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遺世獨立(2 / 2)

英國雖然不是義務兵役製,但勝在有錢,給前線士兵開出了非常高的薪水補貼,遠超法德軍隊。靠著砸錢,英國也集結了近200萬大軍,隻不過送到海峽對岸需要花點時間。

德國最先發動進攻,“借道”比利時,但比利時不借,打了十一天才將其攻克。

對德國來說這是明顯的出師不利,一個小小的比利時竟然都要打如此久,大大遲滯了德軍總參謀部的速勝策略。

跨過比利時後,法國境內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德軍勢如破竹,九月初就挺進到了距離巴黎隻有15英裡的位置,甚至可以看見埃菲爾鐵塔。

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他們和多年後莫斯科城下的德軍一樣,不能再前進一步。

然後法軍統帥加利埃尼就看準時機發動了血腥的馬恩河戰役。

馬恩河戰役沒啥好說的,因為沒什麼高超的軍事謀略,幾乎就是添油戰術。

唯一的亮點可能就是法軍組織了600輛出租車往前線拉人,不知道算不上最早的部隊汽車運輸?

——拉上去的人大都戰死了,簡直不是出租車,是送殯車。

馬恩河戰役的名氣遠小於此後的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

但馬恩河戰役其實就是一戰的決定性戰役,理由很充分:它徹底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

咱們分析過,德軍一旦不能完成速勝,就會陷入兩線作戰,離失敗就不遠了。

馬恩河戰役後,雙方開始挖戰壕。一直到戰爭結束,四年下來,這條長長的戰壕都沒什麼大變化。

一戰就是可以如此簡單地概括,枯燥而殘忍。

任何暴露在塹壕之間視野中的士兵,幾乎都活不過五秒鐘。

兩邊有無數支狙擊槍瞄準,德國那邊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神槍G98,英軍則是著名的李-恩菲爾德。

少數精英狙擊手還有光學瞄準鏡,總之雙方就這麼僵住了。

戰場上殘酷的廝殺雖然沒有完全擾亂後方權貴們的生活,但高層肯定進行了各方麵的準備,包括對學界施壓。

李諭再次收到了愛因斯坦的來信,與他聊起了歐洲戰事:

“此時大家可以看得出來,人類究竟屬於哪一類可悲的畜生。

戰爭充滿了非理性,而我們科學家必須培養一種國際主義。但不幸的是,很多優秀的科學家並沒有這麼想。

我的三位親密的同事,普朗克先生、哈伯先生還有能斯特先生,不約而同地成了主戰派。

哈伯想要擔任軍官,可由於他猶太人的身份,隻能成為一名軍士。而他還是進入了德軍化學研究所,進行氯氣彈的製造。

我深知氯氣可怕,卻無法勸他回頭。

能斯特先生現在天天練習軍人的步伐還有敬禮的姿勢,他有時會駕車誌願做司機。而他最主要的工作則是研究催淚瓦斯彈。

我甚至希望他能夠成功,總好過可怕的氯氣彈。

可惜這種將敵軍仁慈地趕出戰壕的方式並不受將軍們的喜歡,他們還是鐘情於氯氣彈。

至於最可敬的普朗克先生,也聲明支持德國的‘正義之戰’,並且在課堂上說,‘德國已經拔出利劍,對準那陰險背叛的策源地。’

我們幾人倒是沒有因為立場不同導致關係破裂,我仍舊時常為哈伯的兒子輔導數學。

可他們讓我在一份由科學界組織的名為《告文明世界書》的請願書上簽字時,我隻能選擇了拒絕。

我不得不在政治上與他們劃清界限,對我來說,這非常痛苦。

那份請願書確實摒棄了真相,它不顧事實真相,斷然否認德軍曾入侵比利時,並宣稱戰爭是必需的。

我終究無法背棄心中的信條。”

愛因斯坦之所以擁有那麼高的聲望,不僅僅是他極高的學術修養,還有他的和平理念,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難能可貴。

1914年德國發表的這份請願書名為《告文明世界書》,後來在多位知識界人士簽名後也稱為《93人宣言》。

幾乎所有德國第一流的科學家都在這上麵簽了字。

未簽名者除了愛因斯坦外,還有一個人更加難得——希爾伯特。

愛因斯坦終歸已經加入瑞士國籍,不簽情有可原。而希爾伯特是個正宗的普魯士人。

希爾伯特的同事克萊因與柏林的一眾物理學家一樣,幾乎看都沒看就簽了字。

希爾伯特就謹慎了很多,看著上麵的文字有點發慌:

“要不是因為德國軍國主義,德國文化已被從地球表麵抹去……作為一個有教養的民族,我們將把這場戰鬥進行到底。對這個民族來說,歌德、貝多芬和康德的遺產就像家庭和土地一樣神聖。”

希爾伯特喃喃想著:“這麼說不太對吧!”

他在逐字逐句後,毅然決定不簽字。

這下可就讓他成了眾矢之的,許多學生甚至不再去上他的課。

好在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大部分科學家都明白自己犯了多麼大的錯誤,無不後悔在這份請願書上簽了字。

普朗克就相當後悔,他發現事情愈演愈烈,搞了一個請願書後,維恩竟然又自己弄了一個“聲明”,聲明中大肆抨擊整個英國物理學界,要求德國學界和他們劃清界限。

在物理學方麵,普朗克堅決反對搞“德意誌物理學”,而且就算搞,也不應該在戰爭時期搞,——這明顯是給戰爭助威嘛!

所以他拒絕在維恩的聲明上簽字。

但維恩的聲明還是獲得了斯塔克、萊納德兩位重量級人物的認可。

李諭很想公開支持一下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隻是北洋政府不久後會對德宣戰,自己隻能私下回信表達對他們的認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