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把玩了一下紅薯後, 將紅薯揣懷裡,等會兒烤了吃,沒打算現在推廣。
後世穿越者三大神器, 紅薯、土豆、玉米, 紅薯最言過其實。
看紙麵產量,紅薯似乎是最高的。但紅薯含水量太高,論乾物質, 脫水是穀物的五分之一,產量和穀物差不多。
紅薯蛋白質含量低,脫水後的營養價值也不如穀物,且纖維較粗,吃後雖然容易飽腹, 但若吃紅薯吃到有飽腹的感覺, 很容易拉肚子,反而更加饑餓。
而且還有一點反常識的紅薯的缺點,那就是適口性差。
現代人偶爾吃一下紅薯,或者把紅薯配主糧, 所以隻認為紅薯甜滋滋的,很好吃。但紅薯拿來當飯吃, 因自身口味較重,很難與其他食材搭配,頓頓吃的話膩得快。
古時農人種什麼作物, 其實和官府推廣沒有太大關係。倒是官府收稅時得看著農人種植的東西更改。
就像是小麥成為華夏主糧,是在唐時經濟發展,石磨在村莊普及後;水稻空前發展,是南宋時經濟中心轉移後;清朝人口空前爆炸的時候,農人沒有選擇用這三大神器替代傳統主糧, 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乾隆時官員曾經試過在南方山地推廣紅薯,但農人並不買賬;同時,乾隆朝時北方官員嘗試著禁止農人在山坡上種植玉米,因為會造成水土流失,但農人也並不買賬。
朝廷的推廣沒有讓紅薯麵積增加,禁止也沒有讓玉米麵積減少。一片地該種什麼,朝廷說了不算,穿越者來了也不好使,農人自有自己的智慧。
就是在民國時期,按理說這時候農人應該自發提高救荒高產的作物,但紅薯、土豆、玉米的種植麵積也不過百分之五。
建國後玉米、紅薯、土豆的種植麵積空前提高,是因為農業機械和化肥的使用讓傳統主糧產量暴增,滿足了人民的需求之後,傳統主糧種植麵積才縮小,有其他作物種植的餘地。
朱襄等農學專家和曆史專家都多次強調,清朝的人口爆炸原因,外來作物確實起到了些許作用,但作用微弱,主要還是華夏勞動人民的功勞。
某些經濟學專家將借由民間反感清朝統治者,將華夏人口奇跡歸結於外來的作物,功勞都拱手讓給外因,本質上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理論衍生。
事實是,無論以前還是將來,無論建國前還是建國後,養活華夏人民的都是華夏人民自己,不是什麼外來作物機械降神。
朱襄會為了土豆的到來落淚,除了土豆補充了目前華夏救荒作物的空白之外,還因為土豆和玉米能成為主糧。華夏多了一種主糧作物,意義十分重大。
紅薯便與南瓜一樣,純粹是救荒作物了。
當然,紅薯對這個時代的作用仍舊是巨大的。高產的救荒作物,有一種算一種,都能救活無數的人。
盛世農人種什麼無所謂,待饑荒的時候,多一種救荒作物,就能活無數饑民。
紅薯與南秦也很般配。
紅薯喜溫,後世紅薯的主要產地就在南方丘陵。李牧一直看著南越那一片地,但產出不如投入,所以隻去百越逛一圈,沒有真的攻城略地。
有了紅薯就不一樣了。
紅薯、土豆、南瓜和大豆能在山間零碎土地種植,產量很高,能夠滿足山民日常需求。這樣山民就會傾向於定居,在山間山下建立城鎮。
山民定居之後,秦國無論是攻打還是收稅都容易許多,能將百越納入管轄。
所有蠻夷之地都是在開發之後才能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開荒的第一要務是開墾,然後才是教化。
朱襄決定把城裡李牧花園的花草全拔了,育種紅薯。待紅薯育種成功之後,就把紅薯移植在南秦山地。
黔中郡和南郡包含了後世江西地區。江西水熱條件好,就是多丘陵,傳統作物耕種不易。
他雖然推廣了梯田,但開墾梯田也需要看地質條件,大部分丘陵能開墾出的田地很細碎。
現在這些細碎田地裡種下了土豆和大豆,庶民的房前屋後搭上了南瓜藤,現在可以多加一種紅薯了。
可以入口的糧食,種類越多,才讓人越安心啊。
朱襄做好規劃之後,心裡湧起複雜的感情。
有悲哀,有嘲諷,令人唏噓不已。
平陽君趙豹看著趙國饑荒,所希望的救荒糧食,卻最適合如今的南秦之地。
不過這唏噓轉瞬即逝。
原本如平陽君趙豹等趙國宗室,以及朱襄接觸過的許多士人,他們其實從未低頭看過真正的庶民。
因朱襄出現,他們的視線看到朱襄的時候,也看到了朱襄身邊的庶民。
是以痛苦,是以懷抱奢望,凝結成了朱襄係統中的饋贈。
現在趙人吃不到紅薯,但遲早會吃到的。
就如棉花。現在肯定已經有趙人已經穿上了棉布。
“良人,且洗洗臉,彆難過了。”雪姬將溫水端來了。
朱襄洗完臉後,道:“我要齋戒一旬,以送故人。”
雪姬溫婉道:“好,我陪你。”
朱襄的衣服本就素淨,但雪姬還是找來一身麻衣。
