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課農桑也是戶部職責所在,全部官員一直在兢兢業業辦理,怎麼還需要專門提一回?”是不是有點沒事乾?
韓相答:“此為要事,奈何司農司的官員平日並不種地,隻按照自己的想法推廣,對於百姓真正所需所想,還是有所隔閡。如果想要把農書推廣開來,還需要更貼近民生。”
居廟堂之高的官員,再窮也是耕讀之家,對於真正的貧民需要什麼,壓根不清楚。
“臣與人商議後,想了幾個法子,第一,辦小型的農學班,敕令各州縣選取經驗豐富的老農前來學習新式農耕方法,學成後考核合格領取獎勵,再傳授給鄉鄰,共同豐收。”
“第二,選取一批實用的農書,印刷後分發到各地,讓當地童生學習理解,專司農書事宜,日後技術革新,由他們率先學習,再解讀農人困惑。這樣的童生堅持若乾年後,再參加科舉可以優先錄取。”
“第三,對於農牧桑種養殖等等有獨到法門的,願意上供此法的,可以記入縣誌,立碑做傳,廣而告之。”
三條法子,三管齊下,必定能夠農書傳揚天下,作物增產,而稅收也會升上一截。
皇帝聽完韓相的說辭,微微笑了笑,“韓卿,現在印刷一本農書,需要多少銀子?抄寫一本呢?”
韓相沉吟後回答:“印刷本需要的工序較多,雕版,刻工,油墨紙張,如果數量較多,便會隨著數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手抄本價格較高,如果是少量,手抄隻需要一人一紙墨而已,要是以幾百本為定額,自然是手抄劃算。”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花一文銀子,可以得到一大批農書,愛卿可要聽聽這無本的買賣?”
韓相聽到無本買賣這詞語,心頭一動,做出願聞其詳的表情。
皇帝笑意加深,“這藏書樓裡,可是有煙雲一樣浩瀚的典藏,除了一小部分不能流傳出去的,至少也有三五萬本典籍吧?這
藏書樓想進去,也有門檻。不如對著天下儒生開放,讓他們抄書換書。”
“抄三.....五本指定的農書,可以換到一本想要的典籍,當然,筆墨都由朝廷提供。抄好的農書扉頁上,注明儒生的姓名籍貫。等到積攢到一定數量,再分發到各地,作為當地的農書教材。”
韓相被這個主意深深驚豔了,什麼叫一舉數得,這就是。首先,這是對於儒生的仁政,願意開放藏書樓給儒生,這樣前所未有的恩德,是多大的仁政。其次,省下了印刷農書的錢。第三,將儒生跟平民百姓緊緊聯係到一起。試想千裡之外的南方儒生抄寫的農書,傳送到北方苦寒之地,既體現了朝廷的統治力,又讓所有人都感沐朝廷恩德。一個實實在在的姓名,比虛無的政令更能寄托人的感激。
或許還有其餘的功能,但一時韓相想不到更多。
這樣的法子,皇上竟然也能想出來,不愧是皇上。
韓相難得要說幾句拍馬溜須的話,卻被皇帝製止,“給愛卿出主意的,跟給朕出主意的,是同一個人。”
啊?韓相難得語塞,他的策略綜合了沈知瀾信件中的一些想法,就是沒想到,沈知瀾還有更絕的招數。
的確是沈知瀾想的,不過是二十多歲的沈知瀾,皇帝在腦中默默補充。
“那孩子腦瓜子靈光,常常能想人所不能想,偶有出奇招數,出人意料。”皇帝說道,“要不是他還年幼,朕便召入朝堂了。”
“不過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是需要德高望重長輩的糾正,不然走了歪路,危害也比旁人更大。愛卿平日無事可以指點一二,愛卿的品行朕信得過。”
韓相想到那孩子,恭敬應聲,“天下英才,儘入皇上彀中。”
皇帝哈哈大笑,得意之情儘在其中。
*
韓相回信,告訴沈知瀾一切安排妥當,隻等朝廷布置即可。
沈知瀾絞儘腦汁想出“夜校班”“偏遠地區服務期”等等法子,還擔心韓相沒能理解他的意思,沒想到韓相做事穩妥,刪刪改改變成了更適應現在時代的方法,也更方便實施。
因為商議此事,他家跟韓相漸漸走進,韓相偶爾還會過來走動走動,帶點自家種的瓜果蔬菜。
沈知瀾這才知道,韓夫人還是種菜的一把好手,家裡的後院沒有種上奇花異草,反而種了一大批的蔬果,一到了盛產季節,吃都吃不完,韓夫人見人就送,免得浪費。
今天韓相又提了一小籃子剛摘的鮮黃瓜,專門送了過來,讓他們做菜吃,沈知瀾笑著接過,又閒話了一句,話還沒說完,老遠看到小汾走了過來。
小汾把頭埋著,手揣在袖子裡,一副低頭猥瑣的樣子,沈知瀾衝他打招呼,小汾就慢慢走了過來。
韓相也見過小汾幾次,知道他的身份,稍微往側麵站了站。
小汾逐漸靠近,手從袖子裡抽出來,突然閃過一絲寒光,直直衝著韓相的心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