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局限於讓女子學詩詞以揚名,沒有任何實際用處,也不會在家譜或者祠堂記載她的功績,真得好嗎?
“那王貞儀真厲害!”
東晉的謝家,還沒出嫁的謝道韞本以為自己詩才無雙,能超越謝家一群庸才很厲害,然而看到後世的女科學家,難得生出自慚形穢來。
王貞儀能文能武,她的父親謝奕本就是安西將軍,她的叔叔謝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領兵打仗。
謝道韞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劍,她也有學習君子六藝,也是會劍術的,若是再學學騎射,是不是也能跟父親和叔叔一樣領兵打仗?
【在原始時期,男女在成人禮之後才會采用男女分開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後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進入夏朝後,學校開始出現,雖然已經有了男女有彆的觀念,但是在童年時期,男女童依然是集體接受教育。】
《禮記·內則》:“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著,始教之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治絲繭……”
可見,從周朝開始,“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教育已經十分普及。
【東漢時期,鄧綏在建立男女同校時被文臣各種罵,等她去世後,學校立刻作廢。古人也一直認為女子不能進學校,隻能在家族建立私塾,或者請先生。】
【但是外國人不這麼認為。鴉片戰爭後,大量的傳教士進入華夏,為了擴大影響,開始興辦女校,成立女子學校教授華夏的女子學習,還送她們出國留學。】
東漢時期,鄧綏建立的男女同校是僅限於上層貴族。
在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女校可以追溯到東漢漢和帝時期。
漢和帝在後宮中增設“北宮女子學堂”,邀請才女班昭入宮為後妃公主們講學傳道,鄧綏也進入其中學習。
北宮女子學堂開設的學科除了常規的女德,還有經書、天文、算術等多門學科,華夏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學堂就此誕生。
這個時期,對女子的教育僅限於貴族階層。
東漢元初六年,也就是公元119年,和熹太後鄧綏進一步發展,創辦了世界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學堂——“元初宮邸學堂”。
元初宮邸學堂招收5歲以上的親王與鄧氏近親的兒女共70人,開創了男女同校學製的先河。
鄧綏非常重視教育,執政期間在全國廣興郡國學校。
在宮邸學堂,她不但詔令內官和近臣到學堂裡上課教學,詔令大臣家中女眷入學堂讀書,後來還把教育普及到普通宮女,允許從全國各地選入宮的女子,不論出身,都可以入學堂就讀,讓女子的教育開始更加平民化。
到鄧綏時期,她不但開明的實施男女同校,而且普及到百姓階層,讓教育更加普及。。
等到了華夏近現代時期,最早的男女同校學製“壬子癸醜學製”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東漢比清末的男女同校學製早了將近
一千八百年,
比歐美國家首次招收女學生的時間還早1700多年。
歐美國家直到1837年,
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才首次實行男女同校學製。
在美國奧柏林學院第一次實施男女同校學製後,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誌著西方傳統大學之門向女性開放。
而這一創舉,晚於東漢鄧太後的元初宮邸學堂1718年。
【鴉片戰爭後,清朝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醫學家,並且奠定了我國婦科醫學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西醫作為“神學的侍女”,在華夏的影響不斷擴大,成為基督教僅次於傳教布道和興辦女校普及教育的第三大活動領域。
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貧寒人家的女孩、或者棄嬰,被收養後就自然而然去學西醫;
也有許多開明世家,因為受到了鴉片對國人身體損害的刺激,開始投身醫學。
光緒年間出生的林巧稚,1940年被美國聘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195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唯一的女院士,是華夏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因為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現在在鼓浪嶼都能看到她留下的名人名言。
還有眾多優秀的女西醫,學習後開始造福於當時其他女子,回到國內,造福國人,並且做出了一係列的創舉:
光緒年間的謝愛瓊,出生於廣東番禺,是婦產科專家;
羅秀雲,同樣出生廣東番禺,是護理教育專家;
梁毅文,出生自香港,首創子宮外孕自體輸血術;
曹麗雲,是後來的天津女醫院院長;
丁懋英,北洋女醫局局長……
【廣東的5位女醫學家中,有4人都有出國留學的背景,且都是出身貧寒、信仰基督教、獲得教會的支持出國留學。而且廣東是近代開放最早的重要港口,使得該地區更早更容易接受到新事物。】
清朝末年,出現了13位女西醫,大多出生貧寒,在甲午戰爭之前有4人被當時的傳教士收養,帶到國外學習。還有人是在基督教教會的資助下到國外留學。
比如金雅妹,2歲時就被美國北長老會醫師麥加收養為義女,帶到美國親自撫養長大,並教授醫學。
康愛德、石美玉被美國傳教士侯格收養帶到美國進修,柯金英也得到了教會的資助到美國學習。
後來,她們也都回到祖國,創辦醫院回報祖國。
同治年間,金雅妹,浙江寧波人,首位女留學生、首位女西醫,天津市首位女醫院院長;
石美玉,湖北黃梅人,創辦伯特利醫院,是首位翻譯西方醫學著作的華夏女性;
康愛德,江西九江人,在江西九江創辦婦幼醫院,首位參加世界女青年年會的華夏代表;
柯金英,福建福州人,首位參加世界婦女協會大會的華夏代表……
.
