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二在進武館前,就再三強調過這位武師父技藝精湛要求嚴格,對於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高過天賦,如果入不了他的眼,天賦再高的人也不會收。
“習武如做人,首重德。”杜二念著對方的口頭禪,“以前有天賦頗高的學生送到他門下,卻被他查出來練拳傷了同門,誰出門求情都沒用,還是被拒絕了。”
沈齊聽的分外滿意,“這樣的才是好師父,不光教技藝,還要教做人。”如果朗哥兒送去教導,他才算是沒辜負姐姐珧娘的托付。
等他們武館正門時,麵對大門口正在排隊的諸多少年和家長,也不訝異了。
一個青年模樣的人正歉意說,“師父說要招徒弟,沒想到街坊鄰居這麼捧場,都來了,但武館實在容納不下這麼多人,還請大夥移步後院。”
沈知瀾抬頭粗粗一數,至少也有一百多號人,加上陪同的長輩,確實塞不下,到了後院,另有武館的學徒幫忙維持秩序。
沈知瀾特意觀察這些學徒,發現他們腰背挺直精神健碩,彆有一股勃勃英姿,教出這樣的學生,師父肯定差不到哪兒去。
還有人登記預備學徒的姓名,念到名字,就讓學徒站出來,跟師兄們過上幾l十招,判斷出學徒水平後,再等通知。
沈齊擠過去報上周朗的姓名,又重新擠回來,“先等等吧,估計要的時間很長,前麵還有很多人。”
他們來之前也不知道這薑氏武館會這麼熱門,沒做好充分準備,但看到這麼多人,反而堅定了心情一定要等下去。
周朗環視一圈競爭對手,信心十足的說,“我肯定能進的!”
“那必須的!”沈齊比他還有信心,朗哥兒這樣的都選不進去,還要天兵天將不成?
四人信心十足的等著,一刻鐘後,換了個姿勢,半個時辰後,又換個姿勢。
“還要多久啊?就這麼乾站著等?”沈齊雙目發直,實在受不了。
沈知瀾借著體型優勢擠進去又擠出來,“前頭麵試過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吧?”朗表哥的名字靠後。
沈齊受不了了,早上出門急那點食物早就消化,現在是又餓還渴,“你們先等著,我去買點燒餅墊墊。”
“爹快去快回,我們就在這兒等著。”沈知瀾說,到處都是人,他們也不敢隨意換位置。
又等了等,二舅有些坐立不安,一看就明白人有三急,急著出恭。
“舅舅快去,咱們輪著去。”
“就你們兩在......”杜二有些遲疑。
“大庭廣眾人這麼多,還有人敢欺負我們不成?就算我答應,表哥的拳頭也不答應啊。”
周朗也示威性的晃晃拳頭,顯示自己的威懾力。
確實,有周朗在安全無虞,杜二捂著翻滾的肚子,趕緊去找茅房。
大人走了,兩個孩子也更隨意些,開始閒聊。
“上次給朗哥的兵書你看到什麼哪兒了?”
周朗皺起眉頭,“看到第三章的樣子。”
進度有些慢啊,這兵書是沈知瀾找係統兌換的從古到今知名戰役的總結,隱去雙方姓名,隻留兵力和戰力對比,通過文字留下的記載來學習用兵之道。雖然難免有紙上談兵的嫌疑,但目前來說算是最佳的學習手段。
第三章,正好是漢初三傑韓信的知名戰,陳倉之戰,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出處。這場戰役裡,韓信用計謀一舉奪取陳倉,占領了三秦要地。因為地名和地勢,跟現存的地名不符,周朗學起來很費勁。
沈知瀾稍微一問就明白為什麼他學的慢,並不是周朗的能力不行,而是少年時代不能理解“指代”這個概念,好像有人學數學時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用“X”“Y”來指代未知數一樣,他覺得那就是字母。再稍稍長大腦袋發育更完全,會一下子頓悟,茅塞頓開。
這場經典戰役沈知瀾看過後世做的沙盤模擬視頻,他乾脆從地麵上扒拉來一些小石子,用來指代地名,解釋這場戰役的經過。這麼一說,周朗一下子懂了。
“原來如此!”他把石子挪動位置,忍不住感歎,“原來是這樣!”他這才咂摸到一點前輩高人的滋味,“我怎麼這麼笨啊!”
沈知瀾欣慰:“不是表哥笨,是單純看書看不明白,有人學寫字快,有人學畫畫快,還有人學廚藝快。難道學廚藝快的人,就一定比不上學寫字快的人嗎?我不這麼覺得。”
每個人點的天賦點不一樣,對文字和圖畫的敏感度不一樣,哪兒有高下之分?
周朗不好意思說,“那我下次遇到不懂的地方,還能請教你嗎?”
“當然不可以。”沈知瀾板著臉,旋即又笑開,“我自己也學的糊裡糊塗,談何請教?是我們一起學,互相指點。”
見到他真誠又燦爛的笑,周朗鄭重點頭,迫不及待問,“那,第四章?”
“書本又沒在,我怎麼記得這些?回家慢慢看啦。”沈知瀾笑著拒絕。
周朗隻好蹲著,撥弄地上的幾l顆石子,回味剛才的戰術。
沈知瀾蹲久了站起來活動腿腳,卻發現旁邊站了個中年人,他連忙讓了讓,“您坐,坐這邊歇歇。”
中年人沒動作,他以為中年人嫌臟,“剛才我用手帕擦過,是乾淨的。”旁邊有個石頭小花壇,高度剛好歇腳。
中年人終於開口,“為什麼把位置讓給我?”
“您不是不方便麼。”沈知瀾笑笑,“正好我們坐久了,起來站站。”
他其實看出對方的褲腿,後跟部位布料磨損不一樣,大概猜到對方腿腳不方便,秉持著尊老愛幼的心態把位置讓出來。
誰料中年人把臉一板,“我不需要同情。”竟然拒絕了讓座。
他這一說就讓沈知瀾忍不住反駁起來,“這不是同情,這叫禮讓!你不方便我方便,所以把位置讓給你歇腳,假如今天是我
不方便,伯伯你把位置讓給我,難道就是同情?同情跟禮讓可是完全不同的。”
誰
更需要,誰使用,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