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不過是小道爾,怎麼能入三皇廟!”
“不愧是蠻夷,難怪不到百年而亡!”
“三皇什麼時候成為醫家三皇了!”
“這明明是我儒家的三皇!”
與之完全相反的,是醫家弟子齊齊陷入過年一般的喜慶氣氛。
“醫學怎麼不能入?有本事一輩子彆看醫生。”
儒家弟子立刻回懟:“我生病了才需要看醫生,沒病就根本不需要醫生,憑什麼讓醫學入三皇廟?”
兵家人同樣憤怒:“就是,兵家都沒入,憑什麼醫家入!”
其他百家一個比一個激動,打嘴仗的、擼袖子的,齊齊上陣,就差直接動手圍毆醫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礙於帝王,隻是打嘴仗,口水噴的醫家弟子非常嫌棄,戴上口罩對罵。
在民間的就直接當街打起來都有,但是醫家弟子或許比不過兵家弟子的強悍體魄,卻懂經穴,打架時喜歡點麻穴,其他弟子打著打著開始哀嚎:“我手麻了!”
“我腳麻了!”
“醫家人陰險!”
……
不管怎麼罵
,醫家人這一輪,都是贏了。
【元朝,或者說蒙元,文明很短暫,成吉思汗時期才發明蒙古的文字。】
【或許正因為自己沒有,所以對所有文化都很重視,並不是現代網絡上所說“蒙古野蠻什麼都不管才野蠻生長”,事實上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對科技、對工匠,以及對醫術、對商人都是非常重視的。】
【他們唯獨不重視儒學,所以在元朝科舉的次數非常少。也可以從中看出為什麼忽必烈與兒子真金有矛盾,元朝統治者主打的是一個實用性,就算忽必烈重視“儒”也更多是的兼容並濟的政治手段,與其說他信儒,不如說是信王者的霸道。】
知道蒙元滅了宋朝的宋朝文人氣到什麼風度都顧不上了,在街頭,在酒樓,在家中,激情開罵:
“蠻夷不愧是蠻夷,竟然連科舉都不開!”
“重視的都是下九流,難怪沒文化!”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工匠不過是末端小流,商人不事生產還不如農人重要,竟然不開科舉,都沒人讀書了嗎?”
然而被儒生壓製在頭上許多年的其他百家感到了一陣暢快,頓覺揚眉吐氣,甚至很想當麵嘲諷一句:
你儒家也有今天!
.
“王者的霸道?後世似乎對我蒙元不開科舉並沒有什麼意見。”真金越看越不理解,忍不住當著父親的麵出聲,“莫非後世也不學儒?”
忽必烈突然沉聲道:“真金,你好好看看。”
“父親,我……”
“你不是總認為我不懂儒家,認為我不懂文化,現在好好看看,未來的華夏。”忽必烈深深看向太子真金,“天幕屢屢提到‘科技’,提到了農耕、工業、商業、醫學,提到了兵家墨家,唯獨對儒家多有貶低,並沒有提到士農工商的‘士’。你自己好好看,好好思考思考。”
“是。”
真金也不理解,士農工商,不是士在最前麵嗎,為什麼天幕一直不講“士”?
難道後世完全沒有“士”?
可治國隻要靠的就是“士”,沒有文士,後世怎麼治理的國家?
身為太子,他選擇哪一條道不僅僅是個人喜好,也有他自己的政治偏向。如果扶蘇認為大秦百姓應該休養生息一樣,他作為未來的元二世,同樣認為元朝不應該繼續征戰,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應該休養生息,恢複農業和生產。
他不是傻,也沒有儒家洗腦,同樣不認為扶蘇被儒家洗腦了。
作為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一直是很清醒的在選擇未來的治國方案,隻是很明顯,都不被開國君王所喜。
真金不知道,天幕提醒了母親和自己的死後是改變命運,還是改變不了,但他必須想要知道,他的政治觀點,到底適不適合眼前的大元。
【蒙元非常好戰,重視工匠與醫學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軍事所需。】
【在頻繁的戰爭中,南下的軍隊和北上的民眾,使人口不斷遷徙
,讓疫病更多的流傳,加重了醫療保障的負擔。】
【由於軍事、貴族、百姓對醫療衛生的現實迫切需要,醫學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統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執行嚴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譯、醫生、特殊工藝師乃至軍將、官員,都會因特殊技能和機遇擺脫奴隸地位,成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想看西羚墨寫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 126 章 醫學與生命10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們漢人自己的皇帝開明。”
明朝時期,有部分工匠小聲議論。
老一點的長輩嗤笑一聲:“想什麼呢,開明的話為什麼那麼多起義的?你以為隻有我們現在的皇帝一支起義軍嗎?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鬨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這個聽起來不錯啊。”
“立國之初,要收攏人心罷了。”經曆過許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穩定了,漢人溫馴了,就開始恢複真實的嘴臉。”
說著,他自己突然忍不住歎氣:“彆說這蒙古皇帝,哪個皇帝不一樣哦。”
有外敵威脅時,就對自己百姓客客氣氣,各種政策各種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圍敵人都打平了,就開始恢複統治者的真實麵目,奴役,壓迫,隨之而來。
老人對天幕上所謂的開明君王根本不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後世。
不知道後世的平民百姓,還用受到這樣的壓迫嗎?
