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番外二】在沉默中變態的漢安帝 在……(2 / 2)

是的,沒錯,漢殤帝劉隆在當上皇帝的第220天,悄然離世。】

劉徹不知道剛剛輔佐幼帝上位,國家還沒穩定下來的鄧皇後想不想哭,他倒是挺崩的,怎麼會有這麼慘的事情??

“朝廷剛經曆一波皇權交接的動蕩,現在這是準備又來一次?”

小劉據歎氣:“這東漢真不容易。”

【其實漢和帝劉肇生的不少兒子基本上都夭折,就連長子劉勝也是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劉隆早期能夠活下來,或許也有漢和帝聽偏方,把孩子隱秘送往民間門撫養的結果。】

劉徹聽了這話覺得很不靠譜:“純屬胡扯,怎麼會有這種偏方?”要麼就是宮中有人搞鬼,要麼就是……

劉徹想到西漢末期好幾個皇帝無子嗣的情況,突然想不下去了,難道是他們劉姓皇帝在這方麵真的有問題?

難道是真的有問題?

劉徹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仙幕曾經的質疑不斷在腦中回蕩,恐怖至極!

難道是他老劉家真的不行了?

【那小皇帝死了能夠怎麼辦呢?總不能皇位空懸吧?要知道舊皇一死,新皇立刻登基才是讓朝政安穩的最佳選擇。】

此時的東漢界麵。

延平元年三月。

春氣料峭,但身著白喪袍的鄧綏隻覺得渾身發涼,她知道孩子難養,但沒想到孩子如此難養,一朝天子竟然登基百天就去世。

或許這孩子不是她親生的,但確實讓國家安穩下來的支柱。

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

鄧綏把目光看向跪立在新皇碑前的另一個人。

還好,她早有準備。

【鄧綏皇後是聰慧人,自然知道小奶娃的難養,她其實也做了很多準備,在百天小皇帝登基的同時,清河王劉慶就國,其子劉祜就被鄧綏特詔留於京師。為了國家的安穩,孝殤皇帝去世當天,也是十三歲漢安帝劉祜上位之時。】

一切都在劉徹的預料之內,但不知為何,劉徹心中就是不爽利,隻覺得從陰謀的角度講,最終獲利者——登基為帝的漢安帝,很有可能是殺死小皇帝的罪魁禍首。

“這個小皇帝雖然小,但十三歲就登基了,父皇。”劉據拉拉劉徹的袖子,打斷了劉徹的思路。

劉徹看過去,劉據擔憂道:“鄧皇後感覺是機敏之輩,不知這漢安帝為人如何。”

這也是劉徹心中的隱憂。

“仙幕前麵提到,漢和帝死後,東漢就以摧枯拉朽之勢下墜…… ”

小劉據明顯也是想到仙幕之前說的這句話,這太後人都這麼好了,不會來一個不靠譜的皇帝來造作漢室江山吧。

小劉據掰動手指頭:“如果這個皇帝比鄧皇後不靠譜,兒臣真想穿過去爆揍他一頓。”

很不巧,劉徹也有這個想法,父子二人對視,齊齊露出想揍人的微笑。

劉徹:揍一頓,然後再換個靠譜的皇帝。

【東漢第六位皇帝漢安帝劉祜雖然登基了,但在皇帝頻換,新帝剛登基還不懂怎麼當皇帝的早期,還是鄧太後垂簾聽政。

就像我們方才介紹的一樣,當時的東漢天災不斷,僅僅漢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後漢書》就記載了西漢一百一十多個郡國,有十八個郡國發生地震,四十一個郡國發生水災,二十八個郡國受風暴和冰雹的襲擊。在加上四夷入侵,盜賊肆虐,東漢人民困苦不堪,人心浮動。

整個大漢就是一個爛攤子,糟心的很,是鄧皇後的夜以繼日,日理萬機才換得‘和熹盛東漢’的天下太平,豐年如故。】

一百一十個郡國,八十七個發生災害。

劉徹無助:“再加上兩任皇帝早逝,這要是儒家君權神授學說再興,鄧皇後一旦處理不好,漢室將頹。”

其他人深有同感,西漢滅亡的原因之一不就是因為天災人禍頻繁,但皇家沒有處理好嘛。

對此,他們不得不感歎:“鄧後不易。”

【然後……

十五年後,鄧太後崩逝,劉祜親政。】

坐在階梯上的西漢五人組:“…… ”

靠!

見證漢安帝是糟心,是貼心的奇跡時刻要來了。

五人屏氣凝神排排坐。

“這小皇帝沒有在鄧太後在世時跳起來搞七搞八,應該是個好皇帝吧?”霍去病下第一個注。

“但仙幕說後麵的漢朝是以摧枯拉朽之勢下墜,不一定是好皇帝。”小劉據下第二個注。

“鄧太後應該會培養皇帝,不可能培養出太糟心的皇帝,再不濟也是一個守成之君吧?”汲黯下第三個注。

“鄧家掌權十五年,如果皇帝過於英明就會有損鄧家利益,所以是英明的皇帝應該幾率不大。”如果是個平庸或者廢物皇帝應該更何他們心意。劉徹下第四個注。

……

許久沒有聽到下第五個注的聲音,霍去病、劉據、汲黯、劉徹齊齊向右轉頭。

被這幾個人視線死死盯住的衛青:“…… ”

不至於真的不至於。

不過不下注好像有點奇怪。

於是衛青思考片刻,開口道:“十三歲即位,二十八歲方親政,鄧後還政如此之晚的情況下也無法從鄧後手中搶權,不是淡泊名利的聰明之輩,就是無法從權臣手中奪權的無能之輩。”

但他最擔心的是,這個皇帝被鄧氏壓抑的久了,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變態。

一朝得到解放,更有可能變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