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漢的上上下下畫完九九消寒圖,春天來了。
元初宮邸學堂裡,學子們順利畢業,開始進入吏員崗位實習,這一批學子裡有男有女,是東漢第一批男女同校同朝的學子。
朝廷內不是沒有官員反對女子入朝,也不是沒有男性官員明麵上支持、暗地裡給女官女吏穿小鞋,故意打壓女官吏給出負麵考評,但是作為第一批女官吏,本就是冒著天下所大不韙,自身有著強大的勇氣,背後也有無數女子的支持。
在朝堂之上,有鄧太後和鄧氏女子的支持,甚至還有有心出宮的太妃們的暗地支援;
在學堂裡,還有新生和新生背後的勢力的幫助。
在初期,是最艱難的,卻也是為了打出一條通道,最為團結的。
在爭議與重重壓力中,女官吏的團體越來越壯大,也用實實在在的能力,證明了自己,一步步往上升。
很快,大臣們就顧不上女官的事了,因為名臣長亭建成了。
東漢的名臣長廊,不僅僅是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伴隨漢光武帝開國的28位大將的畫像,稱為“雲台二十八將”,隻對內祭祀。名臣長亭是對外可以允許所有百姓參觀,還會讓文人寫詩讚揚的!
最開始被立石像和詩文讚揚的,就是“三聖像”——“紙聖”蔡倫,“字聖”許慎,“科聖”張衡。
每天,三聖塑像前的香火都極其旺盛!
造紙匠在家中供奉蔡倫,來到長亭也不舍得祖師爺“餓著”,寧願每日走老遠的路來也要帶上香火紙錢;後來跟天幕學到了,開始采集野外春日開得正好的野花,供奉的蔡倫的雕像下常年花團錦簇;
文人供奉字聖許慎,在旁邊的柱子上題滿了詩詞文章各種讚美,許慎實在不忍心擦去任何一首,自費立了巨大的石碑,石碑也很快被詩詞填滿。
許慎的兒孫們每次偷懶不愛學習,就被許慎擰到石碑前看看其他文人的讚美,微笑著告訴兒孫:“你們若是丟我的臉,猜猜文人們會怎麼寫詩嘲諷你們?”
地方百姓最喜歡供奉科聖張衡,知道了地動儀、渾天儀的重要性以及後世失傳之後,在鄧綏的要求下,張衡與工匠合作,加班加點製作地動儀,發放到地方上,希望能準時得到地震的提前到達,目前先派發給地震最頻繁的地方,當地百姓深受其利,對張衡感激不已。
但是張衡沒力氣去看自己的雕像,因為他還在加班做地動儀……沒辦法,精密科學儀器,沒法標準化,隻能靠手搓,這就必須需要設計者張衡本人親自測量檢驗儀器合不合格,也導致他忙得團團轉。
而等他的候風地動儀做完,張衡徹底沉入自己的研究事業,以高效率的專注,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台機械日曆瑞輪莢,亦稱“瑞輪蓂莢”,還有計裡鼓車、指南車、獨飛木雕等發明,後來又根據獨飛木雕聯想到了天幕出現過的原始滑翔機,在科技的路上越走越遠。
當張衡閉門做研究、許慎發憤圖強沉迷書山字海、
蔡倫一邊研究造紙一邊做純臣不再摻和權力政鬥時,當長亭的“三聖()”香火旺盛、讚美無數後,最難受的就是他們同朝為官的同僚,尤其是與他們不和的政敵。
蔡倫不過一閹人,就這也可以封聖?⒃[(()”政敵官員上朝時要見到“小人得誌”的宦官和女子,每天都氣得胸口發悶,下朝後還不得不經過三聖的長亭,還得被迫聽到百姓的讚美和上香,三倍打擊,讓他不得不相約友人,一起吐槽。
“這造紙他可以發明,我也可以發明點彆的!”
友人比他清醒很多:“那麼多工匠做各種發明,能青史留名的就那幾個,你以為真那麼容易。”
“後世也喜歡文章,我不會發明,我寫得文章還能比那玩木頭的張衡張平子差?”
另一位友人卻早有了想法:“真想留名,眼前就有個機會——甘英的西域商隊!”
此話一出,一群人心思各異,有的人猶豫覺得危險,也有人真決定冒險一搏。
但是不論外人是何想法,被議論的本人,都在矜矜業業的忙碌。
比如甘英,正在清點西行路上需要攜帶的物品,然後與家人告彆。
已經有絲綢之路的東漢,經商比劉徹初期更方便,但是甘英依然決定親自去冒險,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
當天幕提到自己明明可以行走的更遠、走到那羅馬帝國去賺取羅馬帝國的黃金,卻被安息人的狡詐之語欺騙而停下腳步時,甘英就有一種深深的愧疚和羞恥感。
此生若是不能重新走完那段路,他死了也無法安心去地下見班超將軍!
甘英:“絲綢,書籍,繪畫,已經清點完畢。”
這幾樣都有個共同點:比陶瓷經造,不會輕易因為顛簸毀壞。
這裡還有了許多新產品:比如,棉布。
西漢時期,棉花就已經從西域更遙遠的地方傳入新疆,當時叫做“白疊”。
東漢時期,新疆有了草棉的種植,也有了棉紡織技術。但是還沒有全國種植,而且新疆初期的棉紡織技術並不發達,需要手工采摘棉花除棉籽,非常慢,也導致棉布價格昂貴,沒有普及,在東漢貴族的墓葬裡才能見到棉布。
唐朝時期部分中原貴族有種植,卻是當做觀賞植物種植,要一直到宋元時期才開始向中原推廣。
朝廷已經從新疆招來棉花種和棉紡織技術,並且已經產出了大漢朝廷紡織工紡織的棉布,花樣更多,很受貴族歡迎,這一次是作為奢侈品對外貿易。
甘英的商隊貨物以精簡奢侈為主,而商隊成員參考後世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團隊,增加配備了太醫、氣象員、書吏、翻譯等多個職業組成部分,準備的更加齊全了。
甘英立誌要把曾經沒賺到手、被安息中轉克扣的黃金全給賺回來,這一次帶著強烈的執念,承載著大家的希望,再次踏上西行通商之路。
漢和帝在世時期,班超帶著甘英一起出使西域,後來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羅馬,甘英一直抵達西海——也有
() 說法表示是地中海或者波斯灣,受到安息人的阻撓才沒有繼續西行。
雖然甘英半途而返,但是甘英的出使依然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也讓東漢朝廷加強了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了解。
班超早已去世,甘英不想留下遺憾去世,堅定地選擇了再次出使西域,哪怕是死在西行路上,也比留下一個死不瞑目的遺憾好。
鄧綏有意,甘英有心,西行通商之路就這樣愉快地達成了一致。
當甘英出發後,商隊的書吏每到達一個地方,就寫下西行的故事,在當地傳到酒樓說書人等民間藝人口中,再通過民間藝人的走街串巷的賣藝,把故事慢慢傳到中原,成為了另類的信息通道。
民間開始流傳起甘英過西域的各種故事,當班昭在酒樓聽說書時,聽到甘英的故事,和兄長會心一笑。
在外遊曆三年之後,班固覺得自己大限將至,思念家人,於是與妹妹快速回到班家。
這一夜,班固突然有了興致,與班昭一起月下飲酒:“不知道為什麼,為兄近幾日總是在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