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秦朝,就離不開商鞅變法。而“商鞅變法”,也可以說是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內部改製重組。】
商鞅變法的關鍵,是修改了三樣製度:官製、爵位製度和稅製。
修改官製,從職業官僚取代貴族世襲,開始大力吸引外來人才;
修改爵位製度,一是讓平民有了靠軍功獲得爵位的上升途徑,二是爵位不再能世襲,可以避免階級固化;
修改稅製,就是統一稅收權力,貴族在自己的封地上不能直接收稅,可以分紅部分,但是不能阻礙國庫的稅收收入。
為了改革,秦孝公嬴渠梁還發起過幾場在後世看起來極為奇葩的戰爭,對魏國的戰爭。
.
秦國,士兵一邊整理著盔甲、乾糧,一邊與同袍抱怨:“咱們打了兩次,兩戰兩勝勝,但是每次打贏了就退回來,也不占領土地,也不搶人貴族,圖啥呢?”
同袍冷靜地磨著自己的武器,讓青銅長矛更為鋒利,一邊隨口道:“你管他圖啥,讓你打就打,讓你殺就殺,廢話忒多。”
士兵看了看自己武器,都已經砍鈍了:“這不是又來第三次,我擔心還有第四次。”
說話的時候,另一位同袍也來插話:“也不搶土地也不搶人,白白送死,誰不想回家。”
打磨武器的士兵看到刀口磨得鋒利發亮後,澆上清水,再擦乾,站起身來:“行了,少廢話,不想送死就好好準備。”
幾個士兵歎氣幾聲,抱怨歸抱怨,也沒法改變朝廷的命令。
他們這些做小兵的,最後還不是得好好聽命,多做些準備,免得上戰場送死。
等到秦軍響起集結的軍樂,一群士兵甩掉所有雜念,跟著行軍,出發到了魏國邊境上。
當前進的鼓聲響起,將領一聲:“殺——”
殺戮的血液被點沸,士兵們跟著往前衝,喊著口號,揮舞著兵器:“殺——”
喧嘩聲震天中,眼前隻剩下一片血腥之色,最後,戰爭結束了,大秦迎來了第三次勝利。
但是,再次撤軍,沒有占領分寸魏國土地。
將領看著活下來的士兵,吩咐點清他們殺死的人頭,並且帶來了好消息:“按照殺死的人頭,計算軍功。”
在一群士兵不可置信的眼神中,將領宣布:“大秦以軍功授爵,你殺的人頭多,以後也是有田地有爵位的大人物了。”
“我有爵位了?”
士兵們不可置信,直到拿到了朝廷給的賞賜,終於激動到失控大笑,
“哈哈哈哈,我有爵位了!”
打磨兵器的士兵淡淡笑道:“我比你更高一級。”
士兵聞言有些羨慕:“早知道聽你的,多殺點。”
至於沒占領魏國土地,管他們什麼事,好處已經拿到手了,魏國不魏國已經不重要了。
而對於秦王來說,改革已見成效,同樣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魏國的那點土地根本
不重要。
.
“大秦這是在用魏國練兵,雖然沒有占領土地,但是殺人是實實在在的。”扶蘇看到身邊年幼的弟弟妹妹似乎不理解秦孝公的做法,特意解釋道。
說完,忍不住感歎了一聲:“魏國明明也有許多人才,可惜了。”
秦國公子公主們自然是離嬴政最近的,哪怕扶蘇壓低聲音,嬴政也聽到了這一句話,淡淡地瞥了兒子一眼。
李斯也抬頭看了扶蘇一眼,眼神微動,還是快速挪開視線沒有暴露自己的情緒。
他隻是在心中嘖了一聲:你可惜什麼,若是魏國一直那麼厲害,哪還有你秦國公子的身份。
對於李斯這樣野心大能力也大的臣子而言,對始皇帝是心服口服,但是對扶蘇,哪怕接受了對方作為大秦繼承人,論能力還是有些看不上眼的。
但是為了大秦的穩定,也為了自己的晚節不被唾罵,李斯索性閉上眼睛不去看。
罷了罷了,大不了扶蘇公子上位後自己也學一下範蠡,棄政從商,去做個富家翁。
範蠡能成為“陶朱公”,韓非能成為“韓非子”,自己沒理由隻能當個奸臣。
他老李,也是很厲害的!
【雖然曆史上改革變法很多,商鞅變法聽起來好像一蹴而就馬上就見成效,事實上,單獨是第一階段的軍功製改革,就用了十年時間。】
【秦王深知,拳頭就是硬道理,先改革軍製掌握了兵權,再改革官製和稅製,對舊貴族下手。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並不是曆史書上簡簡單單幾百字講述的那麼簡單。】
荊咕先放商鞅變法的軍功製改革不是偏題,這是商鞅變法的先驅改製。
在軍功製度實行,從民間提拔到了足夠的人才,秦王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後,又開始改革官製和稅製,從舊貴族手中一點一點收權,舊貴族哪怕有抱怨,秦王也不在乎什麼,因為手裡已經用了自己的軍隊。
可以說,商鞅變法能夠成功,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持,也離不開君臣二人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再對比一下後世失敗的變法,不是君王掉鏈子就是大臣互相撕扯落入政敵陷阱,從內部就注定了失敗。
.
