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鄭和被天幕誇獎後,在永樂時期得以提前出國,然而剛準備妥當,正在港口等待合適的出海時間,還沒駛出大明海域就看到這一幕。
他的心腹連忙接住氣吐血的鄭和:“鄭公!”
但是誰能不氣,哪怕換成自己,同樣很氣。
用儘一生的時間與心力換來的重要信息,最終就這麼被後人輕易毀掉!
到底是因為勞民傷財,還是因為他是宦官?
鄭和心裡清楚,但是嘴上不能說。
因為他作為罪臣之後,成為宦官是天子的命令,他抱怨就是對陛下對太祖不滿。
鄭和握緊拳頭:
“我們一定要帶回真正有用的東西,讓後人想毀也不敢毀!”
美洲,他一定要找到!玉米,番薯,土豆,如此多的珍貴主糧夠不夠!
.
“無知!如此無知之人是怎麼當上的官?”
朱棣也在狂罵。
否認鄭和下西洋,說什麼勞民傷財,這不就是罵他嗎?
這樣的蠢貨還能進朝廷,簡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關於明朝的滅亡,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我前麵提到的,明朝國庫一直很窮,大明寶鈔不僅僅是源於前朝的紙幣使用慣例,也是源於銅和白銀儲備不足。到了後期,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大明通貨膨脹嚴重,大明寶鈔淪為一堆廢紙。】
【也有人說,源於朱元璋的人殉。當他斬斷了所有皇妃的生存機會,
也斬斷了與朝中大臣聯姻結為親家的機會。再加上後麵的皇帝把公主嫁給平民,
??[]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
讓皇室失去了天然同盟。】
【還有一種說法,說大明亡於黨爭!
這就是大明最有名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
朱元璋狠狠握拳,在馬皇後擔憂的眼神中咬牙說道:“都記下來!記好了!”
本以為解決了外戚,原來導致了新的隱患,反而失去了姻親同盟,連大臣都不願意為皇室效忠,後麵的皇帝到底做得有多爛?
朱元璋不敢想象。
他殺了那麼多功臣,但依然不缺大臣。
前朝南宋那樣軟骨頭,被蒙元鐵騎逼到絕地之時,還有幾千大臣一起殉國,他以為大明至少比宋朝好,沒想到如此不堪!
黨爭自古以來經常有,宋朝其實也有,主戰派與主和派,改革黨與保守黨,牛李之爭的牛黨與李黨,但沒想到,大明竟然還有閹黨參與。
朱元璋越想越觸目驚心,難道,這些都是他帶來的惡果嗎?
永樂時期,剛剛設立了東廠的朱棣也在心虛:他設立東廠是為了製衡錦衣衛,想不到後世竟然演化成了閹黨和東林黨之爭,這閹黨,不會是東廠吧?
明憲宗時期,剛剛設立了西廠的朱見深懷疑的目光投向汪直:他一直覺得太監是沒有根的人,隻能依靠皇帝,但是大明竟然亡國於閹黨與東林黨之爭?閹黨不會是西廠吧?
可讓他放棄使用太監,又有些舍不得,太監比大臣聽話多了。
感受到最大依靠的懷疑,汪直嚇得立刻跪下:“陛下,臣沒有毀壞三寶公公的航海日誌!臣立刻去找!”
他下定主意,讓太監們都動起來。隻要讓陛下感受到,閹人也可以實實在在的好用,陛下定然舍不得放棄西廠。
【燒毀鄭和航海日誌的官員,到底是出於對閹黨的憎惡,出於對鄭和宦官身份的介意故意毀壞,還是單純因為迂腐,現代已經不可知。】
【但是我們知道,當華夏的水果錯過了發展期,到後麵就隻能被迫發展。】
新疆是蘋果的起源地,但是在華夏並不受重視。
在古代,蘋果有多個名字,西漢時期被叫做“柰”,因為酸軟口感,一直是配角。
但是當新疆野蘋果被國外帶走,與歐洲野蘋果結合,並且被不斷育種改良後,就有了現代又紅又甜的蘋果。
20世紀,美國人經過不斷地育種後,成為了現代蘋果的主要產地,然後美國水果商們帶著“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宣傳口號,來到了山東煙台,同一時間帶來的,還有煙台梨,在當地開始了大量種植。
.
“這個蠢貨毀壞我們文官的名聲。”
明朝的文官集團聽到毀壞鄭和航海日誌,罵罵咧咧道。
“都動起來,找航海日誌的找航海日誌,研究水果的研究水果。”李三才作為東林黨的中流砥柱,一直以來反對的事宦官乾政,提倡實乾,他自己也以身作則。
“我東林黨為國為民,
就算打擊閹黨也是為了國家為了陛下,
怎可背負亡國罵名?”
他擔憂地看著天幕:如天幕所說,現在大概已經是明朝末年。黨爭進入水深火熱階段,民間百姓生活也民不聊生。隻是現在,再重視農業是否還來得及?大明還有救嗎?