雖不至於為平陽君披麻戴孝,但把絲綢衣服或棉布衣服換做素淨麻衣,也算是朱襄和雪姬的一份心意。
在朱襄和雪姬為平陽君哀悼的時候,趙國都城亂起來了。
在原本曆史中,趙王會晚四年才去世。
這一世雖然沒有了邯鄲之圍,但趙王的內心更加煎熬,身體便一直不太好。
趙王在繼位的時候就立了太子。因沒有邯鄲之圍,那太子沒有死在驚恐交加中。趙國上下都以為將來會是這位太子繼位。
但或許冥冥中真的有什麼是注定的,那位太子明明已經長成,卻在今年病逝了。
趙王也是因此才大受打擊,病重辭世。
除了太子之外,趙王膝下還有兩位公子。趙王最喜愛春平君。
戰國現在的封君都已經差不多改成“侯”了,就像是應侯和應君在史料中稱呼並用一樣,民間傳統稱“君”,但實際封號是“侯”,春平君即春平侯。
朱襄和李牧在官方記載的正式封爵,也是“長平侯”和“武成侯”。
碰巧的是,朱襄前世的曆史中,也有一位著名的外戚“長平侯”,名為衛青。可惜朱襄不知道衛青的封號,否則一定會道一句“好巧”。
趙太子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太子之位很穩固。趙王一直希望春平侯能像平原君輔佐趙惠文王一樣輔佐太子,所以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前年的時候,因趙豹時常清醒時常糊塗而離開了相國之位,春平侯出任趙國相國。
但春平侯並不討趙國宗室和趙王近侍郎中喜歡。
春平侯確實有才華,也受趙王寵愛,所以性格較為矜持驕傲。他年少時與平原君和平陽君走得近,不喜歡在趙王身邊阿諛奉承的人。
趙國出兵楚國邊境,幫楚國調停的時候,為避免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朝堂提議向秦國派遣質子,順便修複和秦國的關係。
他們說,秦王子楚曾是秦國派往趙國的質子,在趙國生活得並不好,他一定深恨趙國。如果趙國不派遣質子去秦國,向秦王子楚表達善意和臣服,秦王子楚恐怕會為自己和摯友朱襄報仇。
這不是無稽之談。
當年秦昭襄王就為了給應侯範雎出氣,把魏國、趙國都折騰了一遍。長平君之於秦王子楚,恐怕比應侯範雎更甚。
趙王十分恐懼秦國,被說動了。
這質子人選,太子肯定不能去,因為趙王的身體時好時壞,太子隨時都準備著繼位。趙王隻能在春平侯和幼子趙偃中選擇。
趙王本是屬意趙偃當質子,但趙偃的老師是趙王寵信的郎中郭開。趙王身邊的郎中都站在趙偃身邊。
再者趙王對春平侯的寵愛,讓太子深深忌憚。
雖然趙王讓春平侯當相國,是希望春平侯成為下一個平原君。但太子卻不是趙惠文王,沒有趙惠文王那樣的容人之量,不信任春平侯。
何況趙惠文王也是自己當了國君之後才重用平原君,而不是趙武靈王重用平原君,這完全不一樣。
太子還未繼位,讓另一位趙公子當相國,誰看著都覺得荒唐。
可惜趙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平原君已經去世,平陽君也老糊塗了,無人阻止。
趙國有識之士也希望春平侯暫時離開邯鄲,等趙太子繼位之後再回來。
趙國已經經不起一次內亂。隻有春平侯離開邯鄲,趙太子的地位才更穩固。待春平侯從秦國當完質子歸來時,趙太子也才會大度地重用這位弟弟。
趙王被說服了,含淚送春平侯離開邯鄲,前往鹹陽。
誰曾知,春平侯剛離開邯鄲不久,趙太子就患疾病暴斃;趙王大受打擊,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同時趙豹也受此打擊,跟隨趙王而去;趙王後早在前些年就已經去世。
這下子邯鄲群龍無首,亂作一團。
趙王沒有留下誰繼位的遺言。有的卿大夫認為,現在隻有公子偃在邯鄲,自然是公子偃繼位;有的卿大夫認為,趙王讓春平侯當相國,很明顯是除太子之外就最重視春平侯,且春平侯更有才華,讓春平侯繼位更為合適。
於是趙王的遺體被留在宮室中無人理睬,趙國的卿大夫們一邊吵架,一邊派出人去找剛離開邯鄲沒多久的春平侯。
想讓公子偃繼位的人自然是去刺殺春平侯;支持春平侯的人則去保護春平侯,護送春平侯回邯鄲繼承王位。
平陽君的家人此時冷眼旁觀著,以喪禮為借口,置身事外。
平原君的家人早就已經回到了封地,不問政事。
這時候沒有平原君和平陽君力挽狂瀾,也沒有藺相如和廉頗護著趙國內政外戰。
燕王喜在繼位之後,一直對趙王遣廉頗攻燕,導致君父悲憤而逝一事耿耿於懷。他一直派細作盯著邯鄲,希望能找到報仇的機會。
當趙太子病逝時,趙王病倒的時候,細作就將消息快馬加鞭傳到了燕國。
燕王喜大喜,立刻派劇辛倉促攻打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