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第 116 章(1 / 2)

正月28日,大明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兼東籲王朝國主:南達勃因(漢名:莾應裡)再次率軍喬裝打扮,以之前的道路行軍進犯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永昌軍民府、騰越州,一帶地區。

明雲南副總兵:萬國春,連夜設立火炬為疑兵,出動騎兵恐嚇緬軍,在發火炮打退象軍,驅逐入侵緬軍出境外。

並追擊到莫蠻安撫使司,擊敗其眾。

6月13日,安土桃山幕府關白先是利用自己的關白(丞相)職位,向安土桃山幕府後陽成天皇:周仁,下令派遣使者對馬島國藩主:宗義智,跨過朝鮮海峽前往李氏朝鮮王國,商談借道朝貢大明之事。

以之前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寧波衛爭貢事件」為由再次向大明帝國進貢。

在派出安土桃山幕府對馬島國藩主:宗義智,作為使者前去通告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表示幕府使團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李氏朝鮮前去進貢(進攻)大明帝國,並請予以協助配合。

並且由關白殿下致書李氏朝鮮郡王,書信寫道“幕府關白:豐臣秀吉,謹答李氏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占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鬱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儘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誌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然而李氏朝鮮作為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因奉大明為宗主國不敢背叛為由而拒絕,畢竟倭寇在東南沿海劫掠人人得而誅之。

然而實際上是並非如此,這隻是對李氏朝鮮王國的花言巧語罷了!真正的目地則是借道李氏朝鮮,出兵攻打大明帝國,再以大明帝國作為跳板進攻莫臥爾帝國(印度蒙兀兒王朝)這樣既滿足了統一幕府藩國之後無地分封,又能滿足自己滅了亞歐五大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薩法維王朝(伊朗王朝)、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大明帝國、莫臥爾帝國,其中的兩個。

此舉直接遭到了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的拒絕,認為安土桃山幕府帶這麼多人借道過鴨綠江,前往遼東都指揮使司這根本就不是去朝貢?而是前去攻打大明帝國。

因此不同意安土桃山幕府關白:豐臣秀吉,的請求,再加上當時的李氏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又重文輕武,導致國內各派內鬥激烈,以致於;國人不知兵二百餘年,由此引發了後續的戰爭。

不過李氏朝鮮郡王也把此事寫成奏折上報給了大明帝國。

6月30日,南直隸蘇州府、鬆江府,發生大水,淹死數萬人。

7月17日,南直隸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以及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紹興府,瀕海地區又發生大風雨,海溢傷害莊稼,淹死人畜不計其數。

同時明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許國,上疏稱“今四夷交犯,而內外小臣爭朝務攻擊,致大臣紛紛離去,誰能再為國效力?請申諭諸臣,各修職業,不得意氣用事,攻擊大臣。”

明神宗:朱翊鈞,得知後,立即告誡六部和都察院官員們,下令道“近來或卑淩尊,或新間舊,或僚屬而製官長,或長吏而排閣臣,致使國事紛紛,朝納混亂,大臣解體,爭欲去官,國無其人,朕與誰共理國事!今後再有肆行誣蔑大臣者將重治不貸。”

7月24日,明福建按察僉事:李琯,上疏彈劾論前任明內閣首輔:申時行,十大罪!其一;明鹽城縣訓導:龐尚鴻,奏壽宮(明神宗選擇的陵墓)有水、不吉利,但明內閣首輔卻置之不理。其二;倡言陛下欲另立皇太子,謀擁立之功。其三;請陛下下詔禁言路。其四;將明南直隸國子監司業:劉應秋、明廣東布政使司右參議:章守誠、明南直隸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蔡時鼎,告發自己罪狀的奏折留中不發,其欺君罔上行為甚於張閣老。其五;其子:申用嘉,假冒籍貫,中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鄉試、其婿:李鴻,假冒籍貫納監,村民:沈璟強、汪讓,代為取中。其六;縱容家人:宋九通,賄納京衛經曆使司,未嘗曆俸,竟得雙封。其七;受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郜光先,之賄金,而私授他為總製陝西三邊總督軍務官職,致使敵寇盤跨兩川。其八;私收明遼東總鎮總兵:李成梁,賄金為他掩蓋敗績,陣亡八百人,竟反以奏捷議賞。其九;為明湖廣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秦耀,報私怨,而暗中排擠明吏部尚書:宋琯,為明金門備禦千戶:徐春時,複私仇,而排斥明吏科左給事中:張養蒙。其十;接受被罷官回府聽候處理的明漳州府知府:胡繼新,之珠寶而私自將其留用,接受因罪被審問的明神武中衛指揮僉事:李時孝,之寶玉,而免去其罪。

最後還列舉了明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的諸多不法事件,稱其與前任明內閣首輔:申時行,是;同惡相濟、宜並罷斥,以正欺蔽之奸。

在明福建按察僉事:李琯,將奏折呈上去後,明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立刻辯說法司彈劾閣臣無先例。

於是明神宗傳令由;六部、六科,進行私議,處決把李琯革職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