【華夏的水果從名字上就很有意思。】
枇杷,原產地就是華夏,因為葉片形似琵琶,諧音得名為“枇杷”;
以產地命名,比如哈密瓜、沙田柚,原產地是新疆哈密和廣西容縣沙田;
以形態複合命名,佛手柑,形似佛手,味道恰似柑橘;
還有受到外來文化影響。
比如菠蘿蜜,產自古印度,被尊為“佛果”,隋唐時期與佛教一同傳入華夏,當時被稱為“頻那挲”,是梵文的直譯;宋代之後改名為“菠蘿蜜”,“菠蘿蜜”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頓悟”“到達彼岸”。
.
“波羅,此雲彼岸;蜜多,此雲到。”長孫皇後念出佛經裡的原文。
李世民輕輕歎息一聲:“被後世的蠢貨氣得上火,還好觀音婢給朕熄火了。”
不然,他也要氣得頭痛。
每次看到後世各種奇葩君臣,李世民就要感慨自己的幸運。
“還是朕的愛卿們可靠。”
大臣們何嘗不是同一種想法,“還是陛下好!”
一時間,對比後世君臣關係,大唐的君臣融洽,無比和諧。
【本土水果能從名字上看出來,外來的水果同樣能從名字上看出來。】
胡蘿卜、胡瓜之類帶“胡”字的瓜果,一般是兩漢、兩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中原的;
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番茄之類帶“番”字的,大多都是南宋到元明時期由“番舶”從海外帶入的;
洋芋之類帶“洋”字的蔬果,大多是清代到近代被引入。
【當然,明朝也有正麵例子,比如桑基魚塘之類,這樣的綜合性農業其實無論是對桑樹還是養魚業都是很大的幫助。】
【人要吃得雜才能營養豐富,哪怕是貴族老盯著肉吃,也容易得富貴病。比如糖尿病,在古代叫做消渴症,基本就是富人專享。還有一些肥胖症,也是偏食隻吃肉類的緣故。】
【對植物來說同樣如此,大自然會生長各種各樣的植物從來不是偶然,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生物鏈同樣競爭激烈,能存活下來都是物競天擇的選擇,反而因為人類的乾涉才容易出現物種滅絕。】
水果的育種不是一代兩代能解決的事,也不是家境貧寒的農民簡單嫁接一下就能立刻改良的。
需要精力,需要時間,更需要錢財。
所以當百姓有餘錢的宋朝可以勉強實現水果自由,盛世過於短暫的唐朝隻有貴族有條件。
但是作為封建王朝巔峰的清朝,原本是可以的。
可惜,他選擇了繼承明朝的閉關鎖國。
天幕沒
有單獨說清朝,但是處處都在說清朝。
玄燁想著大清的情況,想著大清後世會越來越多的人口、越來越少的土地,也不由得感覺到了壓力重大。
事情真得是太多了,他的新水稻還沒研究出來,又來了水果。
等大清的水稻增產,百姓都能吃飽肚子,是不是也能研究水果,然後反過來高價賣給其他國家?
還有那優良育種計劃,外國人有技術,大清是不是也可以參與進去?
【農業作為立國之本,關係著千萬人口的飲食,被人偷走種子然後用高價水果再偷走銀子,不覺得很冤大頭嗎?】
【工業上,我們為了避免受製於人,著手建立全世界最全麵的工業體係;
農業上,我們同樣需要建立全麵體係。】
【現在大棚種植已經在走精細化產品路線,隻是想起曆史上可能遺失了很多種水果,還是覺得很痛心。】
【我們在工商業上落後了幾百年,沒曾想到,就連最擅長的農業上同樣也落後了許多年。】
荊咕每次查資料發現華夏的各種技術和農作物本來走在世界前列,結果一落後就落到坑底,什麼都需要從國外引進時,心裡就很不是滋味。
更不是滋味的,是許多華夏自己的東西還需要從外國引進。
荊咕換了個語氣,也換了個主題,開始講述“竹子”
的故事。
【水果因為不實用,不如糧食扛餓,所以一直被忽視,但是還有一個東西,因為實用,一直被重視。】
【這就是竹子。】
【說起竹子,首先問大家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覺得竹子是樹木還是草?】
民間開始爭執起來:“當然是竹,那麼大的竹林,大片大片,綠蔭蔭的,不就是樹林嘛。”
“天幕都這麼問了,那肯定就說明不是樹木。”
“但哪有這麼大的草?”
“就是,草長個半人高了不起了,哪有這麼大。”
“那樹上的莬絲子不也很長。”
“那不一樣……”
.
朝廷上,李世民也問起大臣們:“愛卿,你們說竹子是樹還是草?”
“說它是樹吧,它是空心的,哪有樹是空心的?”長孫無忌道,“說它是草吧,也沒見過這麼高的草。”
長孫皇後輕笑道:“臣妾不懂植物,但是臣妾懂天幕,天幕故意這麼問,定然與常人想法不同。”
李世民:“所以皇後覺得?”
