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潤(2 / 2)

不過也算給天津的工業再次奠定了一些基礎,將來周學熙能成為北方工業巨子,受惠不少。

雖然袁世凱後世風評不太好,但在清末一眾大臣裡,的確是個真正辦事的能臣。

李諭抱拳道:“代我謝過袁總督。”

周學熙指著身後的二十多人:“他們當年都曾是天津機器製造局的工人,很多是乾了十幾年的老技工,並且按照唐道台的囑托,我專門挑選了熟悉機器的。”

李諭說:“我隻能再次說太謝謝了。”

周學熙說:“不用謝我,我今年剛剛奉命成立了直隸工藝學堂,專門培訓技術人員,到時候可要多吸納吸納我的學員。”

李諭笑道:“人才缺得很,有多少來多少。”

李諭帶著這批工人到廠區看了看宋嘉樹進口來的設備,他們都是老工人,上手並不慢。

李諭也懂機械,拿出一些自己繪製的圖紙,讓他們依照圖紙進行簡單改造。

彆看他們不會造機械,但當年天天檢修製造局的機器,還是能夠看懂圖紙的。

李諭又留下了幾個對機械感興趣的學生,與他們一起研究。

——

回到家中,李諭提筆給愛因斯坦寫了回信。

愛因斯坦最疑惑的是那個等號“=”,而且是特彆費解。

李諭當然明白咋回事,於是寫道:

“尊敬的愛因斯坦先生,您的方程實在是令人驚歎,簡單而美,這才是物理學最迷人的地方。

但我想它並不是您信中所說是指的能量與質量可以相互轉換,更本質的解釋應該是在說明質量與能量本身就是同一樣東西。

就像一枚硬幣,它是一個物體的兩個側麵!”

由於篇幅短,並且沒有公式,李諭把它直接用電報的形式發去瑞士伯爾尼。

但即便短,關鍵點都說出來了。

話說“質量與能量是一種東西”這個觀念非常炸裂。

多數人看到質能方程第一印象也大都覺得是質量與能量的相互轉換。

甚至還有不少人有誤區,認為愛因斯坦通過質能方程研究出了原子彈。

當然這顯然不對。

原子彈1945年才有,而愛因斯坦1905年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二者之間差了40年,其間的技術迭代相當多。

當然狹義相對論確實為原子彈的研製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但真要說起來,更應該歸功於原子物理學的突飛猛進。

愛因斯坦對原子彈的唯一幫助,可能就是他本人曾經在1939年時給當世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寫過一封信,大概內容就是說要抓緊研究原子彈,要是被希特勒研究出來就不好了。

不過就算如此,美國政府也並沒有重視。

最開始隻給了原子彈研發6000美元,這點錢啥都乾不了,連科研人員工資都不夠。

後來是日本自己一拍腦門,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戰略,乾了珍珠港,才引起美國人重視,發起了大名鼎鼎的“曼哈頓計劃”。

而且這也和愛因斯坦沒什麼太大關係,因為愛因斯坦幾乎一生都是反戰的。

他隻是想當個純粹的科學家,怎麼可能直接參與武器研製。

——

由於鳳鈴現在也是個研究人員,與丁德山搞“新式麵點”研製,沒有時間給他發電報,於是李諭隻好自己親自發報。

好久不接觸,已經非常生疏,短短一篇電文廢了好久才打完。

李諭伸伸懶腰,感歎這種事真是熟能生巧。

第二天,呂碧城端著星球大戰前傳的書稿找到李諭。

“我已經完成了潤色與修訂。”呂碧城放下一摞厚厚的稿紙說。

李諭拿起看了看,呂碧城竟然堅持用鋼筆寫出來。字跡雖然尚且沒有那麼好看,但都是漢字,有軟筆書法厚底子的人,硬筆書法上手不會慢。

李諭讚道:“潤,真是太潤了!”

呂碧城問道:“你還要拿給德齡姑娘翻譯?”

李諭說:“沒錯,你要相信我,隻有中國人才能真正翻譯好中國人寫的文章。到時候讓洋人根據英文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也不至於失去太多原版風采。”

呂碧城低聲說:“我明白了。”

李諭沒多想,隨即將書稿拿給了裕德齡。

裕德齡笑道:“我早就在等後續了,還真快。”

“對了,”李諭又問道,“朝中最近有沒有什麼不利於我的情況?”

裕德齡想了想說:“我一直都隻在西苑陪著太後,關於政局的討論我無法在場,但我會多多間接留意。怎麼,是有什麼動向嗎?”

李諭說:“還沒有,希望將來不會有什麼岔子,我可不想和那些朝臣們過多糾纏。”

好在有裕德齡這個眼線在慈禧身邊。

裕德齡忙著翻譯時,李諭寫好的關於麥克斯韋妖的文章也寄到了美國,發在了最新的《sce上。

美國科學促進會對於李諭的創作能力感覺太不可思議,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將《sce這份本來已經無人問津的雜誌硬生生推到了行業頂尖。

堪稱奇跡!

他們如今也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了此份雜誌的運營。

——李諭當然有必要賣力,畢竟是自己的雜誌嘛……

隻不過說道這篇文章,雖然現在大家無法解釋麥克斯韋妖,但一看文章內容就知道李諭完全采納了玻爾茲曼用統計方法研究分子的理論。

在後世來看,這是條完完全全的正路。因為微觀領域沒有絕對,必須用統計學與概率論進行研究。

但在二十世紀初,科學界實在是無法接受這兩種理論進入神聖的物理學中。

在此時很多物理學家們看來,統計學是搞經濟社科研究的,概率論是研究賭博的,怎麼能和高大上的物理學沾邊?

簡直開玩笑好不好!

可李諭如今在科學界的名氣確實太大,之前的論文不僅驚世駭俗,而且挑不出毛病。

並且這篇論文又是李諭一貫的風格,物理解釋翔實的同時,數學推導異常嚴謹。

已經說過幾次,目前的物理學家們普遍數學不算好。

當然不是說他們學不明白,完全是因為此時的物理學對數學的重視程度尚且不夠。

強如大神愛因斯坦,數學水平也非常堪憂。

所以就算是物理研究者,讀懂它也要耗費不少腦細胞來專門研究其中的數學部分。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李諭的論文經得起各界爭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