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韓信, 漢四年被立在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國為齊王。
垓下決戰一結束,兵權被奪, 漢高祖將他改封到楚地為王。曆史記載: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 徙齊王信為楚王。
徙封十月後, 有人密告高祖韓信與項羽舊將鐘離眜相交甚密, 並且日日帶兵巡行縣城鄉邑,恐謀反。漢高祖和謀士定計偽遊雲夢, 擒獲韓信留下‘偽遊雲夢’的成語。
韓信被削去王爵, 貶為淮陰侯,降爵羞與絳、灌等列,被囚京城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到了陳王叛亂,韓信積怨意欲謀反準備在京城內響應, 結果最後‘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稱病不敢進皇宮的他,為大恩人蕭何的一句‘雖疾,疆入賀’,被呂後和蕭何設計斬於懸鐘之室受‘鐘室之禍’本人被誅殺,族遭夷。
臨死前浩歎的‘兔死狗烹, 鳥儘弓藏’, 和得知他死亡消息的新東家漢高祖留下的‘且喜且憐’交代了韓信‘伐功矜能’的結局。
‘成也蕭何敗蕭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貫穿韓信的人生。】[1]
【漢高祖曾在擊殺楚王的垓下之圍前與韓信約定齊王,五不殺。
與天、與地、與君齊,見天、見地、見鐵、見繩、見君不殺。
曆史傳言, 韓信被裹在布袋,宮女用竹棍活活紮死。
曆史傳言,鐘室被黑布包裹,不見天地,韓信被棍棒活活打死。】
此時,秦地陷入了一片寂靜,眾人嘴巴張開想要講話卻不知道能說什麼。
從蕭何月下追韓信——謀士識良才到成也蕭何敗蕭何、鐘室之禍。
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高光到偽遊雲夢、兔死狗烹,鳥儘弓藏。
從國士無雙、勳冠傑到居常鞅鞅和竹棍活活紮死。
“嘶!”眾人倒吸一口涼氣。
“對他,未免過於殘忍……”終於有人發出了聲。
對沒有故事戲曲可看,仙幕是最大消遣品的黔首百姓而言,他們的腦子無法想象如此驚才豔豔的大將軍,死法竟然這麼憋屈。
不見天地君王,被竹棍活活紮死。
少年韓信本沉浸於仙幕的一通誇誇誇之中,然後就看到了仙幕的轉折:“???我死了??”
本來激動的心如同潑了一通冷水,直接讓少年韓信透心涼。他竟然直接或間接死於大恩人丞相和賢君明主漢高祖之手。
沛縣的蕭何不自覺的攥緊手中的酒杯,口中輕聲呢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嗯?老何你說什麼?”坐在蕭何身前的劉季疑惑地看向蕭何。
蕭何看向劉季,半響:“我隻是在為大將軍的死而感到遺憾罷了,成敗皆由一人引起。”
聽到這話夏侯嬰的麵容有點糾結,這仙幕是當著正主兒的麵討論正主的過去啊,也不嫌不好意思,他插嘴道:“不過仙幕也沒說這大將軍為何會被殺,指不定做了什麼。”
蕭何掩下眼中複雜的情緒:“仙幕言那將軍乃‘政治’癡兒,或許與這個有極大關係。”
雖不知何為‘政治’,但從癡兒和伐功矜能二詞,也知代表的是那大將軍雖有胸有謀略但腦中卻無心機。
漢初傑,大將軍為將才,他為吏才,那不知底細的謀士為智才。文臣謀反年不中,將士謀反一呼百應。
將軍一破楚便被奪兵權,分封富饒之地為齊王也被奪再為楚王,後變為淮陰侯。這未來的漢高祖能做出鳥儘弓藏之事,怕自己和那個謀士也會表現得不慕名利之事或者進行自汙之舉以減輕那漢高祖的戒心吧。
此時的張良心情也略微有些奇妙,始皇帝死後若真有秦末紛亂,他也當去擁立韓王,複辟韓國,為何會去輔佐這漢高祖?
即使他未來真的輔佐漢王,大漢建立後看到韓信的結局自己會作何想法,繼續輔佐還是急流勇退?
