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於華夏,這同樣是中外學者公認的,全世界的大豆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引自華夏。】
【因為大豆在華夏名叫“菽”,許多國家文字中大豆一詞的發音與“菽”相似】
【國內部分考古學者認為,早在8000年前,大豆已經被華夏居民開發。】
“8000年前華夏是什麼時候?”嬴政難得有些茫然了。
天幕之前講四大文明古國對比時,好像也沒說過華夏八千年前的曆史。
淳於越快速翻自己的筆錄,然後肯定道:“天幕確實沒講過。”
“想不到,大豆原來曆史如此悠久。”嬴政不由感慨。
前麵講桑樹7000年曆史,感慨都沒大豆強烈,因為桑樹自身長壽,在遙遠的山澗存活,一活就是1600歲。
可是大豆看起來如此渺小,脆弱,低矮,竟然也有8000多年的曆史,大豆是怎麼活這麼久的?
【2013年,考古專家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通過浮選發現了野生大豆,在10個遺跡單位中獲得了距今約8500-8000年的共131個野生大豆遺存。】
【到龍山時代,大豆稱為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大豆的最早栽培區域是在黃河流域。】
【龍山文化以後,殷商之前,距今3900-3600年間,洛陽皂角樹遺址二裡頭文化層中再次發現大豆,此時的大豆確定為栽培種,即已經經過人工培育後的大豆。】
【山東省即墨北阡遺址浮選中,周代地層發現了大豆69粒,此時的大豆已然是完全馴化的作物,屬於栽培大豆的成熟階段。】
【通過這些考古資料可見,東北、華東、華北、華中、洗白等多地均出土過春秋時期以前的半栽培或者栽培大豆品種,大豆從野生逐漸被栽培馴化,到商周以後已經趨於成熟。】
一係列的考古曆史可以看到遠古時期的先民是如何馴化大豆,並且栽培和食用大豆。
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先民已經成熟的栽培技術,大豆迅速上升到主食的地位。
“菽粟不足,未生不禁,民必有饑餓之色。”李斯遙望著天幕上熟悉的大豆,念出了《管子》裡的詞句。
“聖人治天下,使得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淳於越瞥了競爭對手一眼,念出《孟子》裡的話語。
秦漢時期,大豆依然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尤其是秦朝,不止百姓,官吏裡也有繼續吃豆飯的。
所以上到帝王將相,下到民間百姓,對大豆的種植十分重視。
官吏在感歎菽對於國家社稷的重要,百姓實在的想到了它的口感:“豆飯豆粥雖然不好吃,好歹能活命。”
家裡的小孩聽到豆飯就撅嘴:“我不喜歡吃豆飯!”
大人一巴掌拍過去:“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挑三揀四!”
大人對小孩的挑剔完全不放在心上,一心想著莊稼
地裡的事。
如果不是大豆長得好,
就家裡那點粟,
全家早餓死了。
粟米飯口感好,味道也更好,他不喜歡吃嗎?但是奈何產量低,也不知道學著天幕堆肥之後,產量能不能提高點。
【漢朝時期,粟和麥的主食地位上升,大豆種植麵積開始下降。】
【漢武帝時期,大豆的種植比例從戰國時期的25%下降到8%左右,但是種植範圍更加廣闊,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發展,西到四川,東至長江三角洲,北到河北、內蒙古,南到浙江,百姓種植大豆越來越普遍,成為民間常用的主要糧食和救災救荒食物。】
【從西漢到東漢,小麥的種植越發普遍,粟、麥、稻逐漸成為主要主糧,大豆開始退出主食,發展成了重要的農副產品。】
秦朝時期,農人在家中看著一堆黑漆漆的豆子,伸出手抓了一顆舔了舔,然後嫌棄地皺起了眉頭:
“大苦酸鹹了些,做得有點失敗了。”
——秦朝時期,大苦就是指豆豉,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豆豉。
老秦人看到天幕裡做豆豉農人那熟悉的打扮,再看著自己家中的大豆:“大豆實在是個好東西,無論是土地貧瘠還是肥沃都可以種植,無論是寒冷還是炎熱的氣候都能適應。”
“而且消耗的地力少,災荒之年也能穩定生產。”家中的老人想起往年難熬的饑荒和戰亂年份,全靠大豆抗餓活下來。
每逢戰亂,家裡的男丁都被征兵,全靠女人種地,澆水施肥都無力多耕作。
若是遇到寒冷、旱災輪流發作的災年,更是難熬。
還好大豆好養活,不管什麼災年、什麼貧瘠的土地都能種活都能豐收。
朝廷因此會規定每家每戶至少要種植定量大豆,以保證災年產量,用作救災救荒。
百姓哪怕家裡田地再少也會墾出一兩畝地來種植大豆。
“這豆豉看起來不錯,咱家可以試試。”
“急什麼,這一期講大豆,大豆的用處肯定被後人發現的多多的。”
【大豆,還是一個很善於合作的“百搭高手”。】
【大豆可以與根瘤菌共生,這種細菌可以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氮肥,供植物生長。不僅能提高土地肥力,十分適宜輪作和間作。】
【《齊民要術》裡就提到過“麥-大豆-穀”的輪作,可以參與各種靈活多樣性種植,不僅肥沃土壤恢複地裡,還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
【幾千年後,美國人在得到大豆,進行研究後,一位著名的化學家也提出用大豆與棉花、玉米輪種,幫助棉花和玉米豐收。】
“原來如此!”民間的農人想起自家意外的豐收,歡欣雀躍。
“我說種過大豆之後種黍怎麼感覺產量更高了,原來不是錯覺!土地是真得更肥沃了!”
雖然古人不懂什麼事根瘤菌,但是很早之前古人已經發現,大豆作物參與禾穀類作物的輪作,不僅豆子可以豐收,輪作的禾穀類也能生
長地更好。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華夏一直有人多地少的問題,百姓需要用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才能養活一家老小,也就需要土地連續進行生產,連連種製不斷地發展,後麵漸漸有了更多的輪作、間作、套種、混作等種植方式。
現在天幕提前告訴古人大豆可以與各種植物輪作,麥子、穀子、棉花、玉米都行,哪怕明清以前沒有玉米、棉花不普及,但輪種麥子穀子也能提高一大截產量了。
朝廷裡的帝王眉頭一皺:“怎麼又是美國?”
又是得到大豆進行研究,不會美國也來個植物間諜吧?
朱元璋冷笑:“後世的清朝是什麼鬼,朝廷跟個篩子似的,什麼國家都敢派間諜,就是這樣的朝廷搶走我大明的江山?”
論間諜,他的錦衣衛不就是嗎?
比起被外國間諜偷盜自己的東西,朱元璋想通了,錦衣衛隻用在官員內部太浪費了,派出去開疆拓土帶點實際用處才值。
至於官吏,等大家忙著跟各國打交道,哪有時間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忙不死他們!
朱元璋的目光在兒孫們、百官以及錦衣衛、太監身上挨個掃過,哦差點漏了,他的女兒和妻妾也不少。
朱元璋每次一聽到天幕說大明從頭窮到尾,再看這些人腦海裡想到的就是發俸祿就得浪費國庫多少錢。
都得給他賺回來!
後世子孫不可靠,國庫要富裕,從他洪武年間開始!
【而且,大豆還有個最重要的優點,營養豐富,便於烹飪。】
【從西漢年間,淮南王劉安煉丹意外中發明了豆腐開始,華夏人對於豆製品的探索從未停止。
魏晉南北朝時期,豆製品發展多種多樣,《齊民要術》裡就有明確的豆豉、豆醬的加工製作流程。】
【隋唐宋元時期,大豆普及全國,開始廣泛被人們使用。
宋朝已經開始用豆子榨油。】
“用豆油煎豆腐,那才叫一個美味!”
蘇軾快速與友人分享自己的烹飪心得,“豬油太葷,豆油剛剛好,煎豆腐炒竹筍都美得很!”
