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 農耕帝國4(2 / 2)

其他鄰居也插話:“對對對,等稻子和草都都長到七八寸,再放水灌田地,把草都淹死,隻剩下稻子,這應該就是‘水耨’?”

“火耕水耨,這名字不錯,我們都不知道叫這個。”

農人聽著天幕提到他們的耕作方法,仿佛提到自己一樣驕傲。

傳統的耕作方法哪有什麼名字,祖宗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

田地就那麼幾畝,農作物也就那麼一點,根本沒有試錯的成本,生怕不按照祖輩說得方法做導致收成不好。

一年到頭就這麼個盼望,收成不好,全家都吃不飽肚子,餓死餓病的見過太多太多,農人寧願依照傳統而來,不去深究什麼名字理論。

【因為耕作方式比較粗放原始,還需要通過休耕來使田地恢複地力。

一直到隋期,江淮地方都是“火耕水耨”的種植方式,更偏僻的嶺南之地,唐初也是如此。】

“果然不行,這種植方式太簡陋了。”大秦時期,被征集到鹹陽的農家人站在田壟上休息,看到這一幕表示看不下去。

“天幕提到水稻肯定是個好東西,南方人不擅長種植,我農家人擅長!”農家人首領曬得黑紅的臉上滿是興奮,大義凜然地朝南方看去,“我們理應為南方人分憂!”

他的徒弟一邊給師父送水一邊潑冷水:“陛下還沒收複南越,師父你怎麼比陛下還急?”

首領笑嗬嗬接過水咕咚咕咚一口氣喝完,臉上還帶著興奮的紅暈:“遲早的事,遲早的事!”

又多了一種農作物,還是華夏本來就有的農作物,就在南方!

天幕都介紹了水稻曆史悠久,陛下本就野心勃勃要打南越,怎麼可能放過?

等打下南越,農家正好派上用場,多好。

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農家學派,未來是一片光明!

【北人南下後,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也讓水稻開始增產】

夔州之地,身穿長衫的杜甫卷起衣袖,在田間跟當地的農人一起忙碌著,聽到天幕提起北人南下,忍不住想起安史之亂,又想起安史之亂之前長安的繁華盛世。

他滄桑一歎:“哎,何時能回到長安。”

雖然現在他在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能負責管理官府的百頃稻田,勉強維持生

計,過得不算差,可終究是難忘曾經的長安盛世。

“”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田間的農人沒他那麼多傷感懷念,忙忙碌碌地通渠引水。

杜甫看向水田裡,水田裡的稻秧剛剛插完,村人正在引水灌溉,看著農人忙忙碌碌,想起一路漂泊時看到的民生艱難,杜甫的眉頭就沒鬆開過。

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到處是戰火,時不時地打仗,甚至有時候為了征軍糧會強令百姓把還青著沒有成熟的稻子收割下來。

戰火沒有平息,百姓眼前的這一畝地能不能等到秋收的時候?

這時,杜甫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他猛地一抬頭,驚訝地看到天幕放出了他的詩歌:

【這裡給大家欣賞一首詩,詩聖杜甫的《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杜甫:沒錯,這是他最近剛寫的,還沒來得及給友人品鑒,天幕怎麼知道了?

【這首詩記錄了一個種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從直接播種變成了移栽之後插秧來栽培,這也是北方人到達南方之後的技術改革,有了這一改革,才有了現代人常說的“插秧”。】

【現在大家在插秧時可以幻想幾千年前的詩聖杜甫,白天在田間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勞作,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年後依然還在流傳的詩歌,是不是有一種時隔千年與古人交談的時光交錯感?】

天幕放出並排的兩幅畫麵:

左邊是現代人的插秧。他們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褲腿和衣袖,在水澤清澈、倒映著雲影天光的水田裡插秧;

右邊是古人的插秧。他們衣著樸素,有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同樣挽著衣袖褲腿,在泥濘的田地裡插秧。

這是荊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動圖,在現代農業機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極少數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適合用播種機插秧機,大部分都已經是機械耕種。

如果不是發型明顯不同,荊咕覺得甚至都看不出現代跟古代的差彆。

但是對古人來說,很明顯。

.

“詩聖,他們叫我詩聖!”杜甫聽到天幕的讚賞,激動地胡須顫抖。

原來他憑借詩歌青史留名了!

對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華,他是什麼聖?

農人也很激動:“我們插秧都被寫進詩裡了嗎?”

“是哩,還流傳到了後世!”

“後人也用我們的插秧法哩!”

“後人都長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後世的稻米一定產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農人們語氣裡帶著羨慕。

不看衣著,單純看氣色,吃不飽時的麵黃肌瘦跟營養充足時的頭發油光水滑、肌膚

充盈飽滿完全是兩個狀態。

古代農人一眼就看出那些同樣在插秧的百姓沒怎麼餓過肚子,就連插秧時的力氣也很大,沒有他們那樣累得隨時想癱倒在田地裡的疲憊。

杜甫從對李白未來的稱號的猜想中回過神來,安撫百姓:“我們學著天幕的種植方法,一定能收獲更多稻米,我們的後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裡的人一樣。”

村人沒有懷疑他的話,齊齊點頭,看著杜甫的眼神滿是敬佩:

這可是詩聖啊!聖人呢!