長孫皇後語氣肯定:“這竹子,是草。”
果然,天幕揭開了答案:
【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竹子能長那麼高,比許多樹木還高,但是它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屬於草的家族。】
在樹林裡,一棵樹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但是竹子不同,一片偌大的竹林,或許隻有一株完整的生命,每一根竹子都是這個生命的一部分。
在地下,根莖將一根根竹子連接在一起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地表上的竹子不過是根莖的分支,用來儲存竹林光合作用轉化的能量。
每年秋天,竹林用根莖儲備能量,一整個冬天休眠儲藏後,到了氣溫回升,一場春雨過後,竹筍便會一日一變快速生長。
【竹子貫穿了華夏的整個文明史,在人類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融入了華夏文明裡。】
【漢字從出現以來,不斷地發展完善,這個時候“竹”文化已經刻入文字裡。】
【華夏5000年文明,有2000-3000年記載在竹簡之上。】
從7000年前,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已經進入了人類的生活。
6000年前,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號和後麵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象形文字的“竹”,和與竹有關的文字。
這是最早見於陶器的代表文字的象形符號,其後開始有甲骨文、金文。
在陝西、河北、山東等地,陶器均有“個”字圖案出現,這裡的“個”就是“竹”的意思,“竹”是由“個”字演變而來,因為竹子的葉子是由3片葉子組成,看起來像是“個”。
揚州的“個園”就是竹園。
甲骨文中的“雪”,就是竹子上麵壓著雪。
甲骨文的“雲”就是竹子上麵有一朵雲,“笑”就是竹子搖搖擺擺的形態,讓人忍不住聯想風吹過竹林,竹葉嘩啦啦的聲音與人的笑聲相似。
從戰國到魏晉時期,竹簡也被使用了約800年間,承載著華夏象形表意特征的方塊漢字,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書法藝術。
從“個”演變到“竹”,再演變成“竹”部首,到康熙年間,“竹”部首的字增加到960多個,說明與竹的文化已經互相滲透。。
【華夏目前發現的竹簡多為戰國時期,最古老的事戰國早期的曾簡和信陽楚簡,約為公元前400年。】
【在紙張出現之前,竹簡是華夏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後來人們掌握了提純竹纖維技術後,竹子又成了造紙原料。
早在1500年前的晉朝,華夏開始使用竹造紙。
到北宋時期,竹紙飛速發展,以浙江所產的竹紙最佳。
天幕特意放出竹紙的製作過程,與蔡倫造紙術相似,也需要把纖維煮爛、然後撈紙、曬紙。
這一次更為詳細,讓劉徹驚喜:“大漢不缺竹子,可以一試!”
大漢的紙張其實已經製造出來了,但是紙這樣的好東西,多多益善。
破漁網和麻布可以做紙,竹子也可以專門做竹紙,再加上宮中技術越來越精湛的繡娘刺繡的地圖書冊等等,劉徹頗為滿意。
當然,要是再來更好好東西,他也不嫌棄~
【除了竹簡,在竹簡上書寫的毛筆也多以竹子作為筆杆,也就是竹筆。
在殷商文化遺址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可以看到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
【日常生活中,竹子也被運用在方方麵麵。】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竹子建房子建亭子好用!”即將舉行社戲前夕,村裡的百姓快速搭建的台子,多是用竹子建造。
“做籮筐好嘚嘞!”篾匠一邊靈巧地編織著竹篾的籮筐,一邊誇獎竹子為他們全家帶來的職業道路。
有這樣一門手藝,他一人可以養活一家老小。
在他身邊,還有大量的竹床、竹框、竹匾等生活用品,和夏季乘涼用的竹夫人,下雨用的竹鬥笠、竹傘。這些技藝一直傳至現代,依然在使用著。
“還有竹筏,竹車,竹轎子!”擅長做竹筏的工匠一邊熟練地捆綁著腳下的大竹子,一邊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
靠山吃山,他們這是靠竹吃竹,一家老小,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賺錢賺活路,都離不開竹子。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認識到竹子的藥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竹子不同部位的藥用價值,其葉、根、實以及莖稈加工而成的竹茹、竹瀝、竹黃、竹蓀都是治病良藥。就連竹子即將死亡前開出的竹花,裡麵的竹米依然可以食用,炒熟之後十分美味。】
“不僅藥用,也好吃。”
福建之地,少田地的山裡,百姓離不開竹子,住也用,吃也用。
“春上沒糧食吃的時候,吃竹筍也可以救災。”
【竹製樂器自古就是“八音”之一,種類多達200多種,從西周時期開始已經形成了樂器的分類。】
笛、簫、笙、箏、竽、箜篌,單是看那竹子頭就知道製作的原材料是什麼。
還有一種特殊的樂器——尺八。
尺八同樣是采用竹子製作,因管長一尺八寸得名“尺八”。
【可惜。】
【尺八原本是大唐的宮廷雅樂,但是現如今在華夏銷聲匿跡。反倒是唐朝時期作為吹禪法器傳到日本後,日本保留下來,並且分為眾多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