【漢氏集團對韓信的殺機來自何方,曆史有諸多猜測。】
【漢四年也就是前203年,韓信一舉消滅諸侯國僅剩楚國,他自然是威風八麵,劉邦則是被西楚霸王圍困滎陽,這時候天下局勢權在韓信的一念之間。
我們剛剛隻說了那時候西楚霸王的說客和韓信的謀士都來勸韓信分天下,但韓信沒應,甚至感悟誇讚漢高祖對他‘解衣推食’。
其實韓信沒應的同時,他做了一件事情。
就在漢高祖本就對韓信會不會分天下無底之時,腦中隻有兵書的韓信用清澈而又單蠢的腦子給漢高祖寫下了一封信。
你們猜,那信裡說了什麼?】
“用單蠢的腦子寫下的信?”天下人思考,這大將軍的腦子不是極好,仙幕怎麼又說是清澈又單蠢的腦子?
他們撓頭思考片刻:“若說這信可以讓當權者介意,並且被當做殺他的理由,怕不是……”
“若是在那種時刻能夠讓漢高祖介意,怕是借此索要東西,或者不去救援?”
“不對不對,仙幕曾說大將軍趕走說客沒多久就與漢王一起在垓下用‘四麵楚歌’與‘十麵埋伏’之計讓楚霸王烏江自刎,不該啊……”
少年韓信也有點迷茫:“我用清澈又單蠢的腦子寫了什麼?”現在的他怎麼能夠想到未來自己的想法,剛打下齊地的他會說什麼讓漢高祖憤怒?
不過……
少年韓信想到仙幕曾展示出來的秦末勢力圖。
他他他,他不會……
【信中韓信言:“齊偽詐多變,為反複無常之國也,南邊與楚相臨,恐其局勢不定,不如設假王以鎮之。”
“信願為假王以便局勢。”
對於假王的解釋,有史家說是自謙,實際上還是真王。《漢書.張良傳》中記載秦末楚國‘景駒自立為楚假王’是真楚王,隻不過很容易被殺了而已。
也有史家說是真‘假’王,就是立個樣子,威懾齊楚二地。但實際如何,還是得看當時寫這封信的韓信如何想,看到這封信的漢高祖如何想。】
信裡的內容真如韓信所料,這樣做不對嘛?韓信再次陷入迷茫:“齊為排除楚國後最後一個殘存的諸侯國,實力強大,攻打齊國時受到西楚霸王的挾製,齊楚兩國勾結的幾率巨大,派遣假王以鎮之有何錯誤?”
就是最後麵那個‘願為假王便’讓少年韓信有些不好意思,他確實很想封侯拜爵,沒想到未來的自己竟然真的說出來了。
少年韓信一種想法,但是其他看到這封信的士族百官卻有不同的想法。
看到信裡內容的百官:“???”
士族:“???”
蒙恬攜眾武將啪的一下蒙住眼睛和耳朵,企圖欺騙自己:這不是大將軍做出來的事情,那個運籌帷幄的大將軍怎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始皇皺眉,說出了關鍵信息:“愚蠢,本就功高震主被那漢高祖猜忌,在這關頭挾製稱王,果然不負政治癡兒之稱號。”
天下黔首皆歎息:“這大將軍未免有些蠢笨,功高震主不懂得避嫌不說,還主動靠上去在主家危機時刻求王位。”
“說腦子不靈光吧,但他卻屢戰屢勝,最後左右天下形勢。說他聰明吧,偏偏犯蠢,挾恩圖報。”
【當時還是漢王的漢高祖看到書信立即衝著書信使大怒罵道:“吾被困於此,旦暮希望你韓信來輔佐協助吾脫困,沒想到你竟想自立為王!”
漢高祖生氣怒罵,但他身邊的謀士卻還清醒的知道現如今的形式並不能得罪韓信。
謀士當下便附耳與漢高祖語道:“漢方此時不利,怎能禁韓信立王?不如立他為王給予善待,讓其自守一方。不然,恐變生。”
畢竟這可是有資本分天下的人,若不善待韓信,他直接跑去項羽的陣營怎麼辦,此時項羽的說客可就在韓信營中伺機待發。明悟的漢王極為識相的改口道:“大丈夫定諸侯,隻能為真王,怎能做假王!”