玄燁越看臉色越沉重,他突然出聲:“大
清一定要開辦女校。”
立刻有大臣反對:“女子怎麼能去上學?這於禮不合。”
玄燁冷聲道:“我們不自己辦女校,等著外國人來辦,再把我中華兒女收為自己的女兒嗎?”
大臣道:“那女子自己認賊作父……”
“2歲就被拋棄的女子,她能懂什麼!彆說女子,男子2歲被收養能記得什麼?”玄燁還沒說話,主動從後宮走來前朝的孝莊太皇太後出來了,聞言毫不客氣罵道:
“民間彆說拋棄女兒,先前沒聽說過嗎,還有多少被掐死、被溺死、被紮死的女子,恐怕現在聽到天幕上說的外邦傳教士的好,寧願讓外人收養。”
玄燁連忙上前恭迎,孝莊太皇太後這時候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走過來不但被宮女攙扶著,手裡還拄著拐杖。
大臣生怕把太皇太後嚇出個好歹,大氣都不敢喘。
孝莊太皇太後緩慢走到前麵坐下,換了口氣:“女子親生父母不給她留活路,能怪她嗎?女子家中不給她們讀書機會,彆人願意給,你放著大好機會不用,也不讓女兒去嗎?”
不管當時的教會是不是有更深的政治意義,最起碼,他們的確讓出身貧寒的女孩子走上了不一樣的新道路。
玄燁連連點頭:“皇祖母,孫兒想開辦女校,可以先在官宦人家試行,然後再推向民間。”
孝莊太皇太後笑著點頭:“好,祖母知道,你是個好孩子,有眼光有遠見。如今有天幕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玄燁被誇的很激動,但是孝莊太皇太後比他的心情更激動。
本以為即將去世沒什麼牽掛,也沒什麼遺願了,但是看到天幕,她發現,哪怕是要死了,她還可以再做一件事。
再做一件,可能會讓天下女子受益的事。
玄燁不是女人,不懂民間家庭許多隻會告訴女子從不展露在男人麵前的事,隻有她在,必須有女性參與,才能更好地把這項措施推廣。
孝莊太皇太後看向玄燁:“好孫兒,這件事,祖母願意幫你一把……”
【在華夏古代,鄧綏鄧太後是第一個提倡男女同校學習的開創者;而到了近代,另一位鄧氏女子為打破大學女禁做出了偉大貢獻,這一位就是鄧春蘭!】
民國時期,因為外界的影響,當時有進步人士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開始提倡女子接受教育,提倡男女同校。
1912年,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統管全國的教育工作,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
牽著指出:“民國既定,清政府之學製,有必須改革者。”
規定:“初等小學校可以男女同校。”
該學製始稱為《壬子學製》,經過一係列的學校規章製度的添加與完善,變得更加係統後,到1913年合成為完善的學製:《壬子癸醜學製》。
這一時期,小學開始出現男女同校,但是依然單設女校。
一直到1919年,全國國
立大專院校中仍然是“女子竟無一人”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鄧春蘭最小,嘟著嘴,滿臉不高興地說道。
因為學校隻有三位女生,老師全是男士,學生也全是男生,她們三個感受到許多無形的忽視和歧視。
她想,或許學校女孩子更多了,還有了女老師應該就會好很多吧。
“彆想了,說說而已,誰真得當真。”鄧春蘭的大姐成熟地給妹妹分析,“我們學校要不是咱爹在京師大學堂學習,咱們三根本不會被學校接受,你沒聽彆人說話說得多難聽。”
二姐怪模怪樣學著那些閒話:“什麼‘想當女狀元女秀才想瘋了’,什麼‘讀書不是女孩子的事,認識幾個字就不錯了’,什麼‘不安於室的姑娘以後嫁不出去’,我們的婚事我們爹娘都不操心,一群外人有什麼資格操心。”
說完還不忘犀利點評一句:“男人總喜歡說女人是長舌婦,他們造謠說起是非來,那舌頭比老太太的裹腳布還長。”
鄧春蘭一下子被二姐的模仿給逗笑了,剛要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突然捂著後腦勺慘叫一聲,她的後腦勺被人砸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欺負,鄧春蘭快速回頭去看肇事者,看到一群男同學嘻嘻哈哈看著熱鬨,她憤怒質問:
“喂,誰乾的!”
