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農耕帝國3(2 / 2)

儘管這一切還沒發生,聽著一年又一年的天災,聽著這數額極其巨大的流民,劉徹沉默了。

是啊,真到了那個時候,除了打下新的土地安置流民,還有什麼好辦法?

既要又地方給流民興建村莊,又要有土地給流民種地吃飯,大漢境內有地方安置嗎?

諸侯國內,土地都在諸侯王的受眾,先帝想要削藩反而引起七國之亂,自己想要削藩哪有那麼簡單。

還好,聽天幕的消息,未來自己是成功得到了匈奴的土地,有了解決辦法。

但是,如果能把諸侯國的土地從諸侯手中收回,那就更好了。

與此同時,主父偃也感覺自己的機會仿佛要到來了。

流民需要土地,匈奴人的土地很明顯不適合種地,不然匈奴人為什麼自己不種?

那麼,要不要提前告訴陛下自己的推

恩令?

【劉徹迫切的需要新的疆域,需要更多的良田沃土去安置不斷增多的災民流民,他想要一舉打敗匈奴,徹底將匈奴的土地劃給大漢的災民】

【但是,這一切並不能如他所想象的那麼順利】

【公元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但是,損耗極大。去時軍馬就有14萬匹,回來時隻剩下不到3萬匹。】

【戰爭不斷升級後,軍費撫恤、水利興修、救災移民的開支越來越大,劉徹為了軍費,開始任命大鹽商東郭鹹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負責鹽鐵官營,增加財政收入。】

劉徹沉默了。

養騎兵本就花費極大,損耗也如此巨大,國庫必然吃緊。

如果□□,通過匈奴的物資補貼,以戰養戰還算有回饋;若是打了敗仗,那就是一次性耗費了舉國上下的心血。

再加上天災不斷,一旦敗仗,百姓恐怕也將麵臨最大的生存危機。

大臣中的求和派並非不愛國,同樣是礙於消耗太大,耗不起。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有衛青霍去病在,恐怕這場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僵持更長久。

可惜,他的冠軍侯還沒長大啊。

劉徹有些心急,卻也知道急也沒用,隻能看向大臣:“打仗一事的確消耗巨大,還是先想辦法治理天災吧。”

還要養兵,養馬,養將士,需要準備的太多太多。

最主要的,是要有錢!

天幕說得鹽鐵官營就很不錯,可以先準備起來!

.

正在自家逍遙聽天幕的大鹽商東郭鹹陽、孔僅聽到自己的名字齊齊抬頭:???

突然驚喜,他未來要得到陛下重用,當大農丞了?

雖然已經富可敵國,但是哪裡比得上當大官威風!

東郭鹹陽、孔僅一個比一個速度,讓家仆牽馬就朝皇宮跑!

家人在後麵大喊:“你急什麼!就不能矜持點等陛下來請嗎?!”

東郭鹹陽騎在馬背上頭發一甩。

矜持什麼,商人最厚的就是臉皮,這時候不主動,那都對不起天幕的好意!

要是慢了,萬一陛下說隻想要一個大農丞怎麼辦!

【這一項措施是有效果的。】

【但是另一個隱患,同時也出現,那就是糧食的生產。】

荊咕的卡通小人再次上線,用兩個寫了名字的小人標注著二人的身份和言論。

董仲舒:陛下,儘管古時候的井田製難以恢複,但是可以限製一下土地兼並,讓沒有土地的百姓獲得一些土地。而且關中地區的百姓不習慣種麥子,但如今糧食不夠,不如種植冬小麥,與粟輪種,讓百姓多一項糧食。

劉徹:朕太忙了,好多事情,要推均輸法、創平準法、納粟拜爵,哪有時間管百姓種不種小麥,一邊玩去!

.

天幕下董仲舒:“……”

雖然自己

還沒提,

但是這個語氣的確是自己會說的。

他的家鄉廣川本就種植小麥,

他知道小麥的習性,在看到大漢缺糧食後,覺得關中之地正適合用小麥彌補缺陷,但是沒想到,自己還沒提出來,已經在曆史上被陛下拒絕了……

那麼,自己還要不要再提呢?

另一邊,趙過看到這一幕,不出所料地歎氣:果然,依靠匈奴人的土地,還不如依靠大漢自己的土地。牛羊肉哪裡比得過粟麥。

【但是,這已經是最後的提醒】

【伴隨著霍去病和衛青英年早逝,後續的大漢將軍一個不如一個。

公元前101年,將軍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公元前110年,李廣利不但投降,還葬送了數萬漢軍,幾乎是把大漢的有生力量一次性耗光】

劉徹從聽到霍去病和衛青英年早逝已經不悅了,再聽到李陵、李廣利的戰敗投降,氣得怒不可赦,眼神犀利地看向李廣!

