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政、軍事、監察之職責,這三者融為一體,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祿勳隻是為宮廷服務罷了,卻占據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其實不利於現如今秦朝的發展。「1」

衛尉和中尉這兩個隻是禁衛軍統領罷了,但他們的位置卻不適宜,也沒必要設立占據兩個卿位。

更為主要的是而且最主要的是這個製度下的皇帝與丞相所擁有的權利大到可怕。

皇權之下隻有丞相,其他人的權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權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處理全國政事。

沒有向唐朝的三省六部一樣進行權利的製衡和分權,丞相獨自掌握決策、審議和行政三個大權。

相權大到可以與皇權並立。

這種並不適合現如今的秦朝,皇帝一朝勢弱,相權必定上位,相權一朝勢弱,皇權無人可擋。

現在皇帝是他嬴政秦朝還能比較穩定,能夠製衡相權,也擁有力壓相權之後的處理政務壓力。

但未來新帝上位,這種權利使用方式,就真的危險了。

想到唐朝的三省六部製……

秦始皇:心動的感覺。

想換製度,認真的。

相權一分為三,分工明確的三省六部製能適應秦朝現如今日益繁雜的行政事務,同時也限製相權和公卿權力,和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錯,極為適合現如今的秦朝,

有另一堆人也對唐朝所行製度很感興趣,這些人自然就是漢朝的諸位皇帝們。

“以三架馬車拉著六官製高速運行,分權製衡,統治國家,確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劉徹暗襯。

就是……

自秦朝傳下來的三公九卿其實在他手中已經名存實亡了。

像那些丞相什麼的,雖說是統領百官,但事實上他們這些外朝官員們有且隻能負責朝廷的庶務罷了。

若問為什麼?

誰叫他登基之初這些人都是沾親帶故的七大叔叔八大舅舅,不是奶奶和老母親那邊的親戚,就是建國功勳,一個也不聽話,才有他的內外朝分立。

而且三公九卿個人的權利也太大了,沒有進行限製與分割的這些三公九卿對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就相當於一個部門的權利現在集中在一個人手中,讓他這個皇帝如何放心?

所以內外朝製度是他為了分化外朝三公九卿權利而設立的。

至於真正的權利嘛……

雖然很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權利一直都在他的近臣手上。

大將軍、大司馬這種手握軍權為權利最大者,不過有軍權又如何,也是他的心腹;其次侍中、尚書為智囊;郎衛為執行者。

彆看除了大司馬和大將軍之外的臣子職位不高,但權利卻極大。

嗯……

大到不科學的大。

劉徹沉默,劉徹反思,劉徹看向自己的蠢兒子劉據……

想到滅掉西漢的叛賊王家一行人,那行人個個都是大司馬。

劉徹覺得得改上一改。

比如那個三省六部製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東西。

劉徹認真思考:“諸位愛卿覺得李唐的三省六部可好?”

驚聞自個兒陛下的問題,殿中的諸人對視,一下子就猜出皇帝的真實想法。

三省六部製好嗎?

對他們這些皇帝近臣們來說自然不好,內朝的他們是皇帝的近臣,權利比外麵的三公九卿可大多了。

但是…… 這個製度對國家好嗎…… ?

衛青第一個出列回道:“啟稟陛下,三省六部製將國事家事分開,將九卿從個人變成部門。把丞相之權分化三份,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統率六部執行,相對三公九卿而言確實是完善之製。”「1」

劉徹點頭,這玩意兒確實有這些好處。

劉據出列:“細化分工,建立全新且行之有效的程序,實乃絕佳之製。”

