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畢竟是以後的大地質學家,雖然隻是個十四歲的孩子,但幾十公裡好像真的不在話下。
李諭又問道:“你本來的名字叫什麼,為什麼改名李四光?”
“我本名叫李仲揆,”李四光說,“剛才名字寫錯位置時,我以為報名表隻能有一張,正好看到前麵有張匾額,寫著‘光被四表’。我就想,四光,代表四麵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然後就改成了現在名字李四光。我喜歡這名字,以後我想做的事可多了去了。”
雖然本名不是李四光,不過這次陰差陽錯之後,李四光以後還真就一直用起了這個臨時改的名字。
“哦?”李諭來了興致,又問道,“你以後想做什麼?”
李四光說:“我來省城是坐的洋人的大輪船,我以後也要造大輪船!”
李諭笑道:“相信你能成功。”
李四光當然看不出李諭為什麼笑,以為是在誇獎自己:“大哥哥你相信我就對了!”
李諭也大笑起來,沒想到年少的李四光這麼有趣。
當然,他後來留學日本,剛開始學的還真是機械學,後來再度遠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留學時,才改成的地質學。
李諭好奇道:“你父親沒有陪同你來,是不認可你的決定嗎?”
李四光搖搖頭:“父親並沒有過多阻攔我,後來他還很讚成。至於為啥沒來,那是因為我們祖上是從草原來的,這點小路真的算不得啥。”
李四光祖上確實還真是蒙古族,從草原流落到了湖北黃岡。
李諭又問:“這麼多年,你都是在家裡的私塾讀書?”
李四光這次點了點頭:“都是父親教我的,所以他才了解我,讓我來到了省城。”
李諭豎起大拇指:“你們的決定都是正確的。”
多說一句,李四光的父親,還是後來東北野戰軍林首領的啟蒙老師。
高等小學堂的傳教士老師此時喊道:“各位新同學請隨我來辦理入學的手續。”
李四光對李諭說:“我要走了。”
李諭說:“去吧,後會有期。”
李四光走後,華世芳問道:“怎麼你與這個孩子聊了這麼多?”
李諭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說道:“這孩子以後有前途。”
華世芳也說:“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有魄力獨立來省城,的確有前途。”
李諭又問:“學校真的會給孩子發銀子?”
華世芳說:“那當然,隻要考試能合格,就有銀子。如果考上前五名,還能夠留洋,費用都是學校出。”
張之洞治下的學校還真是大手筆。
雖然不是短時間見效,但隻有舍得向教育上砸錢,才有前途。
李四光在西路高等小學堂也的確是個小學霸,基本都是名列前茅,每次都有獎學金。
而且他學習能力真的很強,本來小學堂的學製是四年,但僅僅不到兩年,李四光就獲得了留學日本的機會。
兩人又在學校附近看了看,新學堂雖然看起來完全沒法和後世的相比,但作為二十世紀初,也不能強求太多。
關鍵人家管吃管住還給錢,學習好了又能留學,基本上就是康莊大道。
隻不過即便如此,很多富戶也並不願意讓孩子來這種學校上學,畢竟既得利益者都是在科舉這條路上受益。
所以早期上新式小學堂的幾乎都是窮人子弟,小學堂開出的寄宿製、吃住免費、學習好還有錢的製度對他們吸引真心太大。
窮人子弟大部分又對清政府沒什麼好感或者歸屬感,所以他們以後很多才會選擇革命道路。
似乎隱隱中有了那麼一點因果關係。
雖然清廷開設新式小學堂的初衷是想讓自己變強,但他們肯定想不到,遍地開花的新式學堂卻宛如在給腐朽的清政府自己挖掘墳墓。
反正爛到根裡,治不好了,乖乖自己埋土裡得了。
看完小學堂,華世芳又帶著李諭看了看兩湖書院和工藝學堂。
似乎最大的區彆就是學生是二十歲左右,學習的內容則差不多,隻不過科目相應多了一些。
反正現在差不多就是這水平,情況改觀起碼要再花幾年。
第二天,華世芳帶著李諭到了漢陽鋼藥廠的實驗室。
徐建寅的確懂化學,一看裡麵這些試管就像模像樣,隻可惜現在沒有多少人能發揮它們的作用。
恍忽間李諭仿佛感覺回到了中學時期上化學課的情景。
雖然李諭知道製鋁和化肥工業不是容易事,但話都說出來了,總得讓張之洞看到點小成果。
實驗室幾個工藝學堂的學生,他們隻是簡單會使用試管。
製鋁的原理倒是相對簡單,李諭帶著這幾個學生做了幾個高中化學的氧化還原反應,得到了製備電解鋁的材料——氧化鋁,也就是三氧化二鋁。
其實很簡單的實驗,但這幾個學生看到李諭嫻熟的操作,都傻了眼。
李諭詳細教給了他們幾遍後,他們也熟練掌握了。
不過這僅僅是原理的一步而已,後麵隻能有了電後再說。
製鋁多少能看到希望,至於化肥的合成氨產業,就有點麻煩。
而且實話說,現在合成氨的工藝還是德國的高級機密哪,一直到一戰彆的國家都不明白。
但再機密,原理李諭倒是也懂。
而且關鍵得有催化劑,這才是機密中的機密,李諭隻依稀記得催化劑的關鍵東西是氧化鐵,好在知道它已經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至於現在嗎,隻能是先讓這幾個學生知道他們手中的硝石還有很多作用就夠。
至於更深入的事情,他們還掌握不了,現在也還沒有條件。
但僅僅是這樣,這幾個學生已經喜出望外,他們是萬萬想不到硝石還有那麼多用途。
李諭隻能是苦笑:“現在硝石最重要的作用還是製作炸藥。”
一戰時幾乎所有的硝石都被軍工用掉,但即便如此,還是讓他們懂比較好。化工終究是重工業的一大核心,就算是受迫於條件現在不能大規模搞,至少也該讓他們懂。
這幾個學生還不知道他們已經學到了德國化學界研究了多年的機密技術。
至於應用嗎,李諭輕歎了一口氣,不論如何,能多走一步就是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