宋朝想要變法的宋仁宗、宋神宗,齊齊感覺仿佛在被天幕點名批評。
宋仁宗時期,範仲淹變法,又被稱為“慶曆新政”,從公元1043持續到1045年,不到三年,失敗告終;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又被稱為“熙寧變法”,從公元1069持續到1085年,宋神宗駕崩後,變法失敗;
甚至後世出名的奸臣蔡京,在宋神宗時期還舉行過二次變法。
蔡京是王安石提拔,二人曾是師徒關係,蔡京起初還繼承了王安石的遺誌,在變法中繼續宣傳和使用王安石的政策,變法持續二十餘年。
然而,如同裴矩在麵對隋煬帝與唐太宗時表現出來的奸良兩麵,蔡京在遇上不同的皇帝也表現出了不同的一
麵。
在有意變法的宋神宗時期,蔡京改革經濟製度,頗有成效。蔡京改革的茶法和鹽法得以長期繼承和發展,不僅被南宋所沿襲,而且對元、明茶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到了宋徽宗時期,蔡京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大興花石綱,曾經的興經濟政策變成了橫征暴斂,各種為非作歹,斂財討好帝王,最終成了後世赫赫有名的奸臣。
不得不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封建時代,帝王的喜好與昏庸與否,決定了大臣的能力往哪個方向發展。
【相比之下,清朝戊戌變法,光緒皇帝在103天內頒布了100多份詔書,跟乾隆皇帝寫詩40000多首一樣,看起來數量多的花團錦繡,事實上無一精品。帝王急急忙忙改革,哪怕沒有政敵,也會是下一個王莽,昔日的支持者也會因為不切實際變成今日的反對者。】
玄燁:“……”
聽到光緒皇帝103天內頒布100多份詔書,玄燁已經是眼前一黑。
再聽到乾隆皇帝寫詩40000首結果無一精品,玄燁感覺胸口也有些悶悶的痛。
這都是什麼糟心後裔!當皇帝乾活,什麼時候要這麼衝量了!
你這麼能衝量,就不能把拚數量用在批閱奏折和辦公時間的數量上嗎,這些不肖子孫當皇帝都是在乾什麼!
玄燁氣得腦袋一陣發懵,梁九功連忙沏了一杯清火的濃茶遞過去,玄燁一口悶了還不滿,又遞過去再來一杯。
現在什麼品茶的心情都沒有了,他隻覺得氣得口乾舌燥,氣血上湧,急需要清火降壓。
一連喝了三杯苦茶水,玄燁才長長吐出一口氣。
“朕倒要看看,這一次又有多少不肖子孫要氣朕。”
【大秦以法立國,秦“法”的核心,就如同儒家的“禮義”。】
秦法非常詳細,從已經出土的雲夢竹簡和睡虎地竹簡來看,已知的秦法有30多種,其中經濟法就占11種:
《田律》《倉律》《廄苑律》《牛羊課》《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關市》《效律》等。
這些經濟法律都是為了規範商業,可見,秦朝並不是完全的打壓商業,還保存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重商思想,有商業興國的概念。
.
劉徹酸溜溜:“後世對大秦可真是喜歡,律法都研究的如此之多。”
這樣的全麵,不知道對漢律有沒有研究。
主父偃一句話就把劉徹安慰好了:“陛下,後世都是漢人,漢承秦製,漢人研究秦律也是在研究漢律。”
劉徹不酸了,心情好了。
“沒錯,後世都是漢人,比大秦多好幾倍。”
【後世都喜歡說秦法嚴苛,這是一個很大的黑鍋。在秦簡沒被發掘出來之前,大秦背負了好多年的黑鍋。】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大秦的律法,比儒家所記載的要科學,也要嚴謹許多。】
比如,賞罰分明。
無論是上戰場、種地、做工、經商還是從政,隻要你做出了成績,都可以以功授爵。
有了爵位也不是虛職,朝廷會給你相應的房子、土地,而且這些可以轉讓出售,也可以用爵位換取家中坐牢的親人出獄。
比如,以實事為主,不喜歡溜須拍馬。
商鞅變法剛開始時,秦人覺得新法嚴苛,痛罵和抗拒的不少,罵商鞅的也不在少數。
在後麵感受到了新法的好處,又開始誇獎商鞅,吹他的彩虹屁,而且這批人與之前罵商鞅的是同一批人。
這時商鞅並沒有覺得揚眉吐氣,而是嚴肅地把對方投入大牢——不是記仇,是覺得這種吹捧容易讓人得意忘形;
再比如,秦法還有一條罪名:功而不受賞,為罪。
說到這裡,荊咕特意放出了一條現代的影視劇視頻,加入了自己的創作,覺得有些搞笑:
【假如明清時期的儒生穿越到秦國會怎麼死?】
大秦的以功換爵製度,後來從軍隊蔓延到方方麵麵,無論是種地、經商還是其他,隻要有功就賞。
哪怕是明清的儒生穿越來秦國,哪怕思想與大秦主流的法家思想不和,若是單純的興私塾教化民眾,也能得到朝廷的封賞。
當大秦的官員來宣布給儒生的獎勵:“賞爵位……”
儒生習慣性的謙虛一句:“小生實在是愧不敢當……”
結果剛剛表情和善的官員臉色一變,表情突然嚴肅起來,從腰間拔劍架在儒生的脖子上:
“功而不受賞,為罪,來人,把他抓捕入獄稍後處置!”
