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番外二】十四歲的天才漢和帝(精修)^^……(2 / 2)

他們的行為簡直就是為漢和帝做助攻,讓漢和帝能夠以點拓麵,一點一點的策反朝臣,培養自己的人。】

聽到這話的眾人滿頭黑線:“這些人是完全不懂的什麼叫做以史為鑒是吧?”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都懂得以史為鑒,這人不懂?

曆史上飛揚跋扈的外戚或者權臣哪個不是死地很慘,不是被這任皇帝反殺就是被下任皇帝所殺,要麼就是導致亂世被敵人砍死。

誰得善終?

【苦心經營之下,蟄伏了做了三年‘傀儡皇帝’的漢和帝,在登基的第三年開始了他的行動。】

眾人搓手期待,期待這幼帝的操作。

【滅殺行動的鋪墊是在永元三年。

正月,十三歲的劉肇加元服行冠禮,尚書仆射樂恢疏反對外戚乾政,被竇憲威逼服毒1。

其後,尚書仆射郅壽上書彈劾竇憲驕縱,並試圖拿出王莽篡漢之事試圖讓百官們引以為戒,可惜最後也被逼自殺1。

此後,群臣驚恐,諂媚者更迎竇氏,正直者如三公大司徒袁安常則為此嗚咽流涕1。】

“此番操作一下子就能辯明忠奸,可直接避開諂媚者,正直為國者對竇氏更厭惡,方便納為己用。”劉徹嘴角揚起。

“父皇,可是以為此二人之死乃漢和帝主導?”小劉據提出這個問題。

對這個問題劉徹並不認同:“皇帝行冠禮,正直為國者會請求竇氏還政於君是為忠臣之道。無需漢和帝主導。”

小劉據煥然大悟:“原來如此,那兒臣明白了,難怪漢和帝要在永元三年動手,他剛行冠禮就有臣子死諫要還政於君,那等他稍大竇氏定難做住,或許還會謀害漢和帝,還新幼主。”他原先還想為何要著急在登基三年之後動手,原來原因在此。

劉徹摸了摸劉據的小腦袋:“據兒垂髫之齡就能舉一反三,真聰慧。”

小家夥揚起大大的笑,領著劉徹繼續看漢和帝接下去的操作:“這個和帝看著也很聰慧,真厲害。”

劉徹認同,確實厲害,十三歲的孩子能做這麼多。

【劉肇深諳人心,開始了他真正的獵殺行動。

永元三年十月,行幸長安,下詔尋高祖功臣蕭何、曹參的近親,讓他們繼承封地,以此暗示群臣效仿二位功臣1。

十一月,祭祀漢高祖劉邦等西漢十一陵才返回京師洛陽,借此宣他正統皇帝之位。

永元四年六月,大司徒丁鴻借發生日食上書暗示劉肇發動政變。

十幾天後,劉肇以“到白虎觀講經”為由,帶著親信移駕北宮章德殿,

並讓丁鴻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時兼任衛尉,統領宮中禁軍,控製南宮、北宮。

最後關閉城門,殺竇氏親信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人成功奪中央管控權。收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改封冠軍侯,等他們到封地後勒令自殺1。

自此,虛歲僅十四歲的少年天子劉肇成功奪回政權!】1

【漢和帝在鏟除竇憲 、竇篤 、竇景之後,直接就把竇氏勢力的依附分子 ‘皆免歸故郡’、‘皆坐免官’,穩定東漢政權,讓瀕危的皇權重新加強1。

怎麼說呢,曆史的神奇就在於我們能夠看到許多我們認知之外的事情,看十四歲少年天子用最普通的策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滅權臣,無需劇本,卻是絕佳的電視劇劇本。】

“妙哉!十四歲的年紀有此略以及政治手段,不愧是能夠創立永元之隆的帝王!”

劉據和霍去病兩人拍手稱讚。

汲黯麵上雖然平靜,但眼底是掩不住的笑容:“和帝幼衝威斷,魄力實過於章帝矣。”

劉徹也很滿意,隻覺得這人的貴察而斷,可與漢昭帝誅除上官桀相提並論:“即位之初遽能折外戚驕橫之權而進賢,遠繼孝昭之烈。”

他覺得這人真的比他老子漢章帝好太多了!“仲卿以為呢?”劉徹期待轉頭問衛青。

衛青笑道:“和帝選劉慶之親密,擇鄭眾之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曉丁鴻擁君派之用意,用人得當 、組織嚴密 、措施謹慎,確實是當世明君。”

雖然是誇讚後輩,但劉徹總有種是自己被誇的舒坦感。

他覺得自己很喜歡漢明帝和漢和帝,都是有勇有謀之輩。

就超滿意!

他看向仙幕,隻期待能夠說出更多漢和帝的故事。

【十四歲的少年天子雖然年幼,但他親政後勤恤本務,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曆史稱讚——勞謙有終。】

本來還有點擔心小皇帝年歲過小會做的不好,但劉徹現在一點擔心的心情都沒有了,隻對汲黯矜持笑道:“這小皇帝十四歲竟就能做得這般好,實在是有天賦。”

這東漢果然不錯,開頭出現的就有三個皇帝讓他很喜歡,頗有漢武之風。

劉徹:興奮!

【賢明的帝王在治理國家上總是有很多相同點,像賑濟災民、減免賦稅、詔理冤獄,優禮賢者,克納嘉言,四夷希侵,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勿違農時,這些都是明明白白記載在《漢書》裡的功績,無需多說,隻一項就能說明漢和帝的厲害

——在漢和帝劉肇的治下戶籍人口達東漢之最5325萬多人,國力也是東漢之極盛的永元之隆。】

劉徹:“明章之後在養民,永元之年看來定是上無敗政使人戶滋殖,好!”

其他人:佩服!

【然後……元興元年,漢和帝病死京都洛陽,時年二十七歲。

自此,東漢糟心的衰落就開始了。

而且不是一般的衰落,是極速衰落,沒有回旋的那種哦^??_??^】

開心沒有兩秒的劉徹:“???”

比前麵兩個皇帝還早死QAQ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