聖人說得話怎麼會不對,絕對都是對得!

【宋朝時期,迎來了新的高產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華夏傳統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兩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長期更短,產量更大,很適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荊門,陸九淵正在彙報推廣早稻的過程:“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早米……”

——這位陸九淵,就是“陸王心學”的“陸九淵”。

江南,李綱同樣正忙著寫奏折:“本司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並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時期在江南已經普及到了十分之七。

這位李綱,正是抗金名將、在靖康之恥時組織東京保衛戰的名相李綱。

在還沒有高升,隻在地方為官時,這些曆史書上的名人矜矜業業在田間監督種植,造福當地百姓。

.

北宋時期,趙匡胤聽到天幕提起稻米時,恰好在宮中吃著白米飯,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這麼香噴噴的稻米飯,頓時心情好極了:“還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麼樣。”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趙匡胤都還沒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廣,得等到宋真宗時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經普遍種植,並且能達到一年兩熟。

酒樓裡,兩位相約一起吃飯賞天幕的富戶聞言議論起來:“占城稻產量高是高,但是難吃。”

另一位富戶搖了搖頭:“百姓有得吃就不錯了,哪裡還顧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問道:“那你吃嗎?”

富戶嘿嘿一笑:“這新玩意讓給百姓吃,我就吃祖宗傳下來的米好了。”

友人嗬嗬了,說得好聽,還不是不願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為都覺得難吃,占城米在南宋時期一般是貧民吃,貴族富戶還是寧願吃傳統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時期,為了鼓勵耕種,在皇家花園種下冬小麥;到了宋仁宗趙禎時期,皇家花園裡種植的農作物就變成了水稻】

【農作物的更替說明了政權的交替,也象征著華夏的經濟文明中心從北方來到了南方】

李隆基:政權交替,哼,現在大唐也吃稻米,隻要安史之亂不發生,就輪不到大宋交替!

“仁宗,挺好。”趙匡胤短暫地酸了一秒,想不到歹竹裡出好筍,趙光義的後代

裡竟然有子孫能被叫做“仁宗”

很快趙匡胤自己緩過來,吩咐下去:

“給朕的後花園也種上水稻。”

能省下一筆買米的錢也好,能省一筆是一筆。

.

被趙匡胤短暫地羨慕一下的趙禎正在後宮花園裡種水稻,而他的曹皇後,在後花園種桑養蠶,以帝後之尊,做男耕女織的典範。

趙禎聽到天幕說到自己,頓時驚喜地抬頭:“皇後,看,天幕說朕呢。”

經過天幕這麼一宣揚,百姓應該都知道水稻有多重要,會積極種水稻了吧。

曹皇後含笑點頭:“官家勤政親耕,天下無不向官家學習。”

趙禎得意一會,又有些不滿:“天幕沒有提皇後。”

曹皇後完全不意外,史書不都是習慣性的忽略女性嗎,後世可能根本不知道她在後宮中種桑養蠶。

曹皇後淡淡說道:“官家,無礙,隻要陛下的功績能被天下人知道就很好了。”

趙禎自己也想到了史書記載的事情,他愧疚地拉住曹皇後的手:“皇後為一國之母,是天下表率,朕會讓史官一起記下來。”

曹皇後微微笑了笑,躬身行禮:“謝官家。”

【北宋時期,出現了華夏最早一部稻作品種誌《禾譜》,共計收錄稻的品種不下50個。】

【因為北方人的念舊,開始在田地裡種植冬小麥,實現春種水稻冬種小麥,在一塊土地上利用時間差複種,南遷後一直沒能回返回北地的北方人通過吃小麥聊解思鄉之情】

嬴政沉默了。

每到宋朝,他總是能感覺到跟後世隔了千年的距離,不了解後人的腦回路。

“既然思念家鄉,為什麼不直接打回去,收複故土?吃小麥能有什麼用?”扶蘇哪怕不是武將,也不能理解這種行為。

大秦連文臣也能上戰場,這個時候的儒家也很能打,尤其是公羊之儒,嚷嚷著“百世之仇尤可報”,就這種逼人失去半壁江山的仇恨,換公羊之儒來,早就揮劍上戰場了。

“聽說這宋朝重文抑武?”淳於越快速撇清宋人跟儒家的關係,“陛下,這定然不是儒家正統,是酸儒、賤儒!”

.

