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豪華答辯團(1 / 2)

李諭自然沒法催促大忙人普朗克,而且就算他開始審稿,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誰叫這篇涉及相對論的論文過於炸裂,屬實是正兒八經、毫不誇張地震碎三觀。

不過普朗克此前已經把愛因斯坦關於分子存在性的文章審核完成了,靠著此文以及普朗克的認可,愛因斯坦今年便可以拿到蘇黎世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隻能讓事情一件一件來吧。

普朗克對李諭問道:“有沒有興趣旁聽一下這場答辯會?你對於光學應該有所了解,不然不會做那個奇怪的單光子試驗。”

李諭倒也沒事,於是答應了:“如果沒影響,我就湊個熱鬨。”

勞厄的姓氏中有“馮”von,在德語裡,凡是名字裡帶“馮”的,祖上基本都是有過封地的貴族。

按照傳統,稱呼時應該加上“馮”,也就是馮·勞厄。勞厄的父親是軍隊裡的高官,後來受封成了世襲貴族。

所以勞厄是個有爵位的公子哥,雖然比不上後來那位德布羅意的爵位高,但德國對軍隊的重視在歐洲可以說無人能敵,馮·勞厄家的地位在德國可不低。

要不他怎麼能當上普朗克的助手哪。

都是人情世故……吧……

包括此後德布羅意通過博士答辯,肯定與他的爺爺曾是法國總理、父親是國防部長沒有關係!

嗯,沒有關係!

普朗克拿出勞厄的論文,當年勞厄從哥廷根大學離開,到柏林大學投奔自己時,曾經表示過他比較擅長的是理論光學。

正好從基爾霍夫最早研究光譜的大老開始,柏林大學一直重視理論光學,現在傳到普朗克這裡,他也保持前輩們開設理論光學討論班的傳統。

李諭挨過去看了看,勞厄的博士論文題目叫做《利用能量守恒原理研究平行界麵的乾涉理論,是個關於波動光學的課題。

李諭笑道:“如果是波動光學,我也隻能旁聽了。”

普朗克自然明白李諭話裡的意思:“如今不僅德國,整個歐洲大陸都更加推崇光的波動理論。”

李諭笑道:“我當然承認光是一種波,隻不過同時也認為它是一種微粒罷了。”

普朗克糾正李諭的話:“你的‘同時’一詞,用得欠缺考慮。”

李諭攤攤手:“您也看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論文了,知道我想說什麼。”

普朗克隻好委婉說:“此事還有待繼續驗證,需要眾多科學同行一起參詳。”

普朗克作為最早提出量子的大神,又看過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中關於“光量子”的假設,其實他在內心深處也是接受這種理論的。

不過普朗克畢竟已經是一個有著社會地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不可能公然做這種冒進的宣稱。

而且自從三百多年前,光的波粒之爭的開始,就以歐洲大陸的惠更斯波動說戰勝英國牛頓的微粒說定下了開端。

屁股決定立場,歐洲大陸對波動說的堅持非常有傳統。

而且事實的確是楊氏雙縫乾涉實驗把牛頓的微粒說釘死在了棺材板上。

如果,隻是如果,微粒說死灰複燃,對岸的英國老肯定高興壞了。

不管是百年冤仇的法國,還是剛剛成為歐洲大陸第一的新興德國,都不容許這種事情發生。光是想想英國老們趾高氣揚的樣子就受不了……

下午,勞厄的論文答辯正式召開。

李諭與幾個非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坐在了後麵。

等答辯委員會成員入場後,李諭不禁驚歎:這陣容也太豪華了吧!

首先是勞厄的導師普朗克,然後是柏林大學物理化學教授兼第二化學研究所所長能斯特、柏林大學物理係主任埃米爾·瓦爾堡、數學家赫爾曼·施瓦茨,以及德國哲學家包爾生。

加上勞厄,一共有三個諾獎獲得者。

雖然李諭搶了一些人的功勞,不過諾獎畢竟很多時候是對人不對事,不管勞厄還是能斯特,肯定不會讓他們少了諾獎,畢竟這些人其他方麵的功勞有的是。

五位評委在首排一一坐下,然後勞厄開始了自己的答辯。

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光線通過介質之後的反射、乾涉現象,通篇都是理論,沒有什麼實驗相關的內容。

最終評委會一致給出了“優秀”評價。

勞厄接著又進行了答謝,提到的人物都是科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除了上麵幾位答辯委員會成員,還有布勞恩190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希爾伯特、克來因、瓦拉赫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倫琴等等十幾位當今科學界的大人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