儒生:!!!
儒生被一殺。
.
儒生經人提醒才知道,秦法中明確規定:功而不受賞,為罪。
這種理論,其實孔子也有。
魯國曾經有一條法律,魯國人若是在外見到魯國同胞淪為奴隸,隻要能贖買回國幫助恢複自由,魯國可以給予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弟子子貢贖回幾個魯國人後,拒絕了賞賜,結果被孔子痛罵一頓,因為子貢拒絕了賞賜,後麵的其他魯國人可能麵臨兩難的選擇,要麼自掏腰包贖人了也不能要求賞賜,要麼直接選擇不贖。
孔子另一位學生子路救了溺水者,接受了溺水者的牛,子路大大方方收下,孔子反而表揚了一番。因為這樣可以鼓勵其他人救人。
儒生想起聖賢的典故,反映了過來,連忙求饒,一開口又順嘴了:
“大人,法外開恩啊!”
“法不外乎人情,我這也是不知者無罪……”
“什麼?”官員大驚,本以為普通的罪犯竟然如此膽大包天,敢說出這樣反.叛的話來。
“法就是法,什麼人情,大秦以法立國,你這是動搖國本,斬!”
儒生:!!!
儒生被二殺;
.
秦昭襄王嬴稷重病,儒生想拍馬屁,故意發起倡議:“君上如今病重
,我們不如讓老百姓自發捐錢,籌錢後買牛殺了祭天,為君王祈福。”
貴人倡導,小吏宣傳,經過商鞅變法後對新任務都比較順從的黔首哪怕不舍,也還是捐出部分錢財。
最後,提倡的官員拿著眾籌的錢,去買了牛,宰殺,祭天,祈福。
最重要的是,還要寫奏折上去,讓君王知道自己的誠心。
儒生用儘了自己的華麗辭章一通讚美,最後表示:“陛下,這是黔首對您的敬愛,是黔首為您在祈福!”
嬴稷感動了嗎?
可感動了,病愈後立刻下令廷尉府徹查。
嬴稷聽到祈福消息,勃然大怒:“誰人號召的如此荒唐之舉?知不知道耕牛多麼重要,殺牛祭天,這是為寡人祈福嗎?這是想斬斷大秦的根!”
儒生被三殺……
.
明清的儒生:感覺被針對……
他們果然與大秦八字不合,互相嫌棄。
“這哪裡有問題了?不就是一句話,怎麼能因言治罪!大秦果然是暴秦!”
“法不外乎人情哪裡有問題了?連情義都沒有,秦法過於嚴苛了!”
“耕牛是重要,但是誰祭祀不用三牲?天子之禮理應用最貴重的犧牲,這樣的誠意,秦王竟然看不到,不愧是秦王!”
儒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放在明清時候的環境,看起來完全沒問題。
但是儒生們不知道,秦王不是後世封建專.製集權的皇帝,朝廷也不是秦王一個人的一言堂,嬴稷下令徹查後,律法一道道往下傳,要經曆百官的審查和證據。
在真實的曆史上,真有官員眾籌後給嬴稷祈福,事後嬴稷給丞相下令,丞相給廷尉府發公文,廷尉府再往下命人徹查,最終結果呈上去,所有參與者被判罰甲兩副,也就是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置辦兩套鎧甲交給國家。
——這也就意味著,秦國的所有重臣都認為,耕牛比給君王祈福重要。
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是封建君主集權到了巔峰與還未進入封建社會、處於奴隸製與君主專.製過渡期的差彆。
此時,大秦的君臣也在驚歎加嫌棄:“後世這都是什麼風氣,殺牛祈福?牛又不會治病。”
“律法就是律法,講律法的時候講什麼人情,那還要律法做什麼。”
“不要賞賜這又是求高風亮節吧?真高風亮節君王給你封侯拜相也拒絕才是真君子。”
群臣在議論,百家也在議論,犀利的法家看熱鬨一般,時不時嘲諷儒家兩句,讓儒家更為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