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道:“若第一條辦法不行,那就請您儘快回返關中即天子位,一旦稍有遲緩,袁紹若要向公孫瓚妥協,必然讓弘農王下令,委任公孫瓚為幽州牧,以烏桓蹋頓為烏桓單於,加王侯之位。”
“他……”
劉虞話剛開了個頭,就被喬琰給打斷了,“您想說,袁紹不該做此等大逆不道的事情?畢竟您乃是先帝所委任的幽州牧,也是托孤之臣,袁紹雖另立弘農王為鄴城天子,也不當褫奪您身上的名號,否則其遙尊先帝的說辭便站不住腳跟了。”
“可這種限製是可以被打破的,他還可以在以公孫瓚為幽州牧後另做一件事!”
她語氣嚴肅地說道:“您已有濱海道一敗,他要聯合公孫瓚給您身上潑臟水,也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這世上多的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之事,所以隻要您一日沒有奪回幽州,這種未曾澄清的惡名就會相伴左右,也會讓公孫瓚從叛賊,變成一個站得住腳跟的幽州牧。”
“要應對此事唯一的辦法,就是您速往關中即位,如此一來,袁紹與公孫瓚此舉便隻是東西二朝對立之中的常態,並非真是什麼品行問題。”
劉虞滯澀了好一瞬,方才回道:“可我是一個剛有濱海道之敗的罪人,又有何麵目擔任至尊之位?”
“您這話還是說錯了。”喬琰回問:“昔年先帝耀兵於西郊大營,遴選度遼將軍之際,可曾真要他本人也能精通騎射、統兵有方?”
並不需要。
劉宏長年身處禁宮之中,他隻怕連軍隊指揮所用的令旗都看不明白,更遑論出兵作戰。
但這並不影響,在他的麾下有盧植朱儁皇甫嵩等能征善戰之輩。
也並不影響,彼時的劉宏可以給自己打出“無上將軍”這樣的名號。
喬琰又問:“我再問您一句,倘若您為天子,這長安乃至於關中,是否能在您的手中徹底擺脫董卓之亂的影響?”
劉虞雖未開口卻頷了頷首。
以他在幽州所達成的平抑糧價結果,他確實有這個本事。
喬琰:“倘若您為天子,可敢保證絕不會重蹈先帝賣官鬻爵之覆轍,令朝野肅清,政令通達?”
這句話,非要說起來竟是一句對漢靈帝直白的譴責。
可這還真是一句以喬琰的身份能說出的話。
她的祖父喬玄位居太尉官職的時候,西園買官之風還未曾開啟。
而她本人官至並州牧,也依靠的是本人的實力和功績。
正因為她與她的長輩都沒做過,才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其提出批判。
而當劉虞望著喬琰的眼睛之際,從其中品出了一種勢必要把守這條底線的執著。
他回道:“當然可以。”
這話他回得很坦然。
他在幽州牧的位置上若是有想要斂財的想法,早可以積蓄起一筆不少的財富,又何至於在先帝病故前想以太尉職務委托於他時,因無餘錢上任,先後以其他賢才舉薦於中央,請先帝另選一人。
若這個決斷的權柄真能在他的手中,他勢必要嘗試肅清風氣,令朝野改觀。
聽到他這個果斷的回答,喬琰的臉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既然如此,您又何必以罪人之名而推脫呢?若是輸給叛逆之臣也要算是罪人,皇甫將軍也一度拿涼州亂賊無法,難道也得算是罪人不成?”
喬琰朝著他俯身下拜,“劉公高義,為宗室典範,天下引領,以公為歸,何必以一時之成敗而妄論英雄!”
聽聞喬琰趕來的消息也匆忙前來的雁門太守郭縕,沒聽到前麵的那段對戰局的剖析,倒是聽到了喬琰所說的這一句勸進之言。
當年她行箭射刺史之舉,郭縕就極有判斷力地做出了“同流合汙”的舉動,今日他也在瞬息之間判斷出了此事對喬琰、對並州、甚至是對天下來說的優劣。
不必喬琰對他給出什麼指示,他已朗聲應和道:“請劉幽州即天子位!”
麴演後知後覺地也補上了一句,撐了撐陣仗。
當隨同劉虞一道撤入並州的黃琬也聞訊趕來的時候,他便聽到喬琰告知於他,劉虞已願意前往關中了。
不過劉虞還做出了一句補充,他即位天子,乃是在眼下局麵中的不得已之舉,倘若劉協能夠被找回,他絕不二話,立刻退位還朝於劉協。
“……”黃琬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應該對此目的終於達成感到歡喜,還是應該覺得心情微妙。
所以說他前來勸說劉虞的意義在哪裡?他好像根本沒有起什麼作用的樣子。
但此刻要緊的是接下來的天子即位之事以及司隸秩序的恢複,而不是介懷於他是不是白走了一趟。
喬琰對他說道:“請子琰先將劉公送回長安,等我先往居庸關走一趟,確保此地防守無虞後,再入關中。在此之前,勞駕您與盧公荀公等人,將禮製等事商議妥當。”
“洛陽離鄴城太近,在短期內依然不適於作為都城,隻怕這國都還得選在長安,所幸劉公素來行簡樸之道,這長安宮室所需修繕的不多。”
因推舉天子之事暫時告一段落,黃琬也不免在此時有這等閒情逸致調侃道:“這也是燁舒先前推舉劉公為天子的理由?”
喬琰笑了笑沒做出回答。
如今各地財政都不豐,有一個崇尚簡樸的天子在位,方能上行下效,不是嗎?
------
既已有決斷,事情便該儘快辦起來。
劉虞雖還在病中,但他的這個病乃是心病,並不影響此時車駕南下前往長安一路的顛簸。
黃琬與之隨行而去。
喬琰說是說的要先往居庸關走一趟,還是先完成了對天子儀仗的擢拔,令這些並州騎兵將劉虞妥善送入關中。
望著這一列遠去的背影,她這才朝著身邊的戲誌才開了口。
她前來雁門的時候也將他給帶上了,以防劉虞沒能被她的說辭給說服,到時候還能給她拿個主意。
好在劉虞被她說動,還省的他們再費什麼苦功,所以現在喬琰問的便是另外的一個問題。“以誌才看來,劉伯安即位天子後,我可有機會拿下大將軍之位?”
早前長安朝廷和鄴城朝廷都給出了驃騎將軍的名號,但因前者處在董卓的鉗製之下,後者乃是被袁紹迎立的偽朝,無論是哪一方的委任她都不可能接。
可如今是劉虞即位,作為倡導此事的首發之人,她卻可以順理成章地從中獲得高升了。
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之權,有此名號,她便可在南征北討之中不需時時處處問詢朝中意見,從理論上來說自然是喬琰的首選。
然而戲誌才回道:“我倒是覺得,君侯應當試試另外一個位置。”
對上喬琰轉投來的目光,戲誌才語氣從容地給出了這個答案——
“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