男同學們根本沒怕她,還故意把石頭混合著塵土澆過來,把三個女孩澆了個頭頂。
而這,僅僅是一個最不起眼的小困難。
讀完小學後,鄧春蘭想要繼續深造,可惜這時,並沒有大學願意接收女學生。
這一日,二姐拿著報紙興奮地衝進來找鄧春蘭:“春蘭,你看報紙上寫得什麼!”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鄧春蘭一眼就看到報紙最醒目位置登報的文章,她拿過報紙看了一遍,眼睛亮晶晶,有了新思路,“既然說了要男女平等,為什麼大學不願意接受女學生?我也要寫信!”
鄧春蘭說乾就乾,先給蔡元培寫信,但是蔡元培辭職了,根本幫不了她;
鄧春蘭並沒有因此放棄,她看到了報紙的作用,開始不斷地給報社投稿,《晨報》《民國日報》《民心報》等等。
最終,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首先是北京《晨報》發表了鄧春蘭的兩封信,隨後北京、上海的《民國日報》等報刊以及英人辦的《民心報》、法人辦的《益世報》等外文報刊也相繼刊載,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
“教育是政治的延伸,如果連女子都不能好好接受教育,談什麼富國強民?”民國時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學家向警予寫文支持。
“傳統的女性教育不過是一種奴化,培訓的各種三從四德、生兒育女、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都是為了輔助男性。若今日想要
改造社會,女子必須主動學習科學,學習改造社會。”
“”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四川女青年秦德君非常勇敢的響應五四運動裡倡導的剪發,自己剪短一頭烏黑秀發後,給當時還在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寫信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的求學信念,但是被拒絕了。
此後,秦德君的學校——成都市四川省立女子學校以此為理由,開除了她。
“新時代新教育,既然一切要煥然一新,為什麼女子教育不能煥新?”李倩雲等人一起聲援。
李倩雲,與秦德君、陳竹影一起,被譽為“成都三女傑”,是成都最早剪短發的三維女子,剪發後大力宣傳婦女解放等相關事宜,做演講,做辯論,看起來好像隻是頭發的問題,實際上對抗的是整個舊時代舊思想,忍受了巨大的非議。
——現代女性的剪發自由、受教育自由等權利,是一代代女性不懈努力,才爭取到手的。
.
