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發現(2 / 2)

上海第一家電影院建在虹口,光緒年間由西班牙人興建,——虹口以後是民國電影院的集中地。

受港片影響,很多人總感覺虹口是日本租界,其實這裡屬於上海公共租界,不過日本人確實挺多。——除了日本人,虹口還有不少猶太人居住。

張元濟對李諭說:“去年大戲院的創始者西班牙人離開上海,日本人接手,改名叫做了‘東京活動影戲院’。”

“東京?”李諭一聽就有點倒胃口。

張元濟說:“工部局同樣覺得名字不好聽,讓日本人儘快改成‘虹口活動影戲院’。”

“這樣多少聽著順耳一點。”李諭說。

影戲院想買一份拷貝,不過李諭聽到是日本人經營後,立馬坐地起價。日本人沒辦法,隻能接受高價。

影片不長,很快看完。出來後,張元濟感覺很有意思。

李諭問道:“筱齋兄是不是也想進軍電影行業?”

當時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找自己,就是張元濟帶來的。

“確實有一點想法,”張元濟說,“不過我還沒有摸清其中的門道。”

“簡單,”李諭給他講了起來,“無非就是設備、劇本、導演、演員,反正隻拍短片,不需要多少錢。”

張元濟問道:“開始要投多少?”

李諭說:“最初可能需要個十萬元,一旦運作起來,兩三年就可以回本。”

張元濟說:“這麼說確實值得一試,要是國內再多些影戲院更好。”

李諭說:“除了電影,還可以拍拍新聞短片之類的,反正題材太多,隻要拍出來,絕對有市場。”

張元濟明白這是個典型的藍海市場,越早殺進去越好,於是說:“回去我就成立影戲院部,專門做做研究。”

有傳聞1917年時,一名美國人帶著電影設備來國內想投資製片工廠,不過苦於找不到合作的商人。商務印書館最終隻以3000的價格獲得了他的拍攝設備,從而開始電影事業。

也不知道真假。

但張元濟肯定是真的想搞搞電影。

——

沒過幾天,秉誌和吳君就有了初步成果,速度相當快,畢竟他們有明確方向,而非其他實驗室那種盲測。

李諭來到實驗室看成果。

他們兩人通過多組對照試驗,證明了的確有物質可以溶解細菌;然後再過濾、增殖、培育等多次驗證,證實其是一種病毒。

實驗過程不複雜,但得到的結論很令人振奮。

兩人拿試管的手都開始顫抖,更不知道論文怎麼寫。

吳君的想法很大膽:“先生,當年科赫證明細菌可以導致疾病誕生,讓西方醫學大大進步;病毒又可以殺死細菌,豈不是找到了一種靈丹妙藥?”

李諭說:“你可彆忘了,病毒也可以致病,沒那麼好掌握。”

秉誌說:“可惜看不到它的真實麵貌,令人心癢難耐!”

李諭笑道:“人類看不到的東西多了去,我也看不到電子和原子。”

“不一樣!”吳君說,“原子是組成所有物質的粒子,包括病毒,它們必然小到看不見。”

秉誌說:“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實在想不到病毒如此微小,還能有什麼結構。”

李諭說:“這東西是不是生物都不好說。”

“不是生物?”秉誌訝道。

“我是想,生命體不管怎麼說都要有微觀結構,一旦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還算生命嗎?”李諭說。

吳君說:“先生的話越來越有哲學味道。”

“就當常規的科學討論。”李諭其實是在有意引導。

吳君說:“細想一下,細菌的結構已經非常簡單,病毒又小了一個數量級,很多細菌結構不可能再保留,總不會隻有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細胞核吧?但這種結構應該很脆弱才對,又怎麼能夠形成生命體?”

李諭說:“或許它們生來就隻能以寄生體存在,所以很多維持生命的細胞器就不需要。”

“先生的猜想很有見解,”秉誌說,“但自然界到底允許一種連維持生命與繁衍都需要宿主的生物存在嗎?”

李諭的目的達到,鼓勵說:“你提的問題非常好,可以寫進論文中。而且將來可以進一步對寄生關係做研究。”

病毒研究到了李諭穿越前的時代還是前沿領域,因為確實太神秘。

按照生物學的定義,病毒隻能算作一種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存在。

——不能算作生物。

這個結論想想就有點毛骨悚然。

按照生物演化理論,數十億年前地球出現了有機大分子,其中就有RNA、DNA、蛋白質等,它們是最初的分子生命。

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現存所有生物的最近共同祖先“露卡”在內的部分分子生命突然進化成了細胞。

這個過程堪稱生命第一個大奇跡。

——一些關於宇宙中為什麼很難找到外星人的理論中,提到了生命進化可能存在幾個非常大的障礙,導致生命或許非常稀少,第一個大障礙就是這個進化過程。

細胞對於分子生命來說,完全是降維打擊,迅速占據了整個地球生態圈。

所以有種假說認為殘存的分子生命演化出寄生手段,發展成病毒,與細胞生命進行永恒的鬥爭。

這種複仇故事說聽起來挺熱血。

不過其實不太準確,因為很多病毒一點都不古老;另外現代生物學早就有了更多發現,甚至發現人類的基因有很多病毒留下的片段。

總之這個小東西的研究未來太廣。

秉誌和吳君都覺得很有意思。

吳君說:“先生,請您給這種病毒起個名。”

“就叫噬菌體吧。”李諭挺喜歡這個名字的。

“噬菌體,”秉誌喃喃道,“吞噬細菌的神秘生物……我讚成!”

吳君說:“言簡意賅,我也沒意見。”

李諭說:“你們快寫論文,我幫你們發到美國的《SCE》還有國內的《科學雜誌》上。”

秉誌笑道:“《SCE》嘛?這趟回國太值了,直接有了一篇足以畢業的博士論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