李陵還小不好計較,隻能找李廣。

至於李廣利,這該不會也是李家人吧?

李廣哭喪著臉:“陛下,老臣家中真沒有李廣利!”

這人名字怎麼跟他這麼像,該不會讓老百姓誤會他投降吧?

【我一向不喜歡太過主觀地評價某位曆史人物,畢竟有些曆史名人本身有爭議,有功也有過。但是對於李廣利,這位李夫人的外戚,他真得是沒做一件好事!

一邊想把李夫人的兒子攛掇上位發動巫蠱之禍,搞死劉據和衛子夫,還讓劉徹背了一個晚年昏庸的黑鍋,一邊葬送大漢十萬大軍,那可是騎兵!知道騎兵多費錢嗎?!他自己投降還娶匈奴王的女兒,自己家人被族滅,他家人真是倒八輩子血黴!我嗶——他一個人!】

李廣利投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旱災;

第二年公元前109年,大寒,史料記載“雪深五尺,野鳥獸皆死,牛馬皆蜷縮如蝟,三輔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

而李廣利葬送了大漢的十萬騎兵後,大漢連續遭遇天災,哪有再生力量組織騎兵?

甚至不少家庭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在大旱大寒的相繼侵襲下,更難煎熬。

就連李廣利自己的家族,也因為他的投降被族滅。

儘管曆史上李廣利有過平大宛的功績,但是綜合評價依然是一位平庸的將領。而他的過,遠遠大於他的功,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甚至是自己家庭,都是一位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不足之人。

劉徹氣憤之餘還有些尷尬:李夫人的外戚,聽起來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衛青霍去病,劉徹再次挺起胸膛。

衛霍不也是外戚,怎麼彆人就這麼優秀,李廣利就不行?

這是那李廣利的問題,日後遇到絕對不重用!

【劉徹最大的錯誤,一個是輕信李廣利,另一個就是忽視了董仲舒的提醒沒有及時種冬小麥。

劉徹受限於時代,以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種地

卻不知道,

哪怕衛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趕出塞外,也改變不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這一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僅決定了草原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差異,也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注定不會太高。

所以,劉徹即使遷移了中原百姓去種地,依然糧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時期,劉徹下輪台罪己詔,同時,迎來了拯救大漢的功臣——趙過】

劉徹幾乎是喜極而泣:還好,他還有其他功臣,大漢還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但是他任用賢才從來不論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貧寒,衛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漢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趙過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學習。”

武曌想起從高宗到自己以來與世家的對抗:“秦漢時期還有貧寒才子走上朝廷,到隋唐以來,世家壟斷官場,如果不是糊名科舉,恐怕那些寒門才子根本走不到朕麵前。”

朱元璋比較淡定:“朕分設南北榜,南北學子都可以錄入朝廷為官,沒有地方與門第之見,對大家都很公平。”

至於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員,是他們傻,死了也不可惜。

【華夏最早的農書,是西漢漢成帝時期的氾勝之。最早的農學家,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趙過,現代人在盤點華夏農學史時都離不開這兩位人才】

【而這兩人的出現,也讓華夏的農業發展再次發生了變化。】

秦朝,休養生息並不能解決民生艱難的問題,因為冶鐵技術不足,農耕工具不夠——包括耕牛,官府願意給百姓借用就是因為鐵製農具不夠分發給每個百姓,也不夠降價買賣。

從戰國到西漢,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連續幾任帝王鼓勵養耕牛養馬;

從西漢時期開始,耕牛開始有富餘,耕牛遍地,牛耕開始走上普及化,並且一直流傳到了唐宋元時期。

漢武帝盛世時期,對外打平匈奴,對內興建太學,文化發展,興修水利,冶鐵技術發達,農耕工具效率提高。

然而劉徹如同後世人希望李隆基早死一樣,曆經幾任帝王積累下來的盛世景象剛剛現世,自己開始作死。

在衛青和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後,劉徹不肯放棄,繼續窮兵黷武,百姓民不聊生,四處造反。

劉徹發布了“輪台罪己詔”,迎來了幫他挽回大局的趙過,趙過推廣耦犁、推行代田法,研製和改進家具,如:鋤頭、耙、鍤、钁等等常用的農具,從技術層麵讓農業得到大力發展。

趙過在關中試行“代田法”兩年後,邊疆地區開始實行,有了“代田”和“代田倉”,小麥進入了主糧的範圍。

【冬小麥的優點不僅僅耐旱,最重要的是它是秋種夏收,可以和粟、大豆進行輪種,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

【而且粟是短根,小麥是長根,有助於疏鬆土質,適合地質緊密

的黃土地。同一塊土地進行粟、麥、豆輪種,能夠養活的人口也就更多了】

董仲舒狠狠握拳,激動地看向劉徹:我都說了,種冬小麥!

