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番外二】陷入了依賴循環的漢朝皇帝(精……(2 / 2)

【東漢皇帝們的依賴症是這樣子的。

東漢中期以後常常是以皇帝早崩為原點,不足十八歲的幼帝上位,由外戚大規模把持朝政;

質量參差不齊的外戚為了長期攝政害死皇帝,或者直接從旁係皇族中選擇嬰幼兒做儲君;皇帝們茁壯成長後因為長期的傀儡生涯及非血緣關係與外戚們的矛盾加劇;

長成的皇帝們等太後去世,失去執政合法性的外戚就被蓄謀已久的皇帝聯合宦官一勺燴;

但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皇帝親政後因為掌握不了突如其來的巨大權力,隻能依靠自己人,這個自己人包括娘家妻家人和自小長大的宦官,於是國家重要部門就遍布外戚和宦官。等皇帝們早逝,皇後一家又成為了新一輪掌權外戚。

就…… 這就是一個循環。】

【而如果要說士族能不能成為皇帝的助手,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士族與外戚是長期穿一條褲子的…… 】

循環一說完,接著就說士族,一旁圍觀的衛青朝皇帝投去憐憫的眼神,他覺得東家有點慘,真的是被仙幕批評的體無完膚,從頭到尾,就差指著劉徹的鼻子直接說你家製度存在很大的問題,不改你就死定了。

劉徹也覺得慘,因為仙幕所說的是真的,仙幕說的每一個點,被仙幕點出來後他都能夠接下去想,就比如說到這個士族他也懂。

皇帝、諸侯王為子嗣安排妻室最喜歡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姑娘。妻家有絕佳名聲,妻家子弟還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若說士族自己願不願意?那自然是願意的,畢竟他們可以借助結親皇室的方式讓自己家族迅速飛黃騰達。

劉徹:最痛苦的不是被仙幕批評,而是被仙幕提出來的每個點他都認同。

就很慘Q!

【士族們根本就不愛東漢的皇帝們,他們愛的是權勢,是家族,他們甚至會因為利益受損和宦官乾起來,直接打了患有依賴症皇帝一個巴掌。】

【東漢中期以後的竇、鄧、閻、梁四大外戚家族,屬於士族中的頂級豪門。

他們在朝廷上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是外戚,是士族頭子,輪流當外戚,輪流當頭子。

他們是一個圈裡的兄弟,用姻親、師承和上下級關係形成了龐大的網絡。一個外戚上位掌權後基本上會對對士族集團進行拉攏,把剩餘蛋糕分給士族們。

漢朝就是士族們迅速發育壯大的黃金期,他們團結到能夠過著我吃肉你喝湯共同奔小康的神奇場麵。

所以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

他們把持著漢朝的一切,皇帝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利用的工具,他們有用時與皇帝是利息互換的關係,皇帝掌權後就是和皇帝互相爭利的敵人。】

【於是皇帝親政前要打倒的第一個阻礙就是上一任皇帝時的士族頭子,扶起自己的士族頭子。

但士族們沒想到桓帝親政乾點士族頭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參與政變的五位宦官頭領全部封侯,在地方大力扶持宦官子弟,讓他們用流程外的渠道進入各類部門“辜榷財利,侵略百姓”。直接觸碰到了盤踞在地方的世家大族“入仕”的基本盤。

不服氣的士族和宦官們乾起來了。

經過百年的發育基數越來越龐大的士族集團,將最大的怒火對準了搶他們蛋糕的宦官集團!

士族互相標榜,互相結托,瘋狂聚堆開會,品評公卿,遊學者眾多,牢牢把控著社會輿論的方向。

士族在朝廷中盤根錯節的緊密聯係,讓皇帝政令越來越失去權威性,也根本沒法逐一擊破。

他們形成“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領袖,鋒利的矛頭,直指宦官集團和他們背後的桓帝。

被惹怒了的地頭蛇經過長達幾十年的集團化發展,讓本以為可以輕鬆享樂的桓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感,他們在桓帝眼中已經是連皇家都無可奈何的怪物。

經過一番士族誅殺宦官,宦官桓帝有樣學樣直接抓捕相關黨人,黨人再攀咬宦官子弟

終於,桓帝保留了相當大的克製,以大赦天下作為結尾結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皇帝維護國家係統根本不能隻依靠宦官而離開士族,士族也不能脫離皇權給予的合法性加持去占據一方。

士族外戚和宦官皇族那時候就像是坐在蹺蹺板的兩頭,利用權力為支點,搖搖欲墜地保持平衡。

至於崔寔在漢桓帝初年所上的《政論》裡說道:“自漢興以來,百五十餘歲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風俗凋敝,人庶巧偽,百姓囂然,鹹複思中興之救矣。”

誰在意?誰也不在意東漢已危,將走向不歸路。】

劉徹隻覺得可笑:“說一千道一萬,他們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汲黯深有同感:“沒有誰是好人,也沒有誰是壞人,隻不過是要保持微末的平衡罷了。”

閹黨拙不濁,士族也非清流,真正讓政治的天平崩塌的,永遠是極端。

【後麵等34歲高壽的桓帝崩於洛陽,漢靈帝上位,士族領袖的竇武執政。

當士族集團原以為自己在短暫蟄伏後翻身農奴把歌唱,攀高峰。

當天下人原以為征李膺、杜密等賢人列於朝廷,共參政事。就能想望太平的願望。

卻不知,第二次黨錮之亂起,九月辛亥政變,大獄再起再興,

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1]

山巔之後,即是懸崖。】

【為何提到東漢滅亡總是離不開黨錮之亂?

為何甭管你看哪年拍的國演義,漢朝衰敗的屎盆子總是離不開桓、靈二帝,甚至覺得漢亡與桓、靈二帝。

因為桓、靈二帝之前,宦官、外戚雖然專權,但‘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數公之力也’。

朝中有名臣陳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皇帝可有可無,士大夫、豪強等心向朝廷,局勢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但兩次黨錮之禍後,清正的官員基本上被禍害完了,士大夫、豪強離心。宦官為所欲為,殘害百姓。才有了後期的民變與釀成黃巾之亂群雄並起,東漢滅亡。 [1]

怎麼說呢,漢朝的皇帝實在是太依賴宦官、外戚了,依賴到這個問題幾乎成了漢朝皇帝的通病,明明皇帝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卻隻能相信彆人、依賴彆人才能統治這個國家。

一旦皇帝沒能力把握好這個平衡就是再一次的黨錮之禍。

就是外戚(士族)、宦官互相撕咬。

明明皇帝應該是以文治武功綜合評定為職業職稱評定的核心,但卻總是被忽略。可惜可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皇帝皆賢明,但後麵的皇帝一旦勢力弱下來就是完成不能管控得住那些過分跳躍的宗室、外戚和宦官們。

皇帝的朋友永遠不可能是世家,也不可能是外戚,也不會是宗室,皇帝四周都是敵人,唯有忠直的純臣和百姓們才是皇帝忠誠的朋友。但漢朝管理團隊用血的代價教導了後世的唐宋元明清教導了這個道理

隻能說在漢朝當皇帝那就是老婆得討好,孩子得教好,最主要的是——皇帝不能掛太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