在他對麵,佛印和尚坐在一盤棋局之後,聞言含笑點頭:“善哉,善哉,我寺廟僧人多食豆腐豆油,大豆實在是活人無數,功德無量。”
兩位曆史名人興致起來,開始討論豆製品的各種吃法,而這也是宋朝時期的一大特色——美食文化發展的極為興盛。
到南宋的集市上,小攤販各種叫賣著豆製品美食:
“豆團!好吃的豆團子咯,新鮮出爐還熱乎著呢!”
“豆芽!豆芽!新鮮的豆芽脆生生水靈靈!”
“賣豆粥咯!賣豆粥!早上喝完豆粥一身暖和咯——”
“賣豆糕啦!官人吃豆糕嗎?小娘子吃豆糕嗎?”
好一派繁華景象。
【明清時期進一步完善。
豆豉、豆醬、豆
腐、豆油、豆漿、腐乳、腐竹都已經成型。】
荊咕特意把各種豆製品製作過程剪輯成了一個視頻,一邊放一邊介紹。
於是天幕下的古人這一次可以看到各種完整的豆製品製作過程,一個個忙忙碌碌地開始記錄。
【豆類含有優質植物蛋白和脂肪,還有重要的大豆異黃酮,可以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用大豆發豆芽,少少的一點水,用黑布遮住,三四天就發芽長長,可以食用了。
在冬日是難得的綠色蔬菜,若是出海,也是海上重要的美食來源。
用大豆做豆醬,洗乾淨,蒸熟,壓碎,再加入鹽密封起來,等一段時間發酵成豆醬,就是重要的調味品。
在本土蔬菜普遍寡淡的時候,在鹽價不太穩定、一抬價就吃不起的時候,是古代百姓有些時候可以替代鹽的佐料;
還有最經典的美食,豆腐。
用石磨磨成豆漿,煮熟,用鹵水或者石膏點豆腐,等它凝固後就是豆花,也可以加入鹽或者糖來食用。
也可以把它倒入木框中,然後壓成型,等待一段時間,就是嫩生生的豆腐。
在缺肉的時候,豆腐是古人重要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而且口感軟嫩,對沒條件清洗牙齒保養牙齒、年紀輕輕牙口不好的古人可謂是老少皆宜;
若是沒有石膏或者鹵水,把豆漿煮沸,表麵結出一層豆皮撈起來,那就是腐竹。
或者把豆腐切成小塊,用鹽、酒醃製一下,放在壇子裡發酵自然生出白黴,就是腐乳。當然,如果有辣椒或者其他調料加入其中就更美味了。
而且豆漿、腐乳、腐竹操作方便,學會那技術每個小家庭都很方便自製,既可以豐富餐桌,也是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榨取豆油在很早就有,早先是純人力的方法,先把大豆做成豆餅,然後壓榨,撞擊取油。
到宋朝時期,有了大型的榨油機械,一下子湧現許多榨油坊,豆油便開始普及開來。
豆油在缺油的時代,是難得的油料作物;
而且榨油之後剩下的豆粕是飼養牲畜的好肥料,牲畜吃了能快速長膘。
.