這製度分化宰相之權,其實相當於強化君權,作為未來的皇帝,他自然喜歡。

但…… 好像也不全是好的。

劉據在腦海中演化這套製度下政令的下達過程,原本皇帝一聲令下的事情,現在需要多層審批。

皇帝下政令,中書寫給門下;門下謄抄審核,審核不通過再存檔寫理由駁回,審核通過存檔一份,再參與人員聯署下達給尚書省;尚書省謄抄存檔分解政令…… 「1」

劉據沉默,好繁瑣的流程……

等到下達到地方之後天感覺都涼了,事都過了……

不過這也是好謹慎的流程,好仔細的流程。

好愛。

劉徹的感覺其實也一樣,覺得這個流程繁瑣,效率底下,但確實行之有效。

尤其是分六部執行國事……

劉徹輕聲道:“尚書省統領六部,權利過大,三省流程過於繁瑣,但這些卻不失為有效之製。”或許他可以在三省六部製的基礎上進行些改變也說不定……

對於劉徹的想法,認同的臣子頗多。

既然有行之有效的範例,那就參考範例,去蕪存菁。

【貞觀之治的“吏治”,縱觀封建社會的其他朝代,無朝敢出其右。

因為李世民完全還在創造一個新的吏治時代。

是的,我們華夏曆史上存在一個近乎沒有“狗官”的時代。

在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代,在諸份史料中都有相同的記載:貞觀年間地方吏治清明,良吏輩出。

史稱“是時州縣有良吏,無酷吏。”

這是一件你說出去彆人都會嫌棄你的話,因為即使在通訊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你要是敢說現代社會沒有狗官,彆人都能夠理直氣壯的說你腦殼有問題,世界上怎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沒有狗官的時代呢?

你在現代社會隨便去到一個省市彆人都敢指著上天發誓在這個地方一定存在很狗很狗的官員。

但很榮幸,貞觀就是一個這樣的時代。

對於了解貞觀曆史的人,你要是說貞觀是有狗官的,他可能會遲疑的回答你:“嗯…… 有嗎?”

為什麼會遲疑呢?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對在解決完中央之後,把他的視線轉移向了中層官員和基層官員。

李世民為了基層的安穩所做的事情太多了,多到會讓了解這段曆史的人覺得: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狗官?是那個不長腦子嗎?你對得起唐太宗李世民這個聖君嗎?你對得起他嗎!】

【吏治:不是我想完美,實在是太宗陛下做得太多了!】

“沒有狗官的朝代?”

此刻,沉默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他們這些人隻覺得仙幕所說的話離離原上譜,越說越離譜。

“雖然不清楚仙幕所在的通訊發達的年代是什麼年代,但在我們秦朝要是說沒有狗官,那一定是一件荒唐事。”秦始皇界麵的臣子,皆認同。

“總覺得即使是原來酷吏橫行的未來,敢說沒有狗官也是沒人信的。”

劉徹界麵的臣子,不相信者甚多。

更不要說在暗處窺伺,很少發言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帝王了。

突然知道最後的一統會被一個被隱蔽姓名的天才取得就算了,現在還說這個人會做的非常好。

對於他們這些還在競爭一統的王朝來說真是個殘忍又充滿希望的事情。

畢竟仙幕沒有透露出這個一統的後輩是誰,隻透露出是一個聰明的天降聖君。

但即使滿懷期待也讓他們覺得仙幕說說的話過於誇張了。

在這種交通不發達的王朝竟然有王朝敢號稱沒狗官?

啊呸!信你個大頭鬼!

還彆說,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覺得仙幕的話過譽了。

他望向崇拜看著他的臣子,試圖掩蓋住嘴角的笑容讓自己笑得不要那麼得意。

咳咳,魏征這些諫臣還在呢,笑得那麼得意是會被參的,不能笑不能笑……

好的,笑容實在是壓不下去!

李世民:=*v*=

沒有貪官的貞觀時代!

“咳咳!”李世民壓下笑容,謙遜道:“諸位愛卿,後輩說我們貞觀年間沒有‘狗官’,但並非無貪官,吾等還需多加努力!”

圍繞在李世民身邊的臣子們雖然覺得與有榮焉,但也覺得他們主上說的很有道理!

李靖出列,眼神認真,鄭重道:“陛下!臣作為關內道黜陟使,定然嚴格遵守監樂六條,巡查地方百官!”

其他臣子有樣學樣,鄭重道:“臣等定然巡察四方,多所舉刺,還大唐以清明!”

李世民開懷撫掌:“朕與諸卿共創政治清明之世!”

他們的大唐,就是最強的!

李世民把視線轉向仙幕,他現在已經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了,不知道仙幕是否會說出什麼新奇的未來之策,他,很期待!