千年以後的世界,與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1261年,太醫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報請求恢複因為戰亂荒廢的醫學校,忽必烈下旨給中書省長官忽魯不花,派遣太醫院副使王安仁,懸掛金牌,前去隨路,設立醫學。】
【忽必烈下令,各科醫學生必須學習《素問》《難經》兩部醫學理論著作,和由北宋太醫院編纂的《聖濟總錄》,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裡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讓今後從醫者必須精通四書,這裡的儒家四書是作為醫者的道德要求“四書實為學之本,進德之門”,同時還要求掌握《尚書》《春秋》等儒家基本經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這時候已經屬於醫為主,儒為輔。】
一句主輔不同,讓各朝的儒生和醫者再次掐起來。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針灸銅人,並且有了新的發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銅澆鑄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在宋朝時供醫學臨床使用,並且繪製圖經頒布各州。兩個銅人一個放在醫官院,一個放在相國寺。】
【到元朝時期,因為戰亂,也因為年久失修,王惟一銅人損壞到無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羅人阿尼哥將之修複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廟,再次恢複使用。】
三皇廟內有曆代名醫像,東有神機堂,神機堂裡就放著銅人、針灸圖二十四幅。
五臟旁邊注釋為溪穀所會,各為小竅。
又刻針灸經於石,
其碑之題篆是宋仁宗的親筆禦筆。
.
“咦,這不是我大明的針灸銅人嗎?”大明太醫院的太醫看到天幕放出來的針灸銅人模樣,頓時覺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間,針灸銅人被朱元璋從三皇廟取入宮中,隻留下圖經,從此,針灸銅人就成為了深宮之寶。
【從此之後,不少學醫者會把銅人腧□□描摹下來,拿回家中,在書房甚至臥室的牆上懸掛經□□,日日觀看,早晚查看審視學習、】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哦,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醫館,掛著腧□□;
現代的中醫館,牆上依然掛著腧□□。
荊咕將古今兩個中醫館的圖片並排放在一起,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對比的不同之處與相似之處。
儘管畫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許多相似的穴位與經絡,仿佛是不同時空相同的文化脈絡,將從古至今的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文化串聯在一起,一直深入華夏文明的骨髓,深入曆史畫卷的底色。
初時,看著不起眼,但是攤開之後細細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疊。
.
蒙元時期的醫者,看到後世的中醫館,再看看自己的中醫館,突然有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儘管時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藥櫃,熟悉的腧□□,熟悉的經絡穴位,仿佛在告訴他:你雖然看似渺小如砂礫,但是你的努力彙聚入醫學,依然一起流傳到了後世,造福了後世子孫。
“他們沒有忘記,沒有忘記……”醫者喃喃低語,似乎在說給病人聽,也是在說給自己聽。
【說了針灸銅人許多次,從宋朝說到元朝,那麼針灸銅人如何使用呢?】
荊咕放出一個簡單的模擬效果動畫:
在教學或者考試時,先在銅人體表塗蠟,使穴位、經絡被覆蓋,孔穴亦被蠟堵住,再向銅人體內注水,讓學生選穴紮針,若取穴有誤,則針不能入。若取穴正確,則水可以從拔針之後的針眼裡射出。
.
“快快快!記下記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後是針灸銅人的全身圖和穴位備注,如此清晰,讓帝王和民間有條件的名醫都激動起來。
天幕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資料,這樣還不能自製個針灸銅人,那就真是自己無能了!
一時之間,無數太醫、名醫都開始研製針灸銅人,有些技術不過關就與工匠合作,促進了醫學與工業的雙向發展。
當然,此乃後話,此時天幕依然在繼續講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學習。
【比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這麼重視所謂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也”,所以元朝的醫,是會用屍體解剖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與治療,這又是醫學界的一大改進。】
根據史料記載,蒙古醫生會取死囚來進行屍體解剖。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元人不怎麼重視繪畫的原因,
並沒有元朝的人體解剖圖流傳下來,是一大遺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學士忽公泰,著《金蘭循經取□□解》一書,該書繪有臟腑前後兔,手足三陰、三陽圖,以及十四經絡流注等,各為注釋,並有附圖,對當代針灸學家和後世針灸學家有不少影響。
還有忽思慧著《飲膳正要》3卷,該書包含了蒙古、漢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譜,分為養生、妊娠、乳母等等專門篇章,還插入了精美的圖畫,能夠從書中看到少數民族的飲食特色,非常具有價值。
沙圖穆蘇,撰有《瑞竹堂經驗方》15卷,描寫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藥特點,內容同樣豐富。
【元朝朝廷對醫學生的要求同樣十分嚴格,“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同時也有職業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試合格,在日後發生醫療事故,醫學提舉司的主管負責人和醫學教授都會受到牽連。】
【元仁宗:“考試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在醫學院學習過的醫者,日後若是用錯人害死人姓名,同樣得嚴懲。”】
【元朝時期,還有了曆史上最早出現的醫學學術交流會議。】
每月朔望兩日,三皇廟前,都會有醫生學術交流會議。
到了這一天,各地的三皇廟前十分熱鬨,當地或者外地的醫生彙聚一堂,一起交流近期的診治情況。
比如醫生們會介紹自己看過的病人,是何情況,怎樣的病因,如何診治,療效如何等等。
.
“這個不錯!”
趙禎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學!”
總是元朝學大宋,大宋也可以學習元朝。
雖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風氣不可能醫學入三皇廟,更不可能廢除科舉,但是這個學術交流會議還是很好學的,並且很快得到了官員們的認可,效率很高地開始討論醫學學會交流會議在哪裡辦比較好,得拿出什麼章程,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業。
【元朝同樣注重醫書的編纂,民間醫學教育開始蓬勃發展,為醫藥典籍的編輯、出版、流傳、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朝廷重視醫書之後,對民間也有影響,當時流行的醫書語言精煉,甚至出現了詩詞曲賦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更便於初學者記憶和背誦。比如曾世榮的《活幼心書》《活幼口議》等。】
【最大的優點,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原本醫藥落後的狀況也得到了改變,傳統的中原醫藥和少數民族醫藥得以互相借鑒和補充。】
在一片深綠淺綠交疊的大山裡,膚色黝黑的當地向導撓頭:“少數民族不是巫嗎,還有醫?”
李時珍耐心解釋:“漢族遠古時期也是巫醫不分,都有一個發展過程。”
“哦,那他們擅長什麼?語言與我們漢族不一樣,是不是擅長的也不一樣?”向導無意間一句話,讓李時珍微微頓了頓。
“許多少數民族地處深山,或者荒郊野嶺,經常與蟲蟻蛇鼠為伴,在處理瘴氣或者蛇毒之類的確有更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處尋藥記錄的李時珍受到啟發,“或許,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數民族學習學習。”
他的目光悠遠地投向遠處的蒼茫大山。
原本聽說這裡的少數民族不歡迎外人很難接觸,甚至還會用塗了毒藥的毒箭來驅趕,為了小命,原本打算在外麵采采草藥就離開,經過天幕這麼一說,他有了新的想法。
來都來了,不深入去探險一下,豈不是白來?
想到這裡,李時珍調轉腳步,義無反顧朝著深山的方向走去……
【當然,元朝短暫,也注定這些醫學相關的措施無法長久。】
【元朝末年,資金的匱乏讓三皇廟建立起來之後,缺乏必要的管理與維護,地方上的吏治腐敗,也讓醫學教育無法得到好的引導,於是,地方上開始庸醫橫行、假藥泛濫,甚至成為了元朝文學作品創作的主要話題。】
【庸醫泛濫的後果之一,就是民眾對醫生失去了新人,醫患糾紛越來越多,很多百姓寧願相信巫師相信祝由術。】
【我們後世經常聽到“蒙古大夫”,“蒙古大夫”有兩個意思,一個單純是客觀的指蒙古族的從醫者,另一個就是一個貶義詞,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根源就與元朝時期的蒙古大夫有些關係。】
【但是,蒙古大夫,真得水平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