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化學界是個非常困擾的問題。
而且幾年前放射性發現後,這個問題更加麻煩。因為科學家發現在82號元素鉛以及92號元素鈾之間,竟然存在40種不同原子量的原子。
不過他們肯定不是40種不同的原子,因為許多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其電子數竟然是相同的。
更更難辦的是,根本無法用化學辦法將它們分離出來。
這就是當下的時代背景。
可對於李諭來說,這個問題就十分簡單了,每個學過高中化學的肯定明白,原子量不是整數,是因為同位素的存在氫原子嚴格來說也不是1,而是1.01。
比如氯元素cl,就是因為它有兩種同位素cl35和cl37。其中cl35占75%,cl37占25%,因而整體上表現出來的原子量就是35.5。
不過這時候,中子還沒有發現,所以李諭不能寫得太冒失激進,畢竟連核式模型都沒問世。
所以李諭處理得比較委婉,不過關鍵的點寫出來了:
比如存在相同的電子數,在化學上肯定屬於同一種元素,所以其化學性質就是一樣的,自然不能用化學的辦法分離。
然後李諭就提到了同位素的存在。不過既然是當做假說提出,也就不需要解釋太詳細為什麼。
最後,李諭則預言了原子核仍然可以細分不然同位素就沒法合理解釋。
這種文章按道理屬於跨越了物理與化學兩大學科。
但元素這東西,或者說原子,本質上涉及到原子核領域,更應該偏向於物理學科。
畢竟理論上,所有的化學現象都可以用物理中薛定諤方程去描述核外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相對運動去解決。
不過這之間存在著鴻溝,——就是蘊含混沌、無法解決的微分方程,所以化學和物理依舊隻能是兩門學科。
放到一百年後都沒法解決的難題,李諭這時候更不能提出來。
但僅僅解決為什麼用化學辦法無法分離這些奇怪的擁有不同原子量的原子,以及同位素假說、預言原子核可以繼續細分,這三點已經足夠上《nature。
李諭刪刪減減,論文花了一天就寫好,總體不長,因為《nature的特點向來是喜歡相對較短的論文。
李諭寫起這種論文來非常輕鬆寫意,但在看到普朗克的來信後,就比較頭大了:
“……
“一個月前,我在普魯士科學院宣講了愛因斯坦先生以及你共同所寫的《論物體的電動力學這篇論文,雖然我一再強調了其重要性,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許多人質疑該理論局限性過大,同時采用的物理思想又過分激進,得到了與牛頓以及伽利略完全不同的結論。
“這幾乎是無法接受的。
“當然,我知道普魯士的科研環境更趨向於保守,所以準備將這篇論文翻譯成英文以及法文,看看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如何對待。”
信寫到這裡還是屬於比較正常的科學探討。
李諭並不奇怪,物理學界接受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種前所未有的理論肯定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慢慢消化。
而且由於愛因斯坦論文中用了很多數學內容,物理學家們看起來還不如數學家看得更流暢,甚至要專門學習一下閔可夫斯基以及洛倫茲的數學內容。
而這兩位大佬的數學又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就算物理學家們接受了狹義相對論,真要看懂也得過一段時間。
不得不說,近代物理學兩位頂級大佬,量子力學開創者普朗克以及相對論的開創者愛因斯坦關係真心不錯。
量子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最早開始公開使用並極力推廣的,雖然後來愛因斯坦與玻爾曾經因為上帝到底擲不擲骰子發生過激烈爭吵,但必須承認,愛因斯坦對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使用是第一人,而且十分堅定。他隻是沒有想到以後量子力學的發展竟如此可怕。
而要不是因為普朗克是愛因斯坦論文的審稿人,估計他的論文還發表不出來哪。
即便不至於像當初柯西擱置伽羅瓦以及阿貝爾兩位天才數學少年的論文導致他們英年早逝那麼嚴重,也會大大遲滯相對論的誕生時間。
寫到這裡後,普朗克的筆鋒一轉:
“李,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久,我為什麼還沒有看到星戰係列的後作?我辛辛苦苦幫你置辦了這麼多實驗器材,你可不要就此停筆,因為我看得出,星戰還有極大的挖掘空間。”
李諭哭笑不得,自己是一點偷懶的機會都沒有啊。
其實李諭不知道的是,不論美國的柯林斯出版社,還是法國的阿歇特出版社,早就收到了不知道多少讀者來信,隻不過他們不像普朗克一樣知道李諭的收信地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