在無數文人名士和有誌女青年的支持下,鄧春蘭的投稿達到初步的效果。
鄧春蘭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發表文章,在《少年中國》等報刊上發文闡明自己對婦女解放的觀點。
在鄧春蘭的帶動下,山西、湖南、北京的一些教育團體和女青年們也通過提案或聯合呼籲要求解除女禁。
直到1920年2月,北京大學終於先後招收了9名女學生人學,鄧春蘭便是其中之一,並被分在哲學係學習。
這9位女青年成為我國曆史上男女合校後的第一批女大學生。
至此,這沿襲多年的“男女有彆”的封建戒律——“大學女禁”在“五四運動”中,在鄧春蘭等有誌女青年的奮起抗爭下被打破了。
當時,北京許多報紙,在報紙最顯著的位置發表文章報道了這一消息,熱烈稱讚這教育改革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重大勝利,讚揚這些勇開一代新風的女英雄。
第一個喊出婦女心聲的鄧春蘭,通過不斷地寫文章、從甘肅趕往北京不斷地四處奔波演講、倡導爭取女性享有男性平等受教育權,最終影響了所有婦女。
她被譽為女性受教育的英雄人物,並且在甘肅民主婦女運動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
到1922年,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大上海商院等高等院校開始男女均招,實行男女合校培養。
在小學與大學都可以男女同校同學後,中學才開始仿效,北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廣州第一中學、上海吳淞中學等中學開始男女同校。
【但是男女同校並不代表女學生一定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也不代表社會一定全部認可。】
【1935年,當時的北平市市長提出“取締男女同學案”,獲得北平市社會局的認可,重新提出男女分校。而且開辦了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校,在女二中開學典禮上發表開學演講,說:“你們來這裡讀書的目的,是要學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所以要你們學習家事和勞作
。”
】
【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為了培養女學生成為賢妻良母,甚至辭退廚師,讓女生都去學“炊事”
。】
荊咕忍不住嘲諷:【這難道不是廚師學校?】
【許多有識女性也發現,社會整體上舊思想偏多,如果沒有女校,百姓寧可不讓女兒讀書。於是女性開始自己成立女校,讓女子有更多的求學機會。】
來自廣東南雄珠璣巷的朱雅宜原本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思想開明,而且大膽有為。
在1933年,朱雅宜自己掏錢,耗費了全部身家財產,在南雄創辦了廣東第一所由女子獨資成立的女校——四德小學。
“我的學校,要叫做‘四德小學。’”朱雅宜站在自己耗儘家財成立的校門口,笑容充滿自信,“曆朝曆代,大家總要求女子要‘三從四德’,我們新時代女子,要獨立,就要拋棄‘三從’。要有美德,也是新時代的四德!”
新學校,新招牌,新的思想從此刻開始紮根。
當“四德小學”對外開始招生時,事情卻沒那麼順利。
對這樣一所私人承辦的女校,許多女孩子不敢去。為了解決生源問題,朱雅宜首先鼓勵學校老師把自家女兒送來讀書,後來慢慢吸引民間的女孩子也來讀書。
當學生多了起來,問題也變得多了。
“朱校長,有些孩子年紀還大了,我們小學還收嗎?”
“收!”朱雅宜毫不猶豫把招生的年齡從小孩改成了不限製,“我們不收,她們沒地方去學習。”
“朱校長,學生太窮,交不起學費,還收嗎?”
“收!”因為學生的經濟條件,朱雅宜把繳納學費也改成了“自願製度”。
“能交就交,交不出學費就免費。”
“朱校長,有學生說吃不起飯,想退學。”
“帶她吃飯去,夥食費我來出。”
因為來了許多貧民女子,朱雅宜相繼開除優厚待遇:免住宿費,免書本費,在學費上是自願原則,能交便交,交不出來就免費。
如果家裡實在窮得揭不開鍋,朱雅宜不但一分不收還自費承擔學生的夥食費。
以致於後來這一所小學裡的女學生越來越多,除了適齡的小孩,還有一些實在是家庭貧困的大齡女青年,隻要想讀書,朱雅宜來者不拒。
朱雅宜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分班,由老師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教授國語、算術、常識、書畫、體育、音樂,此外還有興趣小組,教授寫作、、手工紡織,還有一本適應新時代不同場景的書信禮儀的“女子新尺度”。
除此之外,朱雅宜最重視的是時事教育與愛國教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日本侵略軍!”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國恥不斷,日本侵略慘案讓每個國人對之恨之入骨,朱雅宜經常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三省的事實為題材,教育學生勿忘國恥。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
為了鼓勵女子英勇不畏站,朱雅宜還會主持女學生們編木蘭從軍歌舞劇,參加社會活動,宣傳抵製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到可惜的是,到1944年,朱雅宜因為自己身體不好,隻能將一手創辦的四德小學停辦。
這所學校雖然短暫,成功的模式為整個廣東女子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後世許多女子有了新的目標。
而對古代女子而言,同樣是有了新目標。
——“原來女子不僅可以進學校學習,還可以自己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