與此同時,董仲舒也正在對著劉徹抒發他的嫌棄之情:“難怪天幕嫌棄儒家,都是後人敗壞我儒家名聲。”

大漢如果隻能靠口腹之欲報仇,那還打什麼匈奴,直接多吃點牛羊馬不就報仇了。

大漢的主和派也不是不敢打,是擔心會不會傷民、耗費太大。而從衛青、霍去病去世後的境況看,主和派的擔憂很有道理。

一旦戰敗,得不到補給,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大漢需要花費好多年才能彌補回來。

“吃小麥聊解思鄉之情?為什麼不直接打回去?”劉徹眼神裡滿是輕蔑,大宋再富裕,農作物種類再多,終究不是他所喜愛的風氣。

劉徹直白地看向衛青提要求:“朕更想吃匈奴的牛羊馬,衛青靠你了

。”

“⑾⑾[]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其他將軍酸溜溜:哦,他們就不值得依靠?他們就沒有名字?

【土地輪種帶來的最明顯效果,就是全國人口從980年的3710年增長到了0.94億-1.04億,這是華夏古代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正式破億】

【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成為人口超過100萬的國際大都市。

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戶數是開元盛世時期的138%—325%,福建高達397%-681%。隻要看看這個人口,再聯想一下宋朝發達的商業經濟、海外貿易,就知道宋朝為什麼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但是,一切都敗在了宋徽宗的手裡。北宋有靖康之恥,南宋有崖山之戰,華夏此後迎來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

每次提到這裡,荊咕就好氣!

大唐人同樣很氣!

李世民看到這個人口眼饞死了:“大宋不要把這人口給我大唐啊!”

李世民都如此,劉徹和嬴政更不用說。

對比一下自己時期的人口和大宋時期的人口,齊齊鬱悶了。

“一億多人口,竟然打不過蠻夷……”嬴政深深地不理解。

他又不是沒跟匈奴打過交道,匈奴生活的草原環境更艱難,人口更少。

一億多人就算都是老弱婦孺,就算力氣小點,一人拿塊石頭也能砸死對方吧?

這麼多人,麵對敵人都不會反抗的嗎?

嬴政不理解,正如組織東京保衛戰的李綱一樣不理解。

他在金人入侵時組織東京保衛戰打贏了,為什麼反而被貶官了?

徽欽二宗都被俘虜了,為什麼他反而又被起用還升官了?

等他想再次主戰,想對內改革對外抗金,一雪前恥時,怎麼又被貶官了?

靖康之恥他作為大臣都不能忍受,官家作為帝王怎麼能接受?

李綱不理解。

一直不理解。

直到天幕重提舊事,李綱還是不理解。

“皇位真的比國家還重要嗎?”李綱看著天幕,想起趙構的態度,眼裡老淚縱橫。

就算天幕出現了,官家這副態度,大宋真得還有救嗎?

【宋朝時期,有了一項技術性的突破,那就是農師製度。州縣官府任命精通農事的人為農師,由他們推廣種植技術,農師還有督促農人的責任,負責向州縣官府告發荒廢農事的人。】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農師製度,設置農官,管理農業生產,監督和勸誡農民生產。】

到蒙元政權時,來自草原遊牧文明的蒙古大汗們依然順應了漢人的農業文明,官府製作《農桑圖》《耕織圖》等表現農業生產的繪畫,在民間推廣和刊印。

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知識,元朝政府還組織了一批農學家編寫《農桑輯要》,總結前朝農業生產經驗,把《農桑輯要》印刷出版後頒布到各個州縣用以

指導生產。

《農桑輯要》也是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官修農書。

在農業管理上,元朝政府頒布了《農桑之製》,把對農業生產的管理提到了法律層麵。

.

天幕上一係列介紹元朝官府的農業措施,也前朝的皇帝都看呆了。

不是說元朝是蒙元嗎,是草原遊牧民族,這做起農業措施來,還有模有樣?

“不就是官修農書嗎?朕也可以!”

劉徹一把蒙元代入匈奴,拳頭就硬了,攀比心也起來了。

嬴政更為自信:“紙張也有了,農家人也有,大秦可以讓華夏曆史上的官修農書再早幾千年。”

什麼農師、農官、農書,大秦的了!

【元朝出現了農學家王禎著作的《農書》,出現了更多的水稻種植工具,以耕、耙、耖為主的水田整地技術,“秧馬”這樣專門為插秧、拔秧而設計的農具,出現了手耘、足耘的耘田技術,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這一項由中央政府派遣農家技術人員入鄉的政策,在幾千年後的西方,才剛剛出現】

一直隱形的忽必烈微笑起來:沒錯,既然入主中原,中原皇帝能做的,蒙古皇帝也能做!

他改蒙為元以來,滅南宋後,繼承了漢人的政治製度。

他同樣看重農業,設立了“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二年頒行全國。

現在看來,他的政策果然很好,連後世也在誇。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請問大家知道它是以什麼立國的嗎?】

【它是科技強國,是軍事大國,也是商業巨頭。】

【但是,美國是以農立國。】

【接下來,我將為您介紹,美國特殊的農業政策——“頂天立地”】

【大家可以從中看出,與宋元相似的農師製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