劉徹:“知道了知道了,種種種!”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因為及時任命趙過,恢複和發展農業,也讓劉徹挺過一次危機。不然秦末時期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恐怕在漢武末年也要發生了】

【這也可以說是農業對政治上的反哺】

“朕沒有趙過,但是朕有農家。”嬴政迅速下令,“召集全天下的農家子弟,有種植經驗的普通農人,考核之後任命為農師官,派往地方監督生產。”

劉徹聽到這裡發出深情的召喚:“這位趙過在哪裡!速速尋來!”

【到了漢成帝時期,一位家鄉在山東氾水的官員受到朝廷派遣,以輕車使者的名義,來到關中地區推廣小麥。

他在前人趙過的基礎上總結出“區種法”,將田地畫成小區塊,在小區塊裡精細地使用勞力和肥料。】

【氾勝之總結了自己種地時的農業筆記,編纂成書,這套書被後世人稱之為《氾勝之書》,從此精耕細作成為了華夏傳統農業種植的第一原則。】

【當小麥被廣泛推廣,漢平帝時期,漢朝再次迎來了人口大爆發,巔峰時期人口達到了6000萬,人均占有耕地為8市畝,人均年占有糧食為320公斤,這個數據一直到近代都沒有被打破。】

劉徹頓時激動:朕又可以了!

人口大爆發,6000萬,自己的後人還是厲害的!

【我國古代有三次人口高峰,第一次就發生在西漢後期,當時全國的總人口在約0.6億人。這是我國人口首次突破半億,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當農業達到巔峰,也意味著走到了極致,從量變需要發生質變,那就是科學技術】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具體地地說就是食物生產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這幾何級數增長肯定要比算術級數快。

如此一來,人口就會增加,而多增加的人口就要以戰爭、疾病等形式消滅掉。人口數字增長達到一定界限便會自動下降。】

【這就是著名的人口論“馬爾薩斯陷阱”。】

【月滿而虧,盛極而衰。當人口達到極致,但是生產出來的糧食沒有滿足人口所需,百姓造反是必然而然的。】

【或者說,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滿足生存需求。這裡麵既有農業技術的限製,也有人為因素——比如說土地兼並。】

天幕一提起土地兼並,劉徹就冷下臉,不用

天幕解釋,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他也正在經曆。

哪怕找到了水工和趙過,沒有足夠的土地給百姓耕作,一切依然是個空。

削藩,事不宜遲!

【成也小麥,敗也小麥】

【漢元帝時期,廢除了漢武帝時期製定的鹽鐵官營,廢除了漢武帝時期把富商遷移到陵邑守陵的製度,從此,南陽迎來了新的豪強——因為種植小麥成為莊園主的地方豪強】

劉徹大怒:“哪個廢物子孫廢的?這漢元帝又是誰?”

大漢以孝治國,這位漢元帝廢除祖宗之法是不孝,肆意妄為沒腦子是愚蠢。

劉徹不敢想象,這麼蠢的後人竟然是他的子孫。

他隻聽到廢除鹽鐵官營就已經覺得糟糕,知道祖宗把這兩項收回來有多難嗎?

再一聽到廢除遷移富商,眼前一黑。

他真得是為了死後有人守陵好看嗎,還不是為了壓製地方豪強。

當地方豪強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是狼也得夾著尾巴,這廢物輕易廢除,有能力壓製豪強嗎?

很明顯,沒有,因為天幕已經說到了新豪強誕生後的結果。

【豪強大肆兼並土地,王莽新政後,宣布讓天下私田為公田,也就是將地方豪強的田地全部收歸國有。】

劉徹:“…………”

這位王莽又是哪裡來的!

這名字怎麼聽都不是漢室宗親,是權臣還是外戚!

嬴政:“這劉家怎麼回事,怎麼一個個都喜歡走極端?”

或者說,跟那宋朝一樣,都是瘸腿?

要麼徹底不管,放任地方豪強坐大,要麼一次性徹底收回,得罪全部豪強地主,就不知道循序漸進嗎?

新入朝的六國舊人偷偷看一眼嬴政:以後再也不罵這位暴君了,比起後世帝王,始皇帝多麼仁慈啊!好歹秦人的田地還是實實在在的,不至於這樣一會兒被豪強掠奪一會兒被收歸皇室。

【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後來地方豪強也參與進去】

【這裡麵有兩位豪強,也是曾經的大莊園主。一位是陰氏,一位是樊氏】

【後來,樊氏族長樊重的外孫劉秀,成為了東漢開國君王,重新為大漢續命兩百年;

而陰氏的孫女陰麗華,成為了東漢的開國皇後以及繼位者的母親】

【其實雖然是宗室,到劉秀時期已經沒什麼宗室待遇,他們能過得不錯,全憑土地,還有——小麥!】

【看,農業是多麼重要!農作物又是多麼重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