出香門第,據說從宋代便延續至今——真的嗎?娜塔莎不是很相信——所以保留了大批古籍和孤本。當時中國戰爭不斷,祖母擔心家裡的這些精神財富被毀,於是想辦法運送到船上,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
這個故事有多少真實性不好說,可能祖父不想告訴後代他是個文化掠奪者吧。
娜塔莎對此感覺複雜。一方麵祖父不應該帶走屬於中國人的文化遺產,但另一方麵,戰爭是無情的,祖父如果沒帶走這些文物和文件,說不定現在這些物品早已毀於戰火。
總之,有好的一麵,那就不要計較太多了。
“當時你父親應中國大使的請求,送還了一批文物。”奧爾加如今已經能淡然描述當年的事情,“本來我們是想在中國開辦工廠的,但你丟了,我痛苦萬分,因此這事最後便沒有辦成。”
“那當時接待你們的領導不是氣得要死嗎?”
“我管彆人是不是要氣死呢!是他無能,他居然找不回你。”奧爾加猶存恨意。
娜塔莎笑了笑,“媽,這個現在不重要。”
其實算起來,當時中美剛剛建立外交關係,特殊十年剛結束沒幾年,中國還在忙著安定民心,根本來不及搞經濟搞生產。當年那位當地領導也算很有魄力,早早便想到招商引資,頭腦靈活得很。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
娜塔莎忽然覺得,可能……也不是全都因為祖父的原因。
格林伍德莊園裡有祖母的大幅畫像,和許多許多照片,光是她個人的相冊就有好幾本,看得出來祖母十分愛俏。祖母年輕的時候是個活潑的大美人,年長後也是個活潑的老太太。她還寫了自傳,白話文,文筆很好,娜塔莎花了幾個小時看了個大概。
祖父母的相遇、相戀可以說十分傳奇,能拍好幾部電影。祖父是個投機商這點沒跑,要說什麼生意最好發財,當然是戰爭財,他將美國的軍火和糧食運到中國,將中國的礦產和金屬運到美國,農產品包括茶葉和桐油、豬鬃等等。礦產和金屬不用說了,重要戰略物資;美國人不太愛喝茶是相對咖啡來說的,實際每年銷售的茶葉也相當可觀;桐油嘛,娜塔莎認為是用來保養艦船和火炮坦克的,桐油具有防水防鏽的作用,還可以用來生產印刷油墨;至於豬鬃,她還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豬鬃主要用來製造清理加農炮炮膛中的火藥殘留的鬃刷,並且至今仍然沒有第二種材料能夠取代豬鬃。
很意外呢。
他倆的故事起源於北京故宮。當時東北淪陷敵手,政府決定南遷,也沒忘了北京各處(故宮、頤和園等地)保存的幾百萬件文物和典籍、孤本,下令要求搬遷重要文物。光是故宮一處便用了半年時間挑選、打包,據說,前後大概兩年時間,一共有1萬9千多隻木箱從北京運出,先是南遷至上海,又至南京,之後又再次西遷至重慶、四川;二戰結束後,又從重慶運回南京。
這段艱辛的搬遷之旅前後延續十幾年,途中是否有失散不好說,官方紀錄裡是沒有丟失的。1949年之後,這1萬9千多箱堪稱“國寶級”的文物中有2900多箱運去了台北,台北建造了“故宮博物館”以收藏這些珍貴文物,其中就有著名的翠玉白菜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日籍華裔推理作家陳舜臣1969年寫了一篇《青玉獅子香爐》,便以故宮文物大搬遷為時代背景。
祖母時年22歲,作為場外專家被邀請到故宮,參與紙質文物打包的顧問工作,在此期間結識了托馬斯·格林伍德。祖母姓李,閨名宛真,留學英國時自己取了洋名艾麗莎。李家詩書傳家,書香門第,此前數代為官,但不算大官,屬於鄉紳世族。李宛真的父親科舉入仕,最風光的時候官拜內閣。
清朝亡了之後,李家也沒有倒,仍然是家鄉豪族,田莊若乾,土地連綿,門生無數,姻親眾多,日子一樣過的不錯,子女都能出洋留學。
托馬斯當時在北京——上海兩地跑,結識李宛真之後,不知怎麼想起來倒騰文物,此處祖母講述的十分含糊,隻提及戰火蔓延到上海後,她把李氏祖宅收藏的上萬本書籍、孤本、善本、文件等全都運去廣州。不到一年,敵軍打到李氏原籍,占地幾十畝的李家大院有一半毀於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