韓信,成為富饒之地的齊國為王。
韓信十五歲早亡是那封在漢高祖被圍困時請求加封為齊王的信?還是漢高祖當時迫於困境加封他為王的憋屈?】[1]
“漢高祖生氣怒罵?”少年韓信雙眼迷茫,他原以為是為完美解決齊地危機的事情,沒想到漢高祖背後的反應竟然是怒罵。
戰國七雄年年征戰讓百姓們對打戰記憶深刻,孩童想做的也是為國征戰,做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年僅十幾歲的少年韓信自然也不例外。
他想做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拜爵封侯,他的腦中不斷想的都是他觀察出來的東西,再把這些東西印刻在腦中。實在沒有腦子去想人情世故,以至於多次去亭長家中蹭吃蹭喝,亭長夫人同他錯峰吃飯他才反應過來不敢去叨擾彆人。
想到在暗無天日的宮殿中被宮女紮死,誅族,韓信痛苦的閉上眼睛,是他過於蠢笨?以至於未來的自己看不出主家是喜是憂?
【但實際上,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其實從未完全信任韓信,後人總結漢高祖次詐之。】
【漢年六月,此時韓信已破趙滅代,說降燕國。還未開始奪攻齊地,也未滅殺西楚霸王。因漢高祖在成皋被楚軍圍困,趙王張耳和韓信便往來救援,期間他們平定趙國城池的同時支援漢高祖。
當韓信與其探子頭頭趙王張耳的軍隊在黃河這頭修整時,漢高祖一大早渡過黃河,自稱漢使進入還在床上睡大覺的韓信帳中,奪取韓信的兵符。
然後用旗召集諸將,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去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滅趙手中還有萬士兵對對一國之兵。
而滅齊時,有人言當時韓信攻打齊國時手中不足萬人,僅有兩千名將士,而齊國有項羽二十萬大軍協助。
麵對這種困境腦袋隻有打戰的韓信,讓將士們回家帶人,帶十個新兵為什長,帶百人為百夫長,以此類推,最後才成功滅齊。】[1]
【此為第一詐。】
【還記得之前說的圍殺西楚霸王嗎?垓下決戰剛一結束,韓信兵權被奪,漢高祖就將他從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地改封到楚王。】
【此為第二詐。】
【韓信被封楚王後,漢高祖唯恐韓信謀反。於是和謀士定計偽遊雲夢,擒獲韓信。】
【此為第詐。】
【《容齋隨筆》完整講述了漢祖詐。而最後提到的‘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意思就是一個豁達大度的開國君主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韓信終於積怨謀反,看來萌生這種念頭是有原因的。】[3]
【韓信死後,曆史對於他如流星般閃耀卻短暫的一生抱著諸多遺憾。
唐高祖言: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唐太宗在《帝範》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侯之策。
韓信與項羽始終未有一戰,獨垓下一戰,即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韓信在漢朝的功勳可比周公、召公、太公,假使韓信能謙恭退讓,不恃才傲物,後世子孫也可以綿延萬代,不至於誅族。】
【不過韓信也不孤單,漢高祖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還記得張良在漢高祖彭城兵敗之後,在下邑提到的那個可以輔佐漢高祖打天下的將士嗎?】
天下人沉默。
然後在腦子裡挖呀挖,終於從犄角裡挖到了那點東西。
他們再此看向仙幕說到的那什麼異姓王,諸多百姓把臉皺成包子,大將軍死了,那其他二人……
張良此時也不想說話了,能在那時被他提到的應當都是那漢高祖需要的人才,不會……
【張良提到的位將領皆是良將,漢高祖能最後奪得天下也有他們的大功勞,在大漢建立,他們依舊是位列諸侯國。
英布獲封淮南王、彭越梁王、韓信獲封齊王後被奪成為楚王,還有其他的如燕王臧荼、韓王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1]】
本來正沉浸於大將軍不得好死這個糟心結局的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乍然聽到仙幕提到自己名字。
未來他們竟然封王了!真威風!
不過想到仙幕接下去可能要說的事情,他們:“???”
為何會在這時候叫到他們的名字?他們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得到被仙幕提到的‘殊榮”啊!
【郡國並行製隻是分封製到郡縣製的過渡品,身為過渡品的他們,結局自然是,你們懂的?】
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欲哭無淚,他們不想懂!
