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會英年早逝,抑鬱而終。
若是武兒登基,必不會如此。”
“有沒有可能正是因子肖其父,所以景帝才會廢了劉榮,並且特地挑了劉徹當太子,當皇帝最怕的應該就是自己選的繼承人與自己性子不一樣,並難以貫徹自己的想法,從而人亡政息吧。”
聽到這,白聖忍不住嘀咕了句。
然後竇太皇太後愣了下,並再次苦笑:“哀家這些年竟沒你看的透徹。”
“當年高祖皇帝就因為惠帝性子不肖他,嫌棄其太過於柔弱,不似人君之相,所以屢次想要廢其太子位,若非呂高後力保,恐怕根本沒機會登基稱帝。
罷了罷了,說之也無益。
至於遺願,還是儘量多活幾年,並且為竇氏安排好退路,免得回頭步了薄氏的後塵。另外幫幫嬌兒吧,哀家也不知該如何幫她,你自己看著辦,當初就不該讓她入宮,若是沒有入宮,以她郡主的身份找個好人家,再輕鬆不過了。
對了,還有,萬不能讓儒生得勢。
那些儒生為了獲取權利,竟然膽敢刻意扭曲篡改先賢典籍,迎合上意,如此德行之人,若得權勢,必然為禍害。
黃老學說,方是正道。
文景盛世因此而來,必不能舍。”
“無為而治嗎?我明白!”
白聖當即點了點頭,表示明白,而竇太皇太後,則是一臉詫異的看著她:
“何以如此解釋?”
“與民生息,無為而治,隻是黃老學說一部分,既講道德,又主刑名,既尚無為,又崇法治,清靜無為,主逸臣勞,寬簡刑政,除削煩苛,應乎時變。
皆為黃老學說要義。
乃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經過竇太皇太後這麼一番解釋,白聖才知道她一直以來的理解有誤,黃老學說壓根就不是單純的無為而治,而是以道家和法家學術為核心,取其餘百家精華,並且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學說。
應乎時變指的就是,黃老學說並非一成不變,會根據政治社會的需求,進行適當改變,從而適應政治社會環境。
唯一不變的是法治德治並重。
道家與法家的根本不能丟。
不過仔細想想倒也對,大乾開國已經經曆了五六任皇帝,現在所麵臨的情況與開國之初的情況截然不同,若是治國方法一成不變,怎麼可能不出亂子?
況且要是真始終堅持無為而治。
也不會有七國之亂和削藩了。
可見黃老學說,其實還是挺能靈活變通的,特彆是其中強調的,法律是天下之度量,人主之準繩思想,更是比隻強調禮義仁智信的儒家,強上太多了。
如此交流完畢後,竇太皇太後生怕白聖懂得太少,特地選擇將自己全部記憶都複製一份交給白聖,然後才放心與她簽訂歲月之力交易契約,並且離開。
而白聖也是直到此時,才獲得與竇太皇太後肉身融合,記憶的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