當然,也不乏一臉懵的,像秦王李世民的界麵一眾臣子就屁話都不敢說。

沒辦法,仙幕所說的貞觀年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治世治人?為君臣之道?三省六部製?沒有狗官的時代?

這都是什麼虎狼之言,仙幕所介紹的世界應該才距離他們不到二十年吧?就二十年的時間秦王會把李唐變成仙幕所說的那個樣子?

這種世界……怎麼可能存在。

就連秦王的親信都覺得吃了一個大驚。

原來新皇帝的登基會帶來如此恐怖的變化嗎?秦王武功恐怖也就算了,文治竟然也恐怖如斯?都想不好意思地覺得仙幕誇大了。

一個皇帝得做成什麼樣子才能有沒有狗官的治下啊!

【唐太宗李世民深切的知道地方遠離中央,地方天高皇帝遠,一旦皇帝任免官吏,官吏就會變成那邊的土皇帝,官吏管理百姓,吏治的好壞是能直接影響民生。

故而皇帝如何任免和管理地方非常重要。

尤其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吏治思路都是“重中央輕地方”。

古代一向認為,地方的官員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東西嗎…… 有錢沒錢兩個待遇。

有錢的地方那就是擠破了頭塞自己人進去,沒錢的地方直接把罪臣扔過去,愛咋滴治理咋滴治理,反正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噗噗噗!

這是無數界麵的帝王和臣子們胸口中槍的虛擬聲。

秦漢,魏晉南北朝,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帝王有一個算一個齊齊望天。

怎麼不是呢……

朱元璋輕咳:“咳咳,那個…… ”

望天……

說啥?

其他臣子看過來。

怎麼不是呢,好像還真的是,又好像有點兒不是。

以朝廷之職為清要,輕視地方職務,這不是傳統做法嗎……

大多數君王,包括臣子們應該都是這麼覺得的吧?

馬皇後圓場,笑道:“陛下嫉惡如仇,自然不會像仙幕所說的那般黑白不分,全憑喜好任免地方官員。”

馬皇後都出來圓場了,其他臣子也紛紛圓場。

當然不是百分百全憑喜好,但…… 有錢與沒錢的地方所分配的官員真的有差彆,有些地方隻是權貴家族運作下把孩子送出去鍍金後的地方而已,至於發展成什麼樣子……

除非出大的事故,其他問題都是灑灑水。

所以仙幕所言不是百分百如此,但也有小半部分說對了。

【《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言:唐太宗言朕每夜恒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

於是地方官的姓名履曆功績被撰寫在屏風上。

李世民坐臥恒看,隻為隨時查看隨時背誦,仔仔細細,充分了解每個地方官吏的情況,唯恐出了個品行敗壞之輩,確保地方官員的素質。

皇帝久居深宮,視聽不能及遠,所委派的地方官惟都督、刺史,但農村是可以包圍城市的,地方官之任免關係到國家的太平和動亂“治亂之所係”,需謹慎選任。「1」】

“10道統領府、358個州的地方官任免都這麼認真對待?”

秦王界麵,李淵咂舌。

他像是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兒子一樣驚異不定地看著秦王。

他可以百分百保證,換成是想要讓他如此謹慎對待地方官吏的任免,沒門。

他會認真,但不會認真到如此謹慎。

這個二兒子……

真的是常看常新,整日在突破他的認知。

其他臣子的驚訝不比李淵少,他們就覺得這個秦王是真非人啊,普通的皇帝哪能這麼搞?

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蕭瑀感歎:“難怪秦王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能被榜名榜三,甚至聽說是許多人眼中的榜一。”

還沒見到李唐治世是什麼樣子的諸位臣子皆感歎。

“不過…… ”唐儉欲言又止。

其他臣疑惑:“?”

唐儉想了想還是說了出來:“你們現在感歎會不會太早了…… ”

蕭瑀:“茂約兄何以說此話?”

唐儉期待:“觀仙幕所言,這應當隻是李唐的冰山一角而已,它現在隻講到了秦王在未來如何做,還未講到李唐在秦王手中如何盛。”

治世之後,應當是盛世了吧?一個皇帝能夠被仙幕如此推崇,應當不會隻是開創治世吧?