【八位異姓王除了趙王張耳因病早亡,長沙王吳芮因近南越、地處偏遠、麵積最小、實力最弱得以流傳。
其餘皆不得善終。
有如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被調去戍邊整天被匈奴包圍,隻能求和,然後被漢高祖書信多次敲打後叛漢被殺的韓王信。
有彆人反,想稱病窩家裡不敢動,漢高祖大怒責備他,兩次被告謀反,最後一次處以醢刑,剁成肉醬分給眾諸侯王食的梁王彭越。《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是的,這個諸侯王死的最慘。
有看韓信、彭越被誅殺,再加之仇人秘密告他謀反,然後慌張反抗被殺的淮南王英布。
有本來沒啥事,但看到一堆人全死了慌不擇路跑到匈奴去的燕王盧綰。
再加之有兵仙神帥之稱的先齊後楚的韓信。
自此各大封國自此轉入劉氏子孫手中。】[1]
【漢十二年,劉邦殺白馬、喋血為盟,與諸將訂下誓約,其核心內容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思就是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擊滅。】[1]
鹹陽宮中不乏武將,身為一個武將最能感同身受了,他們顫抖著手指著仙幕上漢高祖歃血為盟的景象:“枉費八大將為你奮勇殺敵,你你你!你竟卸磨殺驢!封不起你彆封啊!簡直不可與豎子謀也!”
“相鼠有皮,你卻無義!兔死狗烹怎可為王!”
蒙毅看到殿內那幾個武將激動的樣子不由得輕歎,仙幕都說了分封已經基本過去,那些諸侯隻是過渡品,若是不擊殺等那漢高祖死後,怕蹦躂得更歡,然後又是一次戰國之亂。
那位漢高祖為何要殺諸侯,原因其實細思下就懂了。
諸侯位,安撫人心罷了。
【漢高祖身為始皇的編外兒子從方方麵麵漢承秦製。
郡縣製自然不會放過。
畢竟這確實是生產力進步生產關係的進化,是曆史選擇的。
漢高帝欲分封六國時,他的智才張良其實曾說不可。但還是立了韓信、彭越、英布、盧綰等人。因為分封並不是天子一人可以決定的,那些擁有不世之功的功臣也想要擁有周時諸侯的榮光。
也因為他參考了大秦滅亡的經驗教訓。參考了扶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與王綰‘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需置王以填之,請始皇立諸子填之。’的建議,知道偏遠之地現如今的大漢確實無力控製,實行過渡的郡國並行製罷了。
不過曆史證明恢複分封製確實是被曆史拋棄的一件事情,凡有血氣之子必會爭,爭必以利,利莫大於分封。分封不過是爭之端,亂之始。
就連漢高祖作為過渡時期分封的同姓九王,在漢高祖死後不過四十年也引起了七國之亂,最後以七諸侯全部身亡為結果。
曆史成功從分封製過渡到郡縣製。
因此,李斯、始皇之言,張良、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地同域。
無論是我還是其他博主的十大明君盤點榜上,一定會有始皇的一席之地,甚至前名基本上會有始皇的身影。
因為秦始皇的功績每一個華夏人都會記在心中。從始皇開始統一的種子就種在了華夏族每一個子民的心中。
華夏是一個擁有老者般智慧,嬰兒般光明的偉大民族。
五千年前與華夏並肩而立的古埃及,四千年前與華夏一起發展青銅器的古巴比倫,千年前華夏諸子並起,儒家、墨家、法家、農家,百家爭鳴,與華夏一同思考哲學的希臘。都已消失在曆史舞台。
但是現在的華夏民族,祂也仍舊擁有和天下人一較長短的能力!
泱泱大華夏,綿綿五千年,華夏大地上隻會有一個國家,一個最終會統一,會愛著這片大地的國家。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些企圖分封成為諸侯國的臣子,最後的結果不過是五馬分屍,草席裹屍罷了。
郡縣製是曆史的必然。】[6]
心中妄存獲得分封成為諸侯國王的臣子:“……”
心中妄存獲得分封成為諸侯國王的公子:“……”
企圖複辟六國,恢複故國榮光的六國遺貴:“……”
企圖分封成諸侯就會五馬分屍?草席裹屍!他們的心一顫,那顆想要分封的心突然冷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