從戰國到秦漢時期,大豆還沒有如此多的食用加工方式,秦漢先民頓時看得眼花繚亂,口水直流。
秦漢時期的烹飪工具主要是火烹、石烹、陶烹和青銅烹,烹飪手法主要以烤、煮、蒸為主,比如水煮豆子、水煮豆粥等。
水煮的方式雖然原始樸素,但也可以驅除原本的豆腥味,也可以避免豆子不熟中毒的情況,果腹和補充營養也有一定的作用。
受到天幕帶來的後世人的啟發,秦漢古人一個個有了新想法。
北方的鄉村裡,一家人正在議論。
家裡的男人裂著乾裂的嘴唇笑:“那豆漿方便,用石磨磨成豆子再煮就可以食用。”北方的秋冬乾燥的很,看到天幕上的豆漿熱氣騰騰,隔著天幕就很好喝的模樣,自己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去做豆醬。
“豆漿不頂餓,我看還是豆腐好,軟嫩的老人孩子都可以吃。”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家中已經能幫忙下地乾活的半大孩子砸吧砸吧嘴:“我覺得豆芽好,冬日裡吃不上青菜都快上火了,今天晚上我就去把豆芽發起。”
也有人更渴望食用油:“就是那榨油,那機器怎麼弄,看不清楚。”
鄰居道:“想那麼多做什麼,這種難度大又賺錢的,商人,朝廷,自有聰明人去嘗試。”
在城市裡,擁有莊園的大商人不等朝廷發布政策已經開始打豆油的主意了。
“榨油的機械倒也簡單。”莊園上自然也是養了工匠,工匠琢磨一下天幕裡的豆油壓榨機械,“好像不難。”
那什麼宋朝都能榨豆油,他們大漢怎麼不可以。
不光榨油的不難,其他程序都相對較為簡單,哪怕是秦漢這樣工具匱乏的時候都可以實現。
莊園主人美滋滋:“那豆粕也是好東西,能讓牲畜長膘,可以一試。”
他的莊園上可是養了不少牲畜,天幕這麼一介紹,今年定然是個好收成。
【到了現代,大豆被開發出更多的用途。】
【比如還可以作為傳統工業原料,製造肥皂、油漆、生物柴油,大豆產業牽動著油脂加工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食品加工業、工業製造業、新能源行業等多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
製造肥皂算是最為簡單的,荊咕特意找出相關視頻。
因為是生活用品,豆油可以用廢棄的豆油,也可以用動物油脂之類,荊咕是想到了肥皂作為“穿越三寶”,在古代大有用處,在現代也有許多人自製肥皂,特意插入一段自製肥皂的視頻,還特意做了材料解說。
材料需要廢棄豆油、草木灰或者其他純堿、木桶和攪拌棒和模具,過程主要是加熱、攪拌然後冷卻,操作對古人來說同樣具有可行性。
就是可能會有一定的危險,荊咕特意標上:未成年不得嘗試!請謹慎操作!
到視頻結尾,還不忘放上一段用肥皂洗手的洗手歌:“洗洗手,洗洗手,飯前便後洗洗手~”
.
魔性的歌聲頓時讓小朋友也跟著一起唱:“洗洗手~洗洗手~”
一邊唱一邊拉著父親的袖子搖來搖去:“阿爹,這個肥皂我也想要!我也要洗洗手!”
“洗洗手,洗洗。”父親差點被帶的一起唱,為了身為父親的威嚴,迅速清了清嗓子。
“咳咳,肥皂還沒做出來,不急。”
他看向自己娘子,
他們二人是在街頭賣“寒具”的,
也就是油條。
油雖然可以反複用,但是使用次數多了,難免有麵粉沉底,把油弄臟了。
雖然想方設法把油洗過之後,弄清亮了繼續使用,但是難免有些浪費,現在看到天幕提到用廢油來做肥皂,頓時動了心思。
“官人,要不試試?”娘子也心動了,“現在咱大宋還沒有肥皂,要是咱倆先做出來,肯定比賣寒具賺錢。”
“看起來也不難,這模具,咱家糕點模子就可以。”官人立刻拍板,“天幕結束咱就試試,正好家裡有廢油,也有食用堿。”
他看著天幕裡那洗手用肥皂搓出滿手泡泡的模樣,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商機:這東西如此便利,日後大家洗手洗臉洗頭發豈不是都可以用?比自己煮皂莢方便,比貴人用的澡豆澡麵成本低,就算低價賣想必也能賣的不錯。
民間的小商販都發現了肥皂的優點,更不用說朝上的君臣。
“這個好!”劉徹心心念念著天幕說過的羅馬貴族用黃金買絲綢,看到肥皂個頭不大比絲綢更方便運輸,高興極了。
“這東西可以高價賣給外國貴族,按黃金定價!”
桑弘羊連連點頭:“沒錯!沒錯!”
大豆真是個好東西啊,最重要的是,大漢不缺大豆,做都有做肥皂都有這條件。
【大豆被稱為“豆中之王”,成為了華夏幾千年特色的豆文化。】
【為了彰顯海峽豆文化,領導人國事訪問和國際慶典的宴會桌上,都可以看到大豆化身豆腐的各色國宴菜式出現在國宴餐桌上。】
早餐經典搭配豆漿、淮揚名菜文思豆腐都曾經就上過國宴,被用來招待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