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大戰落幕(1 /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打得依舊很激烈,雖然沒有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那麼有名,但平常年份每時每刻也有很多士兵戰死在戰壕之間。

在頂住德國皇帝會戰凶猛的進攻後,協約國軍隊隨後開始了一波反攻,效果很不錯,直接把德軍逼退回興登堡防線,代價就是進攻途中拋下了三四十萬具屍體。

高層們指手畫腳指揮了一通,死了上千萬士兵後,四年下來還是老樣子。

記得有座一戰紀念碑,刻著一個普通母親的一句話:“獻給我的兒子,自從你的雙眼閉上,我的雙眼從未停止哭泣。”

不過英法聯軍的幾位將領肯定不準備閉上眼睛,找準時機要對德軍發動最後一擊。幾個小時內就向興登堡防線傾斜了100多萬發彈藥,雖然沒有造成非常大的直接傷害,但德軍士兵的心理防線基本已經崩潰。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美軍被正式列編入作戰部隊,他們雖然沒什麼作戰經驗,不過新兵有一種英法德軍隊中早就喪失的極為關鍵的東西:士氣。

協約國軍官對他們的評價是:“新來的美國軍人都很勇敢,因為他們對戰爭的殘酷一無所知。”

現任總司令福煦則認為士氣是最重要的東西。

在打了接近四年的西線,有士氣的英法德士兵早就在衝鋒中戰死,剩下的士兵大都死氣沉沉,隻是機械地執行軍官們的命令。

協約國好歹有生力軍補充,德軍的士氣消沉程度就異常嚴重了,甚至爆發了水兵大起義。

饒是如此,1918年協約國的軍隊傷亡人數仍在百萬以上,——德軍同樣沒好到哪去。

德國的盟友奧匈表現則徹底拉胯。各位很難想象,意大利軍隊竟然能擊潰奧匈軍隊,而且奧軍的逃跑速度讓意大利軍隊都無法追上!

當然了,意大利軍隊背後有英法的援軍。

德國的兵源已經枯竭,手裡僅剩下可憐的50個師。對麵單單美軍就有接近50個師,每個師的兵員數量都是德國師的兩倍。而這僅僅是美國參戰軍的五分之一,還有大部分沒運過來,各種裝備也在美國本土等待裝船。

美軍士兵目前的武器和軍裝用的還是英軍的,在打贏一場戰役後,美軍甚至有點希望德國暫時彆投降,因為還沒打過癮。

但德國真的是撐不住了,國內的革命勢頭壓不住,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到荷蘭,以避免幾個月前自己表弟尼古拉二世被滅門的慘劇。

威廉二世此後的二十多年一直居住在荷蘭,再沒離開,三十年代時順便給小胡子提供了一些資金支持。

反正不管怎麼說,德國徹底敗了。

這個消息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段祺瑞絕對是高興壞了,對德國宣戰後,他一直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將政治生命全賭在了參戰上麵。

現在段祺瑞意氣風發,順便弄到手一支親軍——即為了赴歐參戰訓練的參戰軍,一共三個師,隸屬段祺瑞的皖係。

對家底向來不厚的皖係來說,這支軍隊相當重要。

停戰協議的新聞傳回國內後,全國各地立刻展開了慶祝活動,原本建在東單牌樓北麵紀念被殺德國公使克林德的牌坊也被拆除。

北洋政府教育部特批學校放假慶祝,城裡六十多所學校的兩三萬學生高舉“公理戰勝”“當仁不讓”等標牌在長安街興奮遊行,然後到廣場進行集會。

包括各國公使以及蔡元培等學術界在內的多人都在廣場上發表了演講,表達喜悅之情。李大釗著名的《庶民的勝利》就是這時候的演講詞。

蔡元培站在講台上激動地說:

“現在世界大戰爭的結果,協約國占了勝利,定要把國際間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義都消滅了,用光明主義來代他。

“生物進化,在於互相扶持幫助而不恃強權。此次大戰,德國是強權論代表。協約國互相協商,抵抗德國,是互相論的代表。德國失敗了,協約國勝利了,此後人人都信仰互助論,排斥強權論了。

“世界的大勢已到這個程度,我們不能在世界之外。

“我希望國內持強權論的、崇拜武斷主義的、善用陰謀的、想用一派勢力統治全國的,都快快拋棄這種黑暗主義,向光明而去!”

台下數萬學生一起振臂高呼:“光明!光明!”

蔡元培走下講台,對李諭說:“疏才,你不講兩句?”

李諭說:“沒有必要了,反正大家的情緒已經到位,我總不能潑冷水吧。”

“潑冷水?”蔡元培扶了扶眼鏡,“聽起來疏才兄弟似乎有些不同的意見?”

李諭謹慎道:“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蔡元培說:“我們現在作為戰勝國接到了去巴黎參加和會的邀請,證明英法美幾國還是有點良知的,否則他們就會聽信日本政府那套‘中國參戰不力’、‘未能儘其參戰國應儘之義務’的說辭,不讓中國參加和會。”

小鬼子真的煩不勝煩,從一開始就在阻撓中國參加和會。

至於他們的目的,都不用李諭這種穿越者的眼光,所有人就能看明白:他們想偷偷繞過北洋政府,和英法美商議,把山東權益拿過來。

日本人真是劣根性劣到骨子裡,竟然用這種無恥下流的招。

英法美的高層自從知道二十一條以及借款事項後就開始提防日本,根本不可能聽小鬼子的。尤其美國,相比英法等國,對日本的警惕要更高一些。

李諭說:“徐大總統和段總理估計在研究怎麼去巴黎分蛋糕。但我認為這根本不是一場中國能分到蛋糕的盛宴。外交場上哪有所謂的公理,哪有什麼光明麵,隻有強權與利益。”

蔡元培說:“但我們是實打實的戰勝國。”

李諭說:“可惜有人使絆子,咱們本應該作為第二類戰勝國,如今在日本人的操作下竟變成了第三類,蛋糕小了不說,話語權都小了。”

主導巴黎和會的英、法、美、日、意等國根據各國對戰爭的貢獻,將協約國集團劃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即美英法意日五個主要協約國,每國有五個參加和會的正式席位;

第二類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戰國”,指的是在戰爭中提供過有效助益的國家,每國三個正式席位;

第三類是協約國陣營中對德絕交的國家,每國兩個席位。

按照這種原則,向歐洲提供了二十萬勞工的中國應該列入第二類國家,擁有三個席位。

英法美等國最初的確把中國列入了第二類,但該死的小日本做了手腳,他們積極遊說其他大國,詭稱“中國目下南北紛爭未息,若定為三名,殊難分配,反起爭端。不如使兩方各出一名,則勢力平均,自無爭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