最主要的是,他隻看到了李唐的治還沒看到李唐的盛呢。

他很期待看到李唐到底是怎麼為‘盛唐’的。

【李唐因山河形勢分“天下十道”

《新唐書·誌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記載:貞觀初,李世民派遣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

但僅僅這些不夠,《冊府元龜·帝王部·弭災》記載:貞觀元年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徵等人分往諸州,馳驛檢行。

《文獻通考·卷六十一·職官考十五》記載:太宗又遣大理卿孫伏伽等二十一人,巡察四方,多所舉刺。之後能官進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數百人。

李世民在位幾年,這場全國性地方官員集中考核就持續了幾年,把能用上的臣子都用上,像李靖等武將也被拿來巡視地方,主打的就是一個誰也不能閒著,貪官汙吏誰也不能活著。】

【他還極其注重法治。

國法非帝王一家之法,乃天下之法,需依法執法。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則,帶頭守法,執法時鐵麵無私,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隻不過我們這位心軟的神在量刑卻反複思考,慎之又慎,執法務寬大簡約。

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製情況好到犯法之人極少,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製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1]

至晚節,天下刑幾措。】

【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奉公守法,吏佐各安本份,唐太宗李世民用己身示範,以身作則,製定科學修明政治體製來預防貪汙。

官吏多自清謹,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1」

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1」

此皆古昔未有也

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

沒辦法,他們精明又自律的統治者一遍又一遍地強調民生紅線意識和監管清廉意識,身為官吏的他們有什麼動機去行貪汙瀆職之事呢?

這可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啊,要是貪汙了在這個世界真的會受到萬人唾棄,毫無藏身之地。

由此可見,從根子上鏟除貪汙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行之有效,比事後的打擊取效於一時有用多了。

這個華夏曆史上基本上沒有貪汙的曆史時期,讓李世民成為民間評價最高的皇帝,他真實做到了“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踐行了民本思想。】

“厲害啊。”

秦王界麵,這些跪立的臣子們讚歎。

長孫順德歎服:“秦王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於私德,掌權雖然來自於一場政變,但對政敵引居左右近侍,終得賢臣。於國事,能控製全局,斷決大事,嚴明吏治,把控權貴,得帝王之體。”

他們看仙幕介紹的時間點就知道,秦王從登基之初的貞觀元年就已經做到能夠穩定中央政局與地方局勢。

蕭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身作則,不愧為聖君再世。”試問這種人不做儲君,誰還有膽子做儲君?

從仙幕播放的視頻中就能窺見,在秦王的手下,房玄齡等賢臣能持之以恒的操持國務,帝王從不疑心,魏征等諫臣能夠勇於進諫,名留青史。

不僅如此,為帝的秦王還常常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諫。

這人為了防止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再現,經常與臣子抵足而眠,徹夜長談,與大臣議論曆代王朝興衰成敗因果。

加之“民依於國,國依於民”治國方略又行之有效。

他們歎服:“如此高水準的治國君主,不愧是聖君,天生的帝王。”

這可能是貞觀君臣能共濟致治的重要原因吧?甚至可能是基礎原因吧?

難怪仙幕一開始討論吏治的時候會說“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製,虛心納諫”乃貞觀成治世繞不開的話題,他們現在極為認同這句話,因為秦王確實做到了。

【正如禦史馬周在上疏中所說:“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1」

所以秦王李世民沒有滿足於創下平定天下之奇功,而是吸取前朝的教訓,在漢民族分崩離析,百姓們崩潰哀嚎,傷痕累累,大一統和漢民族這兩個東西幾乎已經在普通民眾裡遺忘的當下。

李世民凝望堯舜之世,頭舉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兼采儒墨,愛親尊賢,在尚德,在修身,在安民。

李世民用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努力,將抽象的帝王之道落實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和施政措施,整飭吏治,清明政治,把漢民族從戰爭,分裂的泥淖中解救出來。

君臣民上下一體,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一點一點地撿起大一統的碎片,一片一片地粘合漢民族大一統的基因。

他的所作所為就好像是在告訴漢民族:瞧,這個就是我們遺失了四百多年的大一統。

現在它再一次融進我們漢民族的血肉當中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