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又說:“我還聽聞老子曾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辯證地看,不就是否極泰來?”
東西兩廡的人又開始竊竊私語:
“他說的似乎有點道理。”
“什麼道理,明明是歪理!”
孔令貽問道:“夫子是至聖先師,如今我們怎麼能放棄千年之傳統?”
李諭歎道:“哪有放棄一說!為什麼都認為新學與舊學一定勢不兩立?隻需要在學堂之中加入西學便可,傳統不丟的同時又懂了新學,豈不美哉?”
孔令貽說:“朝廷之意,必然是廢除科舉,恐怕今後國人便不學也不懂經學,這將是衰亡之相。”
李諭說:“衍聖公不要通過把事情往壞處想,以及這樣一種想象中的壞情景來阻止大家學習西學。”
顏景育說:“衍聖公所設想之境況正是不久將要到來的境況,今後一旦科舉停擺,世人不通五經六藝,何談國家興盛?”
李諭說:“此言差矣,這次來的路上,我也看了看一些古籍,其中很多觀點讓我感慨先賢已經有了大智慧,但現在為什麼卻忘記?《道德經中就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這句話意思是說,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無知卻自信滿滿的人其實是傲慢而愚蠢的。隻有認識到自己的愚蠢,才開始變得聰明起來。聖人之所以能擺脫蒙昧狀態,就是因為他們先承認自己無知。
衍聖公他們當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有點生氣:“帝師的意思是說我們傲慢又蠢笨了?”
李諭搖搖頭:“我並沒有這麼說,我隻是單純想到了這樣一句先賢的警世箴言而已。畢竟聖人都會先承認自己無知,類似說法哪怕是西方最尊崇的幾位大賢也曾說過,就比如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聖人尚且如此,而現在如果隻是抱殘守缺,不通西學,隻得挨打,豈不就是一種無知?”
孔令貽說:“莫非不懂西學就是無知,西學中才有至聖道理?”
李諭說:“我再次強調一下,西學,不管是科學還是政法,都不是西方獨有,而是大自然以及社會發展所蘊含的本質,不為人之意誌轉變,誰都可以發現,隻不過我們慢了好多步。西方稱呼的真理,可以理解為就是我們所稱的道,道法自然,自然可不是西方的。”
雙方也算是都很默契,一邊不提具體科學,另一邊不提經學理論,否則真說不通。
顏景育又問道:“但現在的情況表明西學就是洋人所有,鑽研西學勢必會讓人漸漸喪失本性,就像你現在的樣貌,絲毫沒有國人的樣子。”
李諭說:“科學的道理就是在研究自然,我們不研究,當然就有彆人研究。但科學必然是沒有國界,人卻是有歸屬的。我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就沒有國人的樣子?而且你最後這句貌似又是在以貌取人,就算是夫子的時代,也是不對的。”
孔子長相確實所以不能以貌取人。
孔令貽見顏景育又接不上話,於是說:“朝廷如果重視西學,經學的地位勢必降低,其中變數太大,你如何保證鑽研科學會是引人向善、前途光明?”
“地位?”李諭卻反問一句,“不知衍聖公所說地位到底指的是什麼?”
孔令貽他們當然是更加擔心自己,如果真有本領才華,也就不需要靠衍聖公的名號了。
孔令貽支吾道:“作為讀書人,經學自當是首要,做事先做人,這個道理絕不會有錯。”
李諭說:“自然沒錯,所以經學不能丟。但作為讀書人,還遠遠不夠,仍應該考慮天下大事。各位想必應當知道,現在天下不僅僅是我們這片大地,還有很多廣袤的世界,有五大洲四大洋。用一句夫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如今列強可不僅僅隻有三個。隻有跟上潮流,向世界學習,才能做出正確的事,繼而造福蒼生。”
嚴複也說道:“疏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他並沒有在搞新學與舊學的鬥爭,而是要大家在學習經學的同時仍然要注重西學,這樣才是對國家有用之才。”
李諭搬出孔子本人的話,效果十分好。
但用古話貌似還是糾正不了他們的思想。
顏景育說:“我聽聞報紙上說,你是當代科學聖人,卻又不通經學,恐怕有點不符合你說經學不能丟的話,自相矛盾。”
這就是在挑李諭的話茬,但顏景育和孔令貽加起來都比不過一個辜鴻銘,不管學問還是辯論才能,所以李諭還真不怕。
李諭澹定回道:“凡事都是有比較的,如果我不懂經學,就不會說出幾句《道德經的內容。我學過經學,隻不過和各位比起來差了一點,難道這就叫做不通經學?人之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各位能夠在科學上學到西洋成年之前的水平,才能對我說這樣的話語。”
孔令貽問道:“科學如此艱辛?莫非學到洋人成年之前的水平都這麼難?”
李諭說:“難倒是不難,就怕諸位不肯屈尊去學。經學發展這麼多年,的確在深度上已經十分了得,但科學卻在橫向的廣度和縱向的深度上都十分深遠,新東西層出不窮。”
李諭並沒有貶低經學,讓他們的提防之心又降低了一些。
孔令貽說:“吾等實在擔憂西學大舉入侵,會讓國學地位丟失,則國將不國。”
李諭卻明白說一千道一萬,孔令貽最擔憂的終究還是地位。
李諭心中歎了口氣,也不指望他們就能有孔子那種治學的精神與水平,如果百家爭鳴的情況放現在,說不定科學還真能發展起來。
隻可惜現在的這些人沒有這種精神了,畢竟是既得利益者,還是朝廷恩惠了兩千年,突破自我十分難。
李諭說:“國學的地位不會丟,反而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尊崇。但前提是必須要國勢足夠強大,而強大的基礎,我想你們也知道,就是學習西學,身旁的日本不就是例子。”
東西兩廡之人似乎從李諭的話中感覺到李諭並不是要廢棄經學,甚至還說國學地位會越來越尊崇,這句話總算對了點心意。
李諭一方麵是明白勸不動他們,隻能像哄孩子一樣先湖弄一下;再者他說的也沒錯,此後咱們是犯過類似極端錯誤的。
說到底,文化的脊梁不能丟。這根脊梁是複合而成的,其中絕對少不了傳統文化。
顏景育稍稍舒了口氣:“不過眼下之勢,科舉及及可危,科學卻甚喧塵上。閣下科學聖人的位置想必跑不了。如果能夠做個亞聖,似乎也可以接受。”
李諭尷尬道:“我不想當聖人,也不是聖人。而且甚喧塵上這個詞語不太合適,如果你們能夠深入了解一下西方強大的內因就不會這麼說了。”
孔令貽知道說不過李諭,突然直接問道:“帝師認為,科學與經學到底孰高孰低?”
李諭冷靜道:“沒有高低之分。”
他可不會掉入這種簡單的語言陷阱,這種問法太low。要是辜鴻銘那種人在這兒發問,借著地利,還真不好對付。
不過真是怕什麼來什麼,一個弟子在大成殿外說:“衍聖公,一位號稱東西南北人的先生求見。”
我丟!
李諭差點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