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來講,新朝廷搞的那一堆冊封晉升,最為難,爭議最大的就是白聖。
以及她那無上太皇太後的封號。
沒辦法,她的身份確實很尷尬,既沒有當過皇後,也沒有當過太後,最高身份隻是太上皇所認可的老太妃而已。
雖然享受太後的同等待遇。
但她從來不是太後。
不管從哪方麵來論,她都沒那麼名正言順,更沒法像皇帝親生母親淑妃那樣,太後當的所有人都覺得順理成章。
實際來講,她這次能成為無上太皇太後,全靠甄應嘉和他女兒淑妃,也就是現任太後的努力爭取,至於原因,其實很複雜,但總體來講肯定是有好處。
一來是他們覺得白聖對他們有恩。
恩重如山的那種。
先前京城沒出事時,他們家就全靠老太妃撐著,後續他三閨女能夠成功進宮,甚至能夠懷孕,沒有被人害死,也都全靠老太妃提供的一些功勞和護持。
後續京城出事,更是幸虧老太妃帶他閨女出京祈福,才給了他家如今這潑天富貴的機會,說老太妃是他家福星。
可謂是一丁點也不過分!
這樣的老祖宗,不供著合適嗎?
二就是他們堅定認為,白聖這個老太妃手裡握著一支誰也不知道的勢力。
甚至可能京城出事老太妃都知情。
不然哪來那麼巧的事。
怎麼就恰巧那時候離京祈福呢?
必須要加深彼此間的綁定,讓老太妃更加認可他們,願意幫助他們,才能借助老太妃手裡的勢力,做更多的事。
至於第三點,也是重中之重的點。
那就是甄應嘉和他閨女,都覺得自己沒能力應付如今的局麵,要不是已經被逼上梁山,實在沒有回旋餘地,他們甚至都有想過,直接對外宣布生的是一個公主,並從此之後退出皇位爭奪了。
這種三麵環敵,內部四分五裂,權利徹底下放的局麵,在他們看來妥妥是王朝末日的跡象。同時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也相當清晰,知道他們是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和底氣。此時無疑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底氣的幫忙坐鎮,最好再出謀劃策,把控大局。最重要的是,還得是他們兩人值得信賴,不會奪他們權的。
除了老太妃,誰能勝任?
沒有了,隻能,也隻有老太妃!
正是出於這三方麵考慮,甄應嘉和他女兒,才會找各種借口和理由,努力勸說儘可能多的盟友們,將比元熙帝父親還要高一個輩分的白聖,從原來一直待著的妃位往後位上推,隻有白聖成為後位,才有資格垂簾聽政,乾預朝政。
自古隻有太後,太皇太後乾政。
沒有說哪個太妃乾政的。
當然了,最後他們父女兩人能夠成功,可不是全憑他們的努力,白聖本身能力出眾,得到眾大臣認可,以及現在國內的事務,包括整個朝廷都是一堆爛攤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遺臭萬年。
成為亡國之臣的局麵。
也是他們願意讓白聖成為無上太皇太後,以及順帶垂簾聽政的主要原因。
畢竟這麼一來,萬一回頭還是無法力挽狂瀾,導致國家滅亡,好歹可以把所有罪過都推到白聖頭上,到時候罵她是一代妖後,禍國殃民啥的都沒問題。
他們也隻是迫不得已,無可奈何。
史書名聲怎麼都能好些!
至於要是真能力挽狂瀾,那大不了誇她幾句聖後就是,到時候他們也是有功之臣。而且這位無上太皇太後都已經八十幾歲了,又還能活幾年呢,能活到小皇帝成年,都算前所未有的長壽了。
至少在太皇太後這個行列當中。
屬於前所未有的長壽。
於是在小皇帝出生後的第七天,白聖就順利晉升成為無上太皇太後,同時與她的重侄孫女,也就是現今的太後一起垂簾聽政,甄應嘉則參政並且輔佐。
至此,白聖她便迫不得已開始了自己垂簾聽政,也可以稱之為攝政之路。
沒辦法,家裡晚輩沒能耐。
爛攤子又太大,隻能自己上了。
這麼些個世界下來,白聖雖然還沒當過皇帝,但是如何攀爬科技樹,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她可謂是熟練的很。
以前沒有隨身位麵裡那些東西,她都能輕鬆搞定,又更何況如今有外掛。
所以接下來,白聖是理所當然的一點都不急著收回權力,也不急著收稅之類,頒布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免除所有受災區域,戰亂區域賦稅徭役三年,三年之後酌情再定,同時減免其餘區域賦稅徭役一半,同樣三年,三年後再定。
現在的小朝廷,想要完成全國征稅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能把江南府以及江南府附近兩三個郡府的稅收上來就不錯了,所以,還不如直接施恩於天下。
好歹能落個好名聲。
增加一下百姓對朝廷的認可度。
同時在全國免稅減稅的這三年時間裡,大部分百姓應該不太可能造反,這無疑算給白聖爭取了三年的發展時間。
有這三年時間作為緩衝,再加上隨身位麵裡全套的科技,直接步入現代化不太可能,但積攢下足夠的物資,以及收回下放權力的軍隊,還是沒問題的。
隨著免稅減稅的旨意下達。
新朝廷的國民認可度,果不其然迅速提升了上來,全國各地的局麵也開始趨於穩定,至少沒有被外敵入侵的那些區域趨於穩定,一切都如計劃推進著。
比如良種推廣,工坊建設生產……
一個國家從農業國家迅速蛻變成工業國家可能有點困難,但是如果隻改變江南府的話,無疑要簡單容易上許多。
……
在白聖如火如荼攀爬科技樹,發展壯大自己勢力的時候,另外兩個勢力此時也是相當焦慮,並且努力想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