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儀也無可奈何,所能做的隻有這些。
李諭這邊,他將袁世凱的折子遞交上去,袁世凱是封疆大吏之首,他的折子肯定會直接送到太後麵前,連軍機處都無權先行過目。
慈禧看完後,對旁邊的榮祿道:“好一個李諭,真是不得了。折子裡袁世凱把他誇得天花亂墜,說他為我大清免遭500萬兩銀子損失,功勞不小。”
榮祿壓抑著不平穩的呼吸,忍住咳嗽說:“500萬兩?”
慈禧說:“是啊,袁世凱說有個洋人騙子,設了套想要騙取北洋500萬兩銀子作為科研經費,幸虧被李諭識破。”
“科研經費?”榮祿訝道,“不簡單啊,連我都不了解。李諭竟然可以識破洋人的騙局。”
慈禧說:“袁世凱還說,這個洋人騙子當初連美國總統都騙了過去,如今卻栽在了李諭和北洋手裡。”
榮祿說:“這種洋人著實可惡,可惜受到法外豁免權的限製,我們似乎也沒有辦法懲治。”
慈禧卻說:“袁世凱折子裡說,他已經騙子抓了。”
“抓了?他不怕美國大使館?”榮祿驚道。
“折子裡說,洋騙子是偷偷過來,美國人自己都不知道。”
榮祿道:“太好了,袁製台這招實在妙!最好不要再讓他見到天日。”
“殺殺洋人的威風也是應該的。”慈禧對洋人的態度還是比較痛恨,畢竟當初洋人名單上第一個想要的就是她的項上人頭,“袁世凱還想讓李諭去北洋的學堂裡教教課,我倒是沒什麼意見。”
榮祿咳嗽了幾下,沒想到自己這個鄰居已經如此厲害,早該多與他結識一下。可惜如今已經快要走到生命的儘頭,時日無多。
朝廷的旨意下來後,李諭就可以再次動身前往天津。
他對王伯等人說:“這次我要離開京城一段時間,你們看好家。”
王伯已經習慣了:“先生您放心就是。隻是沒多久就要過年,您不回來嗎?”
李諭現在孑然一身,在哪過年有什麼區彆?他說道:“不回來了,如果你們想回家回去就是。趁著沒走,正好給你們發個年終獎。”
“年終獎?”趙謙沒聽過這麼個新鮮詞。
李諭笑道:“就是給你們過年的銀子,每個人領五兩。”
幾人高興壞了:“先生您真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好人!我們今後一定把您和李府伺候得妥妥當當明明白白!”
王伯又說:“我已經沒有地方可去,等我接回來兒子,年節裡就在府上給您看家護院。”
李諭說:“如此更好,缺什麼儘管買就是!”
李諭不再多說,拿起行李,坐上車子,由趙謙拉向火車站。
到達火車站後,趙謙幫著李諭把行李帶上火車,然後說道:“先生您一路保重。”
李諭說道:“回去好好過年,早日回來。”
天上開始飄起雪花,這是李諭“這輩子”過的第一個春節,看來要一個人過了。
到達天津,下了火車後,有人喊住了他:“請問李諭先生嘛?”
李諭看到是個三十六七歲的中年人,回道:“您是?”
對方摘下帽子:“多虧我有報紙的照片,不過你可比照片上精神多了!介紹一下,本人英華,字斂之,剛剛創辦了《大公報,聽聞先生事跡,特來拜會。”
“原來是英先生,幸會幸會!”
《大公報是個非常新的報紙,半年前剛剛於天津法租界創刊。
創辦人英斂之的曾孫便是宋丹丹的前夫英達。
英斂之道:“該說幸會的是我。先生如此年輕,在科學一道就有如此成就,是我中華幸事,本人對你著實仰慕得很!最近剛又聽聞您在北洋識破了一個美國騙子,挽回了數百萬兩損失,學以致用,堪稱大才。冒昧請求下,我們想要對此進行一番獨家報道,不知可行與否?”
李諭笑道:“我可聽說你們《大公報重視言論,什麼都敢報道,即便我說不行,也不行吧。”
英斂之也笑道:“這是我們報人該做的。而且先生做的是好事,報道出來可以提振民族士氣。另外,不瞞您說,如此重磅的新聞也能讓我們剛剛創刊的《大公報增長銷路,您可是現在京津地區最火的名人。”
英斂之倒是也不藏著掖著。
李諭說:“沒有問題,不過報上千萬不要用‘美國騙子’一詞,一定要含湖其辭,千萬不要提國籍,隻說有位外國騙子,最好是沒有豁免權的國家。”
英斂之說:“先生放心,這些重大關竅上我不會犯錯。”
相比較《申報,《大公報屬於新興報紙,而且本身就是由中國人所創。
此後十多年裡,《大公報真的是什麼都敢報。報紙向來主張變法維新,甚至和袁世凱頂了許多次,名氣在整個華北地區非常大。
李諭說:“好不容易抓住的騙子,千萬不要給洋人機會讓他跑了。”
英斂之說:“大體的事情經過,我已經從一位朋友那裡知道,但是具體的細節卻說不明白,實在是太專業,隻能親自來請教你。”
李諭道:“好說,我會把永動機相關騙局詳細給你寫一下,也以此提醒廣大民眾,千萬不要迷信洋人,更不要上‘洋當’。”
英斂之讚道:“先生高義!我們《大公報的辦報宗旨正是‘開風氣,牗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現在大家夥都認為帶個‘洋’字的就是好東西,甚至許多咱們自己的店鋪都強行掛上洋名號招攬顧客,也該提醒警示一下了。”
李諭說:“不錯!我會儘快寫好,明天就把稿件送到報社。”
英斂之忙說:“先生為我們幫忙,如何好意思再讓你跑一趟,明天我會派人親自來北洋取稿件。隻不過我們現在報社不大,稿費可能低一點。”
李諭倒是不在乎這些:“你如果能想辦法切實‘啟我同胞聰明’,一分錢都不用給我。而且我的文采比你們差了太多,到時你根據我寫的東西詳加潤色,怎麼引人怎麼來,銷量高了,知道的人自然也多了。”
英斂之道:“先生放心,潤色不成問題。但先生說得實在謙虛,文采好、會寫文章又能如何?我不過一介文人,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在中國不缺我們這樣的人,但像您